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大學威海分校 - 學校介紹
-
1984
-
公辦
-
綜合
-
教育部
-
本科
-
山東
-
24個
-
18個
校區簡介
山東大學是一所歷史悠久、學科齊全、學術實力雄厚、辦學特色鮮明,在國內外具有重要影響的教育部直屬重點綜合性大學,是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A類)。
威海校區創建于1984年,是山東大學與威海市政府聯合共建的多學科、開放式、綜合性大學校區。她的誕生,開創了我國名校異地辦學的先河;她的成長,印證了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高等教育不斷深化改革與科學發展的光輝歷程。
校區現有13個學院,涵蓋文學、藝術學、法學、經濟學、管理學、理學、工學和醫學等八大學科門類,設置32個本科招生專業,可在24個一級學科招收碩士研究生、18個一級學科招收博士研究生,同時可在19個一級學科招收博士后,已形成了培養博士生、碩士生、本科生等多層次的教育體系。現有全日制統招本科生近13000人,國際學生300余人,博碩士研究生2500余人;教職工1250余人,其中副高級及以上專業技術人員500余人;博士、碩士生導師500余人。
基礎教學設施完備。圖書館擁有中外文紙質文獻176萬余冊,各類中外文電子文獻數據庫300余個,部署有RFID圖書自助借還系統、智能書柜、3D打印機、視聽閱讀太空艙等智慧化設備設施,建有信息共享、沉浸式閱讀、學習協作、文化展示、主題閱讀等功能空間。校區現有教學、科研實驗室145個,語音室及公共機房15個,多媒體教室50間,多功能數字化教室3個,一校三地全息互動教室采集端、還原端各1個,并建有常態化錄播智慧教室119間、研討型智慧教室4間、互動智慧教室6間、微課教室2間、同聲傳譯實驗室3個、專業課程制作室1個,教學、科研儀器設備3.3萬余臺(套),多媒體教室、智慧教室和語音室座位數1.6萬多個。
在山東大學一體發展框架下,威海校區堅持“一項計劃、兩大戰略、三型校區”的發展規劃,即深入實施“學術提升計劃”,貫徹落實“特色立校戰略和人才強校戰略”,努力建設“異地辦學的示范性校區、堅持特色發展的高水平校區、加強國際合作的開放式校區”,不斷提升校區學術競爭力、社會影響力和國際化水平,加快建設成為山東大學創建世界一流大學的新亮點。
深化教育教學改革,人才培養質量穩步提高。校區現有國家級和省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42個、一流本科課程18門、優秀教材19部,擁有國家級教師教學發展示范中心分中心1個,省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3個。近年來獲批教育部新文科研究與改革實踐項目2項,省級教學研究與教學改革項目54項,獲評省級本科教學成果獎18項,省級各類教師教學競賽獎15項。鼓勵學生積極開展科技創新活動,參加國際大學生創新、數學建模、軟件創新、電子設計、智能汽車、節能減排、外語能力、“挑戰杯”學術科技作品等競賽,近三年獲得國家獎185項,省獎1100余項。
聚焦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深化學術興校戰略。心懷“國之大者”,堅持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加強有組織科研。立足國家戰略需求,積極承擔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子午工程二期)項目、深空探測專項任務、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重點)項目、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國家級人才項目,擁有包含國家級平臺、省部級平臺和重點研究基地16個,布局了山東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自貿區研究院、藍綠發展研究院等7個高端智庫平臺。在空間科學、智能制造、新材料、海洋牧場以及東北亞區域性研究、海洋經濟—能源—環境可持續發展研究等方向深度參與國際科研合作。在威海文登、威海槎山、云南麗江、新疆慕士塔格等地建設多個野外臺站,已經成為我國空間環境地基綜合監測網絡的重要節點。不斷拓展橫向科技合作,服務地區社會經濟發展,近三年承擔企事業單位委托項目近600項,建設研究院、研究中心、實驗室等校企聯合研究平臺10處。山東大學威海天文臺年均科普1萬余人次。
深化國際交流,拓展國際合作。近年來,校區與15個國家和地區的120余所高校建立了合作關系。鼓勵優秀學生赴英國牛津大學、美國加州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韓國成均館大學等世界頂尖名校進行長短期訪學和交流。與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等高校開展中外合作辦學和學生聯合培養項目,拓展本碩博層次的國際化人才培養渠道。
校區設有多種獎學金,對品學兼優的學生給予獎勵,擁有完善的國家助學貸款、困難補助和勤工助學制度,幫助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完成學業。學生在圓滿完成學業后,由山東大學頒發統一的畢業證書。同時,有超過15%的應屆畢業生被免試推薦到“雙一流”高校和其他高水平大學以及國家級科研院所等攻讀研究生。
作為山東大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威海校區始終秉承“為天下儲人才、為國家圖富強”的辦學宗旨,堅持特色引領、內涵發展,全面深化綜合改革,不斷提升辦學質量,為山東大學創建世界一流大學而努力奮斗。
(以上有關數據統計截止到2024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