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校人才搶奪中,東部高校尤其是一線城市高校與西部高校相比,在區位優勢、經濟實力、原有辦學基礎,三者疊加在一起后,優勢顯而易見。”重慶大學新聞學院院長董天策說。
日前,教育部發布了2017年公示名單,共有463名建議人選,其中特聘教授148名,講座教授51名,青年學者264人。
這其中,頭頂“院士”“”“專家”“杰出青年科學家”等帽子的高校教師很快成為了各個高校間爭搶的重要目標。在這場比拼財力的“挖人”大戰中,一些中西部的大學被挖得傷筋動骨。
“挖”走人才就是掘“命根”
“東部各高校,請對中西部高校的人才‘手下留情’!”曾在教育部召開的中西部高等教育振興計劃工作推進會上,教育部部長陳寶生就呼吁過:“挖走這些人才,就是在掘人家的‘命根’!”
比如,根據相關數據統計,蘭州大學最近幾年流失人才嚴重,頂級人才方面,科學院院士離開了4位,工程院院士1位,2位,其他教授更是不計其數。這些人才都被上海、浙江、北京等地的重點高校挖走,嚴重的人才流失讓這所百年歷史名校的發展舉步維艱。
西北政法大學網絡政治研究中心教授張愛軍則認為,“挖人”大戰并沒有從總體上提高學術水平,只是讓學術發生轉移。
“人才只有合理流動,才能實現科研人員自身的學術價值。有的地方學術環境不好,影響個人發展,自然流動最好;教師的平衡分布是學術市場競爭的結果,而不是權力運作的結果;天價年薪只要能實現個人的學術價值就沒有什么可非議之處;改遍‘挖人’態勢,需要從整個國家教育制度來考慮,提供良好的教育制度環境。”張愛軍說。
張愛軍進一步解釋,解決“挖人”大戰的核心問題是要改變教育生態,讓老師有一個良好的學術環境,物質是基礎,但物質并不是第一位的。那些真正有學術追求的人,并不把物質看成是第一動力。但需要有良好的教育生態讓那些有學術追求的人健康成長。
東部高校應“有所為有所不為”
“十三五”期間,在繼續保障“”計劃中對中西部高校實行條件單設、同等優先,支持東部地區高層次人才向西部地區流動,實施好“西部人才特殊支持計劃”“少數民族高端人才培養計劃”的同時,不鼓勵東部高校從中西部、東北地區高校引進人才。
此外,教育部要求中西部高校要“有所為有所不為”,聚焦重點和優勢,加快形成辦學特色優勢,對傳統學科專業進行更新升級,集中建設好優勢特色學科專業群,構建與本校辦學定位和辦學特色相匹配的學科專業體系。
“大家的重點要轉移到以上方面來,而不是將學校專科升本科、職教轉普教、特色變綜合。以后來商量這三件事,請大家免開尊口。”陳寶生就曾明確表示。
實際上,近年來,我國中西部高等教育的整體面貌得到了明顯改觀。“十二五”期間,“一省一校”高水平大學建設項目使14所高校獲得了56億元中央財政支持,“千名中西部大學校長海外研修計劃”支持1012名中西部高校領導走出國門開闊視野,“貧困地區定向招生專項計劃”重點面向中西部地區參加全國統考的農村籍考生實行定向招生,近5年間累計招收學生27.4萬人。
“在看到成績的同時,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們當前仍然存在差距和不足。”陳寶生表示,“十三五”期間,教育部將會同國家發展改革委和財政部繼續圍繞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提升服務發展能力兩個重點開展工作,強化人才、體制機制和投入三項保障,支持中西部高等教育加快發展。
西部高校更需多方改革
為了防止一些高校人才的流失,2017年1月,教育部辦公廳更是發布了《關于堅持正確導向促進高校高層次人才合理有序流動的通知》。如何才是人才合理有序的流動?
重慶大學新聞學院院長董天策認為,在個人層面,人才從西部到東部,收入增加,生活條件改善,能夠更好地發揮專業優勢與能力,取得更大的學術成就,這自然是理性的,是合理的。
因此,要讓西部高校的人才留下來,甚至要引導東部高校的人才向西部流動,必須進行多方面的改革。
“首先,西部高校要提高人才在學校發展中極其重要的認識,加大對人才尤其是高層次人才的支持力度,提高人才待遇,改善辦學環境,創造人盡其人的氛圍,愛才惜才。其次,要改善西部高校的區位劣勢,國家應加大對西部高校的支持力度,加大國家財政轉移支付的力度或額度,以此縮小西部高校與東部高校的經費差距,從而為西部高校留住人才、引進人才以及在辦學經費上均提供有力的支持。”董天策說。
不然,由于西部地方政府財政往往難以提供相應的配套經費,東西部高校的經濟實力只能越來越大,從而使西部高校在競爭中永遠處于劣勢,讓引導人才尤其是高層次人才的合理流動,就只能是一句空話。
“再有,要加強高校負責人尤其是黨政一把手的交流,西部高校黨政一把手,要盡可能從東部高校調任,帶去先進發達的辦學理念與管理辦法,有力地推進西部高校的各項改革。不然,西部高校改革內生動力不足的現狀一時還難以改革,勢必嚴重制約西部高校的發展。”董天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