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理科大學有2所,名單分別為西藏大學、西藏民族大學,其中西藏大學是西藏自治區所屬的綜合性大學,是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大學、國家首批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
西藏理科大學排名 | 學校名稱 |
1 | 西藏大學 |
2 | 西藏民族大學 |
西藏大學是列入教育部直屬高校序列的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大學,2004年10月成為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與教育部共建高校,2013年6月列入“中西部高等教育振興計劃”,2013年7月獲批為博士學位授予單位,2017年9月進入國家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行列,2018年2月成為教育部和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部區合建”高校。
學校于1951年11月建校,歷經藏文干部訓練班、西藏軍區干部學校、西藏地方干部學校、西藏行政干部學校,在此基礎上,1965年3月成立西藏師范學校,1975年7月成立西藏師范學院。為適應西藏地區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對人才的需要,經教育部批準,1985年6月正式更名為西藏大學。1999年以來,西藏自治區藝術學校、西藏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和西藏民族學院醫療系、西藏自治區財經學校先后并入西藏大學。2001年9月,西藏農牧學院與西藏大學合并,校名仍為西藏大學。2016年6月經教育部批準,西藏大學農牧學院單獨設置為西藏農牧學院。
學校總占地面積117.95萬平方米,有河壩林校區、納金校區、羅布林卡醫學院校區和羅布林卡財經學院校區,建筑面積42.85萬平方米,是“全國綠化模范單位”之一。教學科研儀器設備總值4.26億元,圖書總藏量129萬冊,電子圖書47萬種,校園網是CERNET西藏主節點。設有文學院、理學院、工學院、醫學院、藝術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旅游與外語學院、政法學院、教育學院、財經學院、信息科學技術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國家開放大學西藏分部、繼續教育學院、留學生部15個學院(部)。
學校在職教職工1149人,專任教師和其他師資857人,其中具有高級職稱的348人,占40.61%;具有博士、碩士學位的605人,占70.59%。有國家級教學名師1人,“”特聘教授3人,入選國家“”4人,入選人事部“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5人,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4人,入選“”2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和“自治區政府特殊津貼”專家8人,自治區級教學名師2人,自治區學術技術帶頭人8人,全國師德標兵1人,全國優秀教師和模范教師5人。
學校各類在校生2.5萬余人,其中普通本專科學生9391人,博士、碩士研究生964人,留學生17人,各類成人生1.5萬余人。
學校有民族學、中國語言文學、生態學3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和12個博士學位授權二級學科;民族學、教育學、中國語言文學、生物學、生態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音樂與舞蹈學、美術學8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和教育碩士、藝術碩士、工程碩士、臨床醫學4個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類別,27個碩士學位授權二級學科和21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領域;54個本科專業,涵蓋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歷史學、理學、工學、醫學、管理學和藝術學10個學科門類。有1個國家級重點學科——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藏語言文學),14個自治區級重點學科。
學校堅持以教學為中心,不斷深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努力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培養和造就基礎扎實、知識面寬、實踐創新能力強的高素質人才。現有國家精品課程1門,國家級教學團隊3個,國家特色專業建設點4個,國家雙語教學示范課程1門,國家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1個,自治區精品課程20門,自治區級教學團隊6個,自治區實驗教學示范中心3個,自治區特色專業建設點5個。近年來,共承擔國家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項目1項,國家專業綜合改革試點項目1項,國家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320項,自治區教育體制改革試點項目5項,自治區專業綜合改革試點項目4個,自治區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584項。在2007年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中獲得“優秀”成績。獲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1項,自治區教學成果獎15項。2014年被教育部授予“2012-2014年度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實施工作先進單位”。2017年入選“全國首批創新創業教育示范高校”。
學校有1個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1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藏文信息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1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1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1個中國科學院和自治區共建重點實驗室,1個自治區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地,2個自治區級協同發展中心,3個自治區重點實驗室,11個自治區高等學校重點實驗室,3個自治區高等學校科研創新團隊,1個藏文古籍研究所。
