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北水利水電大學 - 學校介紹
-
1951
-
公辦
-
理工
-
省政府
-
本科
-
河南
-
39個
-
4個
華北水利水電大學緣水而生、因水而存、籍水而興,伴隨著新中國水利水電建設事業而發展壯大。學校1951年創建于北京,前身為中央人民政府水利部水利學校。先后搬遷至河北省岳城水庫、邯鄲市辦學,1978年更名為華北水利水電學院,1990年遷至河南省鄭州市辦學,2000年由水利部主管劃轉河南省管理,2009年實施水利部與河南省共建,2013年更名為華北水利水電大學。學校是全國黨建工作示范高校、河南省特色骨干大學建設高校、河南省“雙一流”創建高校;是國家首批碩士學位授予權單位、首批“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建設工程”高校、首批具有海外留學生招生資格高校、“金磚國家網絡大學”中方成員牽頭高校、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高校。
學校始終堅守治水興國初心使命,以服務國家水利水電事業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為己任,秉持“情系水利、自強不息”的辦學精神,篳路藍縷,矢志不移,建成為水利特色鮮明,工科為主干,理、工、管、農、經、文、法、藝等多學科協調發展的大學。現有68個全日制本科專業,38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和授權領域、4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3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擁有22個省一級重點學科,3個河南省特色骨干學科(群),1個河南省特需急需特色骨干學科,工程學科、環境/生態學科進入ESI排名前1%。學校建有花園、龍子湖和江淮三個校區,占地面積3835畝;設有水利學院、電氣工程學院等24個教學單位,全日制在校本科生和碩士博士研究生、外國留學生3.6萬余人;教職工2600余人,其中具有高級職稱教師820余人,具有博士學位教師1180余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國家級人才及河南省優秀專家等高層次人才130余人。
人才培養“滋蘭樹蕙,禹脈相承”。學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持續深化教育教學改革,不斷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形成了“下得去,吃得苦,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人才培養特色。建有國家級、省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45個,國家級、省級特色專業17個,國家級、省級卓越計劃建設專業(基地)10個;獲批國家級、省級一流課程135門;榮獲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4項。建校73年以來,為國家培養了50余萬名高級專業技術和管理人才,包括陳雷、鄂竟平、李國英連續三任水利部部長,全國道德模范獲得者吳新芬,“雨果獎”“全球華語科幻文學最高成就獎”獲得者劉慈欣等海內外各領域杰出校友,贏得了“哪里有水,哪里就有華水人;哪里有華水人,哪里就有驕人的業績”的美譽。學校獲得“全國教育系統先進集體”“全國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先進集體”“全國畢業生就業50所典型經驗高校”“全國五四紅旗團委”等榮譽稱號,是首批河南省重點馬克思主義學院和首批河南省高校示范性馬克思主義學院。
科學研究“矢志創新,破浪前行”。學校堅持“四個面向”,強化有組織科研,加強科研平臺建設,塑造良好科技創新生態。設有黃河流域水資源高效利用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等國家、省部級科研平臺59個,黃河研究院、新時代治水社會科學研究院等專門研究機構185個,河南省水圈與流域水安全等省級重點實驗室6個,河南省水資源高效利用與防災減災等省級科技創新團隊22個。入選河南省黃河實驗室研究基地,是黃河實驗室主要成員之一。承擔“堤防大潰口快速封堵關鍵技術與裝備研發”等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榮獲全球水文科學界最高學術成就獎——國際水文科學獎Volker獎章1項,國家科技進步獎5項。“十三五”以來,主持參與國家級、省部級科研項目1000余項;省部級及以上科技獎勵279項,其中省科技進步一等獎9項,大禹水利科學技術一等獎2項;在Nature、Science等頂刊發表及SCI、SSCI、EI收錄的高質量學術論文3600余篇,出版學術專著1000余部,榮獲“全國水利科技先進集體”。
社會服務“執耒安邦,融志山河”。學校聚焦國家和地方重大戰略需求,依托水利特色優勢,不斷提升社會服務能力,贏得了社會各界的廣泛贊譽。學校校地結對幫扶蘭考縣、定點幫扶鹿邑縣工作,榮獲河南省“脫貧攻堅獎創新獎”“選派第一書記工作先進單位”等榮譽。依托水利部水務研究培訓中心、河南河長學院等,為行業和地方經濟建設培訓專業技術管理人才30余萬人;深度參與黃河治理、南水北調工程建設及運營管理,河南省“四水同治”“五水綜改”等工作,圍繞水資源、水生態、水安全等7大領域開展關鍵問題研究和新型智庫建設;發射全國首顆內陸水遙感衛星“華水一號”,為我國智慧水利建設安上“天眼”;指導完成的汶川災后中小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工作,成為江油市重建樣板工程之一;承擔的“引漢濟渭工程三河口水利樞紐施工期監控管理智能化項目”成為水利部“智慧水利”示范項目。
國際合作“海納百川,水潤世界”。學校1958年起開始接收留學生,對口援建越南水利水電學院,不斷加強對外合作交流,拓展開放辦學空間,形成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國際交流合作新格局。與130余所國(境)外高校建立了友好合作關系,與俄羅斯烏拉爾聯邦大學聯合設立中外合作辦學機構,與英國提賽德大學等世界高水平大學開展中外合作辦學項目5個,與馬來西亞砂拉越科技大學聯辦孔子學院并設立首個境外辦學機構——華禹學院,現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來華留學生482人。設立有金磚國家網絡大學-金磚國家大學聯盟水工程與能源研究中心、中俄高鐵研究中心等國際科研平臺。學校入選世界水理事會會員單位、亞洲水理事會會員單位、亞太經合組織能源合作伙伴網絡成員單位、歐盟人才培養合作伙伴。
文化傳承與創新“以文育人,源遠流長”。學校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文化思想,堅持“五育”并舉,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成績斐然。學校是首批唯一一所高校場館類國家水情教育基地和全國水利宣傳思想文化人才培養基地,建有水文化研究中心、黃河流域生態文明研究中心等5個省級社科研究基地。學校擁有全國高校唯一的沉浸體驗式“水文化館”,網絡文化育人平臺“華水葦渡”獲得全國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優秀成果二等獎。學校連續6次被評為河南省本科高校公共藝術教育“一類院校”,連續3屆被評為“河南省文明校園標兵”。
江河作歌,水電筑夢。學校將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為使命,以江河安瀾、水潤民生為擔當,恪守“勤奮、嚴謹、求實、創新”校訓,實施“質量立校、人才強校、特色興校、開放活校”發展戰略,奮力邁入跨越式轉型發展新階段,朝著“雙一流”大學創建目標砥礪前行,努力為教育強國建設、新時代水利事業和河南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貢獻華水力量!(2024年4月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