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中醫藥大學 - 學校介紹
-
1958
-
公辦
-
醫藥
-
省政府
-
本科
-
湖北
-
13個
-
3個
湖北中醫藥大學坐落于江城武漢,設曇華林校區和黃家湖校區,占地總面積1610畝,建筑總面積54.3萬平方米。學校創建于1958年,是湖北省唯一一所高等中醫藥本科院校,其前身是成立于1954年的湖北省中醫進修學校。2003年,原湖北中醫學院與原湖北藥檢高等專科學校合并,成立新的湖北中醫學院,2010年3月更名為湖北中醫藥大學。
學校是湖北省人民政府、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共建高校,是我國較早開辦中醫本科教育和最早開辦中醫研究生教育的高等院校之一,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優秀學校;是湖北省第一所擁有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的省屬高校,湖北省首批設有博士后科研流動站的省屬高校;是全國第一批有條件接受外國留學生的高校,是我省第一批開展中外合作辦學的省屬高校;是“國家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建設工程”項目建設高校,湖北省“國內一流學科建設高校”。辦學層次齊全,現有醫學、理學、工學、管理學、文學、教育學、經濟學7個學科門類和35個本科專業,擁有博士學位授權點3個,碩士學位授權點13個,一級學科博士后流動站2個。
湖北是神農故里,李時珍的故鄉,中醫藥文化重要發源地。學校弘揚“求真求實 精勤博極”的時珍精神,堅持“傳承與創新并重、科學與人文相融”的辦學理念,秉承“勤奮 求實 發掘 創新”校訓精神,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創新、國際交流合作等方面取得了豐碩成果。在六十多年的辦學歷程中,培養了十萬余名畢業生,涌現了一批中國工程院院士、歐亞科學院院士、國醫大師、全國知名中醫、973中藥項目首席科學家、長江學者、岐黃學者等國內外中醫藥界杰出專家學者。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學校充分發揮中醫藥特色優勢,開展疫病科技攻關,志愿服務抗疫一線,涌現出一批抗疫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
學校擁有15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學科,中醫學入選湖北省“國內一流學科”培育建設學科;擁有4個省高等學校優勢特色學科(群),14個省中醫藥重點學科;建有5個國家衛生健康委重點專科、9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專科、21個省級重點專科。肝病科、腎病科進入國家區域診療中心行列;臨床醫學學科、藥理學與毒理學科進入ESI全球排名前1%。
學校有國醫大師3人,全國名中醫4人,發達國家科學院院士、長江學者、萬人計劃科技領軍人才、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國家中醫藥領軍人才支持計劃-岐黃學者、全國中醫藥杰出貢獻獎12人。擁有一批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全國中醫藥高等學校教學名師、省醫學領軍人才、湖北名師、湖北中醫大師、湖北中醫名師、省公共衛生領軍人才。擁有一批青年岐黃學者、省博士后卓越人才、省青年拔尖人才等。擁有一批首屆全國教育世家、全國優秀教師、全國模范教師、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全國巾幗建功標兵、省道德模范、省楚天園丁獎、省十佳師德標兵和師德先進個人、“荊楚好老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51人,湖北省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29人,享受省政府專項津貼專家14人。
學校堅持創新第一動力,建有中藥資源與中藥復方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老年腦健康中醫藥防護技術與新產品研發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三級實驗室、重點研究室;牽頭組建、運營管理湖北時珍實驗室(第十個湖北省實驗室);擁有湖北省中藥資源與中藥化學重點實驗室、湖北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道地藥材與創新中藥新產品研發技術創新基地、針灸治未病國際合作基地、湖北省協同創新中心及其他15個省級、武漢市科研平臺。學校是國家中醫臨床研究基地、國家中醫藥傳承創新中心項目建設單位、國家中醫疫病防治隊伍和疫病防治基地依托建設單位。
學校積極開展對外交流合作,與20余個市(縣、區)以及知名企業開展產學研戰略合作,共建“中藥產業研究院”,設立30余項社會獎助學金。發揮中醫藥特色優勢,與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80余所高校、學術團體、研究機構建立合作關系,積極推進國際交流合作和留學生教育。積極推進中醫藥高質量融入“一帶一路”,納入共建“一帶一路”國家高等教育體系。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學校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報告對教育、科技、人才工作的部署,聚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全面推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重大工程,更好地服務湖北中醫藥衛生健康事業、中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在建設特色鮮明的一流中醫藥大學新征程上開拓前進,努力為湖北建設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先行區作出貢獻,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湖北中醫藥大學力量。
(更新至2024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