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學 - 學校介紹
-
1924
-
公辦
-
綜合
-
教育部
-
本科
-
廣東
-
106個
-
66個
中山大學是偉大的民族英雄、偉大的愛國主義者、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驅孫中山先生于1924年親手創辦,中國共產黨早期領導人共同創建的大學,是中國傳播馬克思主義的重要發源地之一,具有優良革命傳統、鮮亮紅色基因和卓越品格追求。中山大學起初校名為國立廣東大學。孫中山先生逝世后,學校于1926年定名為國立中山大學。
今日的中山大學,由1952年院系調整后分設的中山大學和中山醫科大學于2001年10月合并而成。通過部省共建,在國家、地方和社會的大力支持下,中山大學成為一所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現代綜合性大學,形成了綜合性、研究型、開放式的辦學特質。
在近百年的辦學歷史中,中山大學匯聚一大批蜚聲海內外的名家大師,學術文脈積淀深厚。鄧植儀、丁穎、馮友蘭、郭沫若、魯迅、傅斯年、顧頡剛、商承祚、何思敬、趙元任、周谷城、梁伯強、蒲蟄龍、王亞南、劉節、岑仲勉、王起、柯麟、陳寅恪、姜立夫、楊榮國、梁方仲、容庚、高兆蘭、謝志光、陳耀真、陳心陶、林樹模、秦光煜、鐘世藩、周壽愷、董每戡、戴鎦齡、高由禧等著名學者先后在本校任教。近年來,中山大學吸引集聚了一大批海內外優秀的學術英才,奮斗在教學和科研第一線,致力于培養更多更優秀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
1999年9月,珠海市人民政府與中山大學正式簽署合作建設中山大學珠海校區協議書;2000年1月,教育部批復同意建設中山大學珠海校區。2015年9月,深圳市人民政府與中山大學簽署合作舉辦中山大學深圳校區的備忘錄;同年12月,獲教育部批復同意建設深圳校區。至此,中山大學形成了三校區五校園統籌發展的辦學格局,在廣州、珠海、深圳扎根辦學,各校區統籌規劃、錯位發展,三校區五校園共同支撐中山大學高質量內涵式發展。
近年來,中山大學在加強文理醫傳統優勢學科的基礎上,努力補齊工科短板,填補了農學、藝術學空白,學科門類更加齊全,形成了文理醫工農藝綜合發展的學科格局。廣州校區重點提升文、理、醫傳統優勢學科,珠海校區重點發展深海、深空、深地、深藍學科群,深圳校區著力發展新醫科、新工科、新農科,學校綜合性辦學優勢和特色愈發凸顯,學科實力居于國內高校前列。
中山大學人文社會科學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四個面向”,積極倡導“出思想、出理論、出學派”;學科與科研規劃聚焦國家重大戰略,服務區域社會經濟發展需求,緊握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重要機遇,進一步推進有組織科研,推動跨學科交叉融合發展,激發人文社科發展新動能,為加快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貢獻中大力量。
中山大學醫科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卓越的實力,我國最早的西醫教育誕生于此。目前,中山大學醫學教育教學改革深入推進,醫學科研創新日新月異,擁有10家直屬附屬醫院,構建了門類齊全、實力雄厚、技術領先、設備先進、優勢互補、具有強烈社會責任意識的醫療救治服務網絡體系,醫教研綜合實力、醫療服務能力與規模居于全國領先行列。
中山大學現有國家級科研創新平臺36個、省部級平臺241個,學校著力推進理、工、醫科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天琴中心、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珠海)、“中山大學”號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中山大學極地”號破冰科考船、國家超級計算廣州中心、精準醫學科學中心、中大譜儀、綠色化學與分子工程研究院等重大平臺和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支撐未來發展的創新體系正在形成。
中山大學現有70個院系,本科專業辦學權136個,研究生教育已涵蓋除軍事學外的所有學科門類。中山大學堅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堅持以學生成長為中心,堅持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相融合,深入推動教學改革,落實“加強基礎、促進交叉、尊重選擇、卓越教學”培養理念,培養學生的學習力、思想力、行動力,塑造學生的創造力,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培養全面發展、引領未來的高水平人才。
學校大力推進學部制改革,組建人文學部、社會科學學部、經濟與管理學部、理學部、工學部、信息學部、醫學部等7個學部,構建 “學校—學部—院系”三級學術治理體系,統籌相同和相近學科的學術標準與學術評價,加強跨學院(系)的合作協同,形成高質量發展合力。
中山大學進入發展新時期,即將開啟新的百年征程。“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的校訓精神,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中大人奮勇前行。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中山大學確立了事業發展“兩步走”的戰略安排,即“從二〇二一年到二〇三五年,在穩居國內一流大學群體前列的基礎上,高質量內涵式發展水平顯著提升,把學校建設成為具有領先水平的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從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紀中葉,把學校建設成為具有鮮明中國特色、顯著中大風格、引領未來發展的世界強校,推動辦學水平進入世界一流大學前列”,堅定地與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同心同向同步同行,努力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立志為國家發展、民族復興、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中大貢獻!
