2020年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七次會議29日表決通過了關于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召開時間的決定。根據決定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將于2020年5月22日在北京召開。那么今年全國兩會有哪些熱點提案呢,一起來了解最近幾年全國兩會關于醫療健康的提案最新消息解讀,內容僅供參考,具體政策內容以官方發布為準。
賀林委員:解讀基因密碼 急需遺傳咨詢師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國際遺傳學領域的知名專家賀林對基因測序技術的突飛猛進式發展感到欣喜,同時對我國遺傳咨詢師人才的極度匱乏也深感憂慮。
他呼吁我國要早日實現健康中國和全民健康的目標,設立遺傳咨詢師職業是關鍵之舉,而要擴大遺傳咨詢師隊伍,提高遺傳咨詢師的專業度是首要任務,這些都需要國家層面的頂層設計。
周峰委員:建議減免農村婦女孕檢費用
優生優育,缺一不可。孕期定期做產前檢查可以有效的降低胎兒畸形概率,根據醫院正規產檢流程整個孕期需要做10次-15次產前檢查,整個孕期產檢總費用大約在4000多元,這對于農村普通家庭來說也是一比不小的費用。
山東省政協委員、山東泰寶生物科技股份公司董事長周峰建議加強高齡夫婦再生育咨詢指導,做好優生優育全程服務;對城鄉貧困居民孕婦彩超、唐篩等所有檢查項目費用一律免除;對農村孕婦的產前檢查費用適度減免,以保證農村婦女更好地做到優生優育。這對于保證母嬰健康,減少新生兒畸形率,為提高人口質量,減輕社會負擔均起到積極和重要的作用。”
虞鶴鳴委員:建議推進醫養融合適當放寬醫保準入
當前,養老服務機構缺乏相應的收費標準。比如,醫養體為養老機構老年人提供的醫療服務、社區醫療機構為家庭病床老年人提供的上門服務等,都不能享受醫保門診慢性病及醫保住院的優惠政策,需要自行付費。
江蘇省政協委員、南京市中醫院黨委書記虞鶴鳴建議:根據實際,調整醫保政策,適當放寬醫保準入,制定合理的養老收費標準,鼓勵更多的社會資本進入到養老服務行業中去。
沙勇委員:建議出臺配套政策鼓勵二孩生育
由于現在的婦幼保健體系是為獨生子女準備的,不能適應全面二孩時代的到來;基層婦幼保健機構服務功能亟待完善:高齡孕產婦人數比例上升明顯,妊娠并發癥與合并癥發生率大幅增加,孕產婦和危重新生兒的健康管理和臨床救治能力不足;缺少鼓勵二孩政策實施的相關配套政策(通過生育補助、稅收優惠等政策與制度安排來分擔家庭、企業壓力等)影響了年輕父母的生育意愿。
江蘇省政協委員、農工黨江蘇省委副主委、南京郵電大學人口研究院院長沙勇在發言時呼吁,對二孩父母減免個人所得稅、提供生育補貼費等,減輕家庭經濟壓力。
阮良之委員:高齡孕婦應享三個月保胎假
二孩政策落地,讓高齡孕婦的數量增加了不少。各家醫院產科門診35歲以上二胎孕婦逐日增多,生殖中心門診(不孕診門診)35歲以上曾分娩一胎的婦女前來咨詢或不孕癥檢查的人也與日俱增。中年婦女懷孕在醫學上稱為高齡孕婦,年齡在35歲以上,這些孕婦易患妊娠期合并癥,如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等;適齡孕婦孕早期流產率為12%,高齡則為31%。孕婦年齡越大,胎兒畸形的發生率越高。
安徽省政協委員阮良之建議:加強高齡孕婦的孕期保健。高齡孕婦孕3個月內給予法定休假,盡量避免早期流產,由就診醫院出具診斷證明書,時間自確診宮內妊娠開始到孕12周止;孕婦休假期間工資、福利不變。此外,產前篩查陽性的高齡孕婦應做產前診斷,產前診斷的費用納入生育保險;由高齡孕婦產檢所在的醫療機構負責組織免費的培訓,內容涵蓋孕前檢查、孕期產檢、產前篩查及產時產后的保健。
霍勇委員:防治心梗,從及時呼救開始
