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江民族醫學院 - 學校介紹
-
1958
-
公辦
-
醫藥
-
自治區政府
-
本科
-
廣西
-
8個
-
0個
右江民族醫學院坐落于左右江革命老區、紅色英雄城市——百色,是廣西壯族自治區直屬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學校承擔著本科生、研究生和留學生的培養,是“兩國三省”交界地區(兩國即中國、越南,三省即廣西、云南、貴州)最大的高等醫學教育中心、醫療衛生服務中心、醫學科學研究中心。
巍巍學府,苒苒風華(歷史沿革)。學校前身是創建于1958年的百色高等醫學專科學校;1978年升格為本科醫學院校,并更名為右江民族醫學院;1997年通過全國普通高校本科教學合格評估;2007年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獲優秀等級;2013年成為碩士學位授權單位;2015年獲“全國文明單位”和“全國畢業生就業典型經驗高校”(全國高校就業50強)、教育部臨床醫學專業認證6年認證期限;2017年順利通過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審核評估;2021年列入廣西立項建設新增博士學位授予單位;2022年獲百色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示范學校稱號。
薪火相傳,接續奮斗(辦學規模)。學校弘揚“艱苦創業,自強不息”的右醫精神,在探索中發展,在追求中前行。目前,學校占地面積1600畝,有兩個校區、2所直屬附屬醫院、7所非直屬附屬醫院和89個教學實踐基地。學校有教職工及醫務人員4600余人,專任教師992人。近年來,學校大力推動科技強校戰略和人才工程建設,選派300余名優秀教師出國攻讀博士學位,聘請英國帝國理工大學教授、“上海曙光學者”等高層次人才來校工作。現有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6人,全國優秀教師及教育工作者8人,廣西特聘專家、自治區優秀專家等知名專家、學者50余人,自治區級教學團隊2個。
砥礪奮進,篤行致遠(學科專業)。學校現有14個學院(部),有3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涵蓋21個二級學科);5個類別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2個廣西一流學科(B類)、1個廣西臨床醫學研究中心、2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學科、9個廣西重點學科,7個廣西高等學校優勢特色專業、6項自治區特色專業及實驗實訓教學基地(中心)建設項目、5項自治區特色專業及課程一體化建設項目、1個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8個自治區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學校主辦省級學術期刊《右江民族醫學院學報》和《右江醫學》;有國家民委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1個,省部級及以上科研平臺10個,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1個,廣西自然科學基金創新團隊1個、廣西高校高水平創新團隊2個。
桃李芬芳,春華秋實(人才培養)。學校積極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促進各民族師生交往交流交融,大力加強中華文化教育,多項成果獲國家教學成果獎一等獎和自治區教學成果特等獎,推動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目前,學校面向全國19個省、市、自治區招生,臨床醫學、口腔醫學兩個專業為本科第一批招生。現有全日制本專科生、研究生、留學生等各類在校學生15329人,與9個國家和地區的教育機構簽署了合作交流協議,迄今共招收來自20多個國家長短期留學生792人。畢業生執業醫師資格考試通過率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執業護士資格考試通過率99%以上。本科畢業生當年年底就業率均保持在95%以上,連續多年被評為“自治區畢業生就業工作先進集體”,入選自治區級創新創業教育實踐基地建設單位,榮獲第二批自治區級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范高校稱號。
鑄造品牌,彰顯特色(辦學特色)。學校立足廣西,面向全國,輻射東盟,為廣大基層和民族地區培養“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高級應用型醫學人才,這是學校鮮明的辦學特色;學校始終以堅持扎根少數民族地區不動搖、面向農村基層服務不動搖、培養高級應用型醫學人才不動搖的“三個不動搖”,作為學校的辦學定位。建校以來,8萬多名學子從學校奔赴廣大基層和民族地區建功立業,用人單位對學校畢業生的滿意度達 95.2%,為改善老、少、邊、山、窮地區缺醫少藥狀況、促進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和維護民族團結、社會和諧穩定做出重大貢獻。黨和國家領導人十分關心學校的建設和發展,江澤民、李鵬、李瑞環、宋任窮、李鐵映、溫家寶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先后蒞臨學校視察指導,并對學校辦學特色和辦學成效給予了充分肯定,江澤民同志還為學校親筆題寫校名。
不忘初心,逐夢前行(展望未來)。當前,學校肩負著跨“兩國三省交界”服務“一帶一路”、地處革命老區辦學傳承紅色基因、守護祖國衛生“南大門”助力興邊富民的“三大使命”,全校師生員工正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二十大精神,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使命,把握國家高等教育發展戰略調整機遇期,積極推進更名醫科大學和新增博士學位授予單位建設工作,奮力開創新時代區域性高水平醫科大學事業新局面,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力量。
(數據統計時間截止2023年12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