專任教師 4970人(其中校本部3733人)正高級 1683人 副高級 2216人
專業技術人員(實驗技術、工程技術、圖書資料、編輯出版、會計系列) 984人 博士后、專職科研人員 2142人 在校學生65965人普通本科生 33093人 全日制碩士 17867人非全日制碩士(含在職攻讀碩士)4750人 全日制博士 9647人留學生 608人 (其中:本科生 387人,碩士研究生 155人,博士研究生 66人)
本科專業(辦學權)136個 博士學位一級學科授權點57個 碩士學位一級學科授權點64個 專業學位類別43種 博士后科研流動站44個 校園5個廣州校區(含南、北、東三個校園) 3個珠海校區 1個深圳校區 1個
附屬醫院10家 國際合作學院1所 國家級研究機構36個 省部級科研機構241個 地方研究院10家 重大平臺10個
(數據截至2023年5月31日)
辦學總經費增長迅速2022年學校決算總收入116.7億元人民幣。
學校學科實力強,影響力突出2022年2月,教育部、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關于公布第二輪“雙一流”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名單的通知》,我校哲學、數學、化學、生物學、生態學、材料科學與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基礎醫學、臨床醫學、藥學、工商管理等11個學科再次入選新一輪“雙一流”建設學科名單,其中工商管理、臨床醫學和生態學入選新一輪“雙一流”“一流學科培優行動”學科專家建議名單。學科優勢
師資力量雄厚現有院士(含講座教授)22人,國家級高層次人才400余人,高層次人才數量居國內高校前列。
人才培養質量穩步提升 中山大學堅持以學生成長為中心,堅持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相融合,深入推動教學改革,全面推進德育與智育、學科與專業、科研與教學、本科生培養與研究生培養、第二課堂與第一課堂相融合,落實“加強基礎、促進交叉、尊重選擇、卓越教學”人才培養理念,構建多樣性開放型可持續改進的人才培養體系,不斷提升優質教學科研資源的投入,逐步拓展“寬口徑、厚基礎、個性化”的人才培養特色,著力培養學生的學習力、思想力、行動力,服務學生的全面成長成才,培養能夠引領未來的高水平復合型創新人才。學校首次在2022級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中開設體育、美育公共選修課。注重發揮教學成果獎在教學實踐、改革、研究中的引領和激勵作用,提高教育質量。
截至2023年5月,學校已有10個專業入選強基計劃(基礎學科招生改革試點);11個學科專業入選教育部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2.0基地,總數位居全國并列第4;72個專業入選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另有19個專業入選省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經濟、管理、工科、醫科等多個本科專業通過了國內(國際)認證,與法國民用核能工程師教學聯盟等國際一流大學開展的中外合作辦學項目順利通過相關國際認證。
在近一屆教學成果獎評選中,以第一完成單位獲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8項,以參與單位獲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4項;獲得省級教學成果獎17項,其中特等獎3項,一等獎5項,二等獎9項。獲得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認定71門、省級一流本科課程認定119門;建設國家級虛擬教研室4個,建有在線開放課程228門次。以國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臺為依托,與喀什大學、西藏民族大學等多所西部高校達成合作,通過數字化技術推進課程共享,建設同步課堂、線上課堂、混合式課堂等新型課堂,《中山大學推進“慕課西行” 助力課程共享》獲評國家智慧教育平臺應用試點十大創新案例,學校獲評教育部網絡學習空間應用普及活動優秀學校。我校有12項成果獲2022 年度廣東省學位與研究生教育學會優秀教育成果獎,獲2022年度教育部學位中心主題案例立項4項;本校教師作為主編或副主編的教材獲得首屆全國教材建設獎17項,其中一等獎5項,二等獎12項,另獲全國教材建設先進集體和全國教材建設先進個人稱號各1項。