目前我國每年有近70萬例心肌梗死(簡稱心梗)發生,但是僅有3.5萬例獲得了及時規范的救治。也就是說,95%的心梗患者沒有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這也造成了我國心梗患者的死亡率極高。據統計,因心血管疾病導致的死亡在我國居民疾病死亡構成的占比超過了40%,居于首位。
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心內科及心臟中心主任霍勇建議:患者要在出現胸痛的120分鐘黃金時間之內,呼叫120等急救系統,由專業醫生來及時施救。
向華委員:建議藥品零差率后改善醫院經營狀況
目前醫院買設備靠的是醫院自身利潤,在實施藥品零差率后,醫院大型醫療設備的添置將面臨資金不足的問題,這種情形如不加以改善,數年后公立醫院將面臨無足夠能力更換醫療設備的尷尬局面。
湖南省政協委員、湖南省人民醫院副院長向華建議在實施藥品零差率銷售后,建立并完善財政投入方向和內容的長效機制,適當提高醫療服務價格,保證公立醫院的正常運轉,確保政府財政補償及時到位;提高醫務人員待遇,規范醫務人員行為,提高公立醫院支出中薪酬支出所占比重,保障醫務人員的工資待遇;加大公立醫院固定資產投入;加強大型公立醫院科研投入。
羅永章委員:防癌體檢宜盡早納入醫保
早診早治是國際公認的對抗癌癥的最有效手段。如果能夠正規體檢、及時發現,早期癌癥治愈率可達90%以上,且可節約大量治療費用。然而,我國體檢普遍對癌癥針對性不強,癌癥檢出率僅為發達國家的1/3-1/4,這是我國癌癥死亡率居高不下的一個重要原因。目前,我國癌癥發病和死亡人數已居世界第一位,隨著人口進一步老齡化和環境污染帶來的累計效應,癌癥發病率還將進一步大幅升高。
全國政協委員、清華大學抗腫瘤蛋白質藥物國家工程實驗室主任羅永章委員建議國家制定引導扶持政策,將防癌體檢放到一、二級醫院開展,同時增強一、二級醫院的軟硬件資源配置,規范技術標準,讓城鄉居民便利的接受正規檢查。這不僅能促進醫療資源的高效率合理利用,還可以為一、二級醫院的運營帶來生機和活力,從而形成良性循環,推動深化分級診療制度實施。
雷菊芳委員:經典名方目錄不能少了民族醫藥
全國政協委員、奇正藏藥董事長雷菊芳呼吁,中醫藥主管部門和藥品監督管理部門在制定古代經典名方目錄時,務必根據《中醫藥法》的精神,對符合規定的民族醫藥古代經典名方平等、公正地對待,加快民族醫藥經典名方目錄的研究和出臺。
王貴齊委員:加強國家級貧困縣消化道癌的早診早治
惡性腫瘤花費是農村地區疾病負擔的重要構成。其中,上消化道惡性腫瘤占到了農村惡性腫瘤發病率的40.68%,這些地區的上消化道惡性腫瘤發病又呈現出低早診率(〈10%)、高死亡率的特點,是導致貧困地區農村勞動力喪失、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一大因素。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內鏡科主任王貴齊建議國家對國家級貧困縣擴大上消化道癌癥篩查和早診早治覆蓋面,從而有效提高這些地區上消化道癌癥早發現和早治療水平,并從根本上促進這些區域因病致貧問題的解決。
陳凱先委員:深化醫改要充分發揮中醫藥的特色優勢
流行病學關于非傳染性慢性疾病的調查結果顯示,人的生活和行為方式是導致慢性病發生的主要誘因,其影響作用占到了60%以上,而生物學因素對慢病發生和治療所起到的作用僅占比8%。這說明了為什么當今社會比較流行的以“治病”為目標的醫學模式,不足以遏制慢性病蔓延的趨勢。國際社會的研究已經證實,要有效控制非傳染性慢病,要改變當前以治病為主要目標的生物醫學模式,轉向生理-心理-社會-環境四者相結合的新醫學模式(人的醫學)。
全國政協委員、上海中醫藥大學原校長陳凱先建議:在我國進一步深化醫改的過程中,在維護人們健康的過程中,要充分發揮中醫藥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