我校學生在各類學科競賽中成績優異,屢獲ACM國際大學生程序設計競賽、ASC世界大學生超級計算機競賽、國際基因工程機器大賽、國際企業管理挑戰賽、美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國際空中機器人大賽(IARC)、國際大學生工程力學競賽、世界大學生立方星挑戰賽及國內大學生英語辯論賽、生命科學競賽、化學實驗創新設計大賽、智能汽車競賽、生物醫學工程創新設計大賽特等獎/金獎/一等獎,在第十屆中國大學生醫學技術技能大賽全國總決賽中獲臨床醫學專業八年制賽道金獎、臨床醫學專業五年制賽道銀獎、預防醫學專業賽道銅獎。
人才輸出質量不斷提高中山大學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穩就業”“保就業”決策部署,堅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多措并舉促進畢業生更高質量就業,我校畢業生受到用人單位的普遍歡迎。2022年,近八成就業的畢業生前往臨床醫學、公共衛生、人工智能等國家重點行業和領域工作;超八成就業的畢業生服務于“一帶一路”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發展、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等國家發展戰略區域;共有880名畢業生投身西部、基層就業,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業。升學深造質量進一步提高,其中,國(境)內升學畢業生中超九成去往“雙一流”高校和重點科研院所深造,國(境)外深造的畢業生主要前往麻省理工學院、劍橋大學、哈佛大學、牛津大學、香港大學等高校深造。
科研創新能力大幅提升2022年學校科研經費保持40億元,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獲批24項,比歷史峰值增長20%。2022年,學校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集中申報期獲資助項目數1047項,立項數連續七年排名全國高校前三;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再次實現突破,獲批牽頭2項,全國并列第二。我校國社科年度項目和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項目立項總數75項,位列全國高校第三;兩類項目立項數之和已連續七年居全國高校前三,七年立項總數位于全國高校第一。學校建有一批科技創新能力強、國內外學術影響力高的科研創新平臺。
醫療規模和實力居全國領先行列中山大學擁有10家實力強勁的附屬醫院,其中7家為綜合性醫院,3家為專科醫院,構成了門類齊全、設備先進、實力雄厚、優勢互補的醫療救治服務網絡體系。附屬第一醫院排名全國第六、華南第一;孫逸仙紀念醫院是中國歷史最悠久的醫院之一;腫瘤防治中心在國內排名前三;附屬口腔醫院在國內排名前六;中山眼科中心在多個榜單中眼科綜合實力位列全國榜首,孫逸仙紀念醫院院長宋爾衛教授于2019年11月被增選為中科院院士;中山大學強大的醫療體系已形成粵港澳大灣區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的領航態勢。
中山大學各附屬醫院堅持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服務健康中國戰略。大疫三年,各附屬醫院面對復雜多變的疫情,仁心仁術、勇于擔當,診治患者、接管方艙,完成地方政府下達的許多急難險重任務,創造性地調整急重癥病人救治格局,經受住了前所未有的艱難嚴峻考驗。
中山大學各附屬醫院在醫療服務、人才培養、醫學科研、醫院管理等方面均取得突出成績,公立醫院績效考核保持全國前列,國家醫學中心、區域醫療中心、高水平醫院建設實現重要突破。多所附屬醫院的新大樓、院區、分院已經投入使用,還有多個新院區即將投入使用或獲批立項建設,10所附屬醫院病床總數從1.4萬張增加到1.9萬張,手術總臺數從45.4萬臺增加到67.3萬臺,服務能力穩步提升。
(數據截至2023年5月31日)
校歌、校訓、校徽 中山大學校訓中山大學校訓是孫中山先生于1924年11月11日在廣東大學舉行成立典禮時親筆題寫的。校訓詞為“博學 審問 慎思 明辨 篤行”。
十字訓詞原文出自儒家經書《禮?中庸》。《中庸》第二十章說:“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按《中庸》原意是指人具有“誠”之本性,只要按“至誠”之本性從事修身,透過學、問、思、辨、行五個環節,便可以把自己修養成“君子”。實際上以中庸不偏不倚、不走極端為指導原則,使封建時代讀書人不違背封建宗旨,成為封建主義的接班人。
明末清初,隨著社會的變動,著名思想家顧炎武發展傳統《中庸》思想,強調“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即把做學問與立志結合起來,所以對“博學”做出新的闡發:“博學于文,行己有恥”。顧炎武所指的“文”,已不是純粹古代的經書文章,而是包括一切天下國家大事。他所指的“恥”,不是指個人榮辱,而是指全體人民的榮辱。博學的指導思想從個人自身修養擴大到“當務之事”的社會大事,所以他作出學、問、思與立志的統一。顧炎武是一個實事求是的愛國主義者,故他對傳統教育能按照新形勢需要而做出新釋。
孫中山則處于偉大民主革命的時代,為了革命的需要,他十分重視教育,造就一代振興中華,再造文明的人才。一九二三年到一九二四年,他倡議在廣東設立兩所學校,一是黃埔軍校,一是廣東大學,以一文一武的學校模式,為造就“為國家、為人民、為社會、為世界服務”的人才。十字訓詞是他繼承傳統的教育形式而賦予時代的、革命的新的教育方針和內容。可以說是近代思想創新的里程碑。
首先,孫中山把博學,審問,慎思,明辨和篤行五者作為有機統一體給予新釋,他所指的“博學”是指學生要學習“古近中外的知識”,包括自然和社會科學乃至社會實踐,更值得重視的是,孫中山的“博學”而識,是要把學生培養成具有遠大志向而又有廣大文化知識的人才。
其次,孫中山反對死讀書的方法,強調獨立思考。他告誡青年,學、問、思、辨的關鍵在于獨立思考,學科學、發展科學,首要在于要明白任何科學的創造發明,不是靠書本知識,而是由于科學家長期考察心得貢獻到人類的記錄。可見孫中山的問、思、辨,是指人的學習認識方法,把“觀察”和“判斷”這兩種近代科學思維方法運用到教學方法上,這顯然也是創新的方法。
第三,孫中山把古代“篤行”發展為社會實踐。
孫中山認為創辦教育、是為了造就建設人才。廣東不只要有一個嶺南大學,而且必須要有“幾十個嶺南大學,中國必須要有幾百個嶺南大學,造成幾十萬幾百萬大學生”,但是學生學業成就之后,要“專心做一件事,幫助國,變成富強”。這是學生的責任,到社會去發展聰明才智,這學與行,即理論與實踐的統一。
由此可見,孫中山把造就振興中華置于自己肩上的人才學校,作為“好學校”:把學生培養成具有為人民、為國家、為社會、為社會服務崇高理想的人,育的是合格人才,這對于我們來說,仍然具有啟示的意義。
第一,學校的辦學目標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正確的政治方向是學校教育的方向,孫中山強調為革命造就人才,我們今天應給予繼承和發展。
第二,學校要培養學生有正確的人生觀,孫中山強調學生立志做大事不要做大官,不要把學生造就成新的欺負人民的新貴,這表明樹立革命的人生觀仍然具有重要的意義,我們應把學生培養成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
科學地發展學、問、思、辨和行的教育認識規律,孫中山強調在立大志的前提下發揮學、問、思、辨和行五者的辨證關系,表達了對教育認識規律的合理性,今天我們要堅持的是,在堅持教育基本路線前提下必須堅持廣博的學識,獨立的思考,分辨正確與謬誤,批判抵制社會和國際的錯誤思潮,堅持理論與實踐統一。
在社會主義開放與改革新時期繼承和發展孫中山的教育遺訓,是時代賦予我們新任務。
中山大學校歌中山大學校歌,創作于建校初期,由中山大學首任校長鄒魯作詞,陳洪作曲。她在當時歷史條件下,對激勵和團結中山大學廣大師生員工和校友,為貫徹中山大學創辦人——中國偉大的民主主義革命家孫中山先生的主張,勤奮學習,奮發自強,發揮過積極的作用。
現在,我國正處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的歷史時期,為了繼承和發揚孫中山倡導的愛國精神和親筆提寫的校訓良好學風,并反映新的歷史時期的要求與特點,為辦好中山大學振興中華而努力奮斗。在廣泛征求校內外廣大師生員工、專家意見基礎上,組織了有關專家、教授和干部經過認真討論研究,一致同意原校歌的曲不變,對原歌詞作如下修改,即將其中“國父手創”改為“中山手創”,將“三民主義”等四句,改為“博學審問,慎思不罔,明辨篤行,為國棟梁”,將歌詞最后兩句改為“振興中華,永志勿忘”。
中山大學校徽
校徽是大學的象征,也是學校視覺形象識別系統的核心要素。
中山大學校徽為圓形圖案,校徽上部自左而右環繞中文校名標準全稱,下部自左而右環繞英文校名標準全稱,中間為海棠式洞窗圖案。洞窗圖案以國立廣東大學的標志性建筑“大鐘樓”為設計主體,運用中國園林的意境與現代的設計手法,借用園林中的海棠式洞窗與大鐘樓外觀組合成“中山”二字,洞窗內兩邊的樹由大到小形成一個深遠的空間,增強了層次感和立體感,中間的弧形巧妙形成一朵紅棉花,意寓中山大學位于嶺南地區。由建校年份“1924”形成的一條縱深大道,體現了中山大學深厚的學術積淀和輝煌的歷史進程。校徽通常為標準綠色,代表生命、發展、永恒,象征著中山大學充滿活潑、盎然的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