近5年來,學校承擔省部級以上科研項目757項,科研經費1.9億多元。獲得中國藏學研究珠峰獎9項,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創新獎1項,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研究(人文社科)優秀成果獎3項,自治區科技進步獎10項,自治區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9項,自治區哲學社會科學優秀獎3項。“藏文軟件研發與推廣應用”成果獲得2011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藏族唐卡勉唐派”“藏族唐卡欽澤派”和“藏族礦植物顏料制作技藝”分別列入第一批、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圖書館館藏文獻十世紀寫本《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兩萬五千頌》分別入選第三批、第五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
辦學過程中,學校十分注重對外交流與合作。隨著對口支援工作的深入推進,形成了與以北京大學為組長,武漢大學、西南交通大學為副組長,中央財經大學、四川大學、華南師范大學為成員的團隊式對口合作建設關系,在聯合辦學、師資培訓、科學研究、人才培養等方面開展了多層次、多渠道的交流與合作。同時,學校先后與挪威、日本、美國、意大利、德國、尼泊爾等國家的十幾所高校和國內多所高校及科研院所建立了良好的校際合作關系。
經過全校師生員工的共同努力,學校現已探索出了一條在極具特殊性的高原民族地區興辦高等教育的路子,累計培養出6萬余名各級各類專門人才,在西藏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已成為西藏創新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成果轉化、高層次決策咨詢和民族文化傳承創新的重要基地,以及對外開放與交流的重要窗口。2017年11月,學校榮獲第一屆全國文明校園稱號。
進入,我們將進一步加強黨對高校的領導,始終堅持,堅守“辦有特色的高水平大學”的理念,搶抓“雙一流”建設、“區部合建”、新一輪高校團隊式對口合作建設等重大機遇,以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區域重大戰略需求為導向,堅持“特色立校、質量興校、人才強校、開放辦學、持續發展”的辦學思路,突出生態學一流學科及民族文化和高原科學技術兩大優秀特色學科群建設,提升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創新、國際交流合作的能力和水平,努力培養愛黨愛國、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靠得住、用得上、留得下”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力爭到2020年,把學校建設成為“特色突出、國內有影響力、國際有知名度”的高水平綜合性大學,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譜寫好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輝煌篇章而努力奮斗。
西藏民族大學坐落在渭水之濱古都咸陽,其前身是1957年中央指示創辦、1958年9月開學的“西藏公學”。1965年4月30日,經國務院批準更名為“西藏民族學院”。2015年4月28日,經國家教育部批準更名為“西藏民族大學”。學校是國務院批準的首批具有學士學位授予權單位,是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與國家民族宗教事務委員會共建高校、國家中西部地區重點建設高校、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教育部卓越人才培養計劃試點單位、教育部團隊式對口援助高校、西藏自治區博士授權立項建設單位,全國第二批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范高校、教育部第一批教育信息化優秀試點單位、全國綠化模范單位、自治區文明校園創建單位、全區易班建設和發展中心試點高校。
學校誕生于特殊的歷史時期,是西藏和平解放后黨中央在祖國內地為西藏創辦的第一所高等學校,是老一輩黨和基于民族團結和國家振興的政治遠見做出的英明決策,是中央治藏方略的重要布局。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等都對學校的籌建、建設做出過具體指示。改革開放后,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等中央領導同志對學校的發展十分關心,胡錦濤同志、劉延東同志為學校建校50周年發來賀信。黨的十八大以來,、俞正聲主席等中央領導多次做出重要指示,要求進一步辦好民族高等教育。2014年,書記處書記、全國政協副主席杜青林受俞正聲主席委托,到學校看望慰問師生,希望學校認真總結在內地為西藏培養人才的有效模式和成功經驗,積極探索新形勢下民族教育的規律,為國家、為西藏培養更多的人才,做出更大的貢獻。
學校肩負著特殊的歷史使命,始終致力于全面落實黨和國家治藏方略,維護祖國統一、民族團結,反對分裂;始終致力于西藏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長治久安;始終致力于為西藏造就一支立場堅定、經得起各種風浪考驗的高素質干部隊伍。在長期辦學中,認真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和民族政策,堅持立足陜西、面向西藏、服務西藏的辦學宗旨,從建校之初的干部培訓、知識教育到現在的專業教育,再到不斷提升辦學層次,創造了西藏高等教育的諸多奇跡,是西藏高等教育的孵化器、專業人才的培養基地、科學研究和文化傳承創新的重要平臺,在我國民族高等教育和西藏高等教育史上確立了自己獨特的歷史地位。
學校做出了特殊的歷史貢獻,在西藏平定叛亂、政權建設、民主改革和等不同歷史階段都發揮了不可替代的獨特作用,為西藏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做出了歷史性的重要貢獻。學校緊緊圍繞培養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根本任務,緊跟時代步伐,形成了適應西藏實際和需要的人才培養模式,構建了與西藏經濟社會發展高度契合的學科專業體系,凝練了服務西藏經濟社會發展的科學研究優勢,有著鮮明的辦學特色。建校近60年來,學校秉承“愛國、興藏、篤學、敬業”的校訓,弘揚“擔當奉獻、求真務實、和諧發展”的辦學精神,為國家培養了8萬余名各類優秀人才,其中涌現出了30多名省部級領導干部和一大批藝術家、作家、教授、醫學家、農學家、工程師等杰出人才,贏得了“西藏干部搖籃”的美譽。畢業生深受用人單位的好評,近三年畢業生就業率均在90%以上,先后榮獲“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先進集體”和“全國高校就業工作典型院校”等榮譽稱號。
學校是全國成立最早的民族高校之一,具有濃郁的西藏地方民族特色,也積淀了深厚的辦學實力。現有文學院、民族研究院、法學院、新聞傳播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財經學院、管理學院、信息工程學院、教育學院、外語學院、體育學院、醫學部、研究生院、繼續教育學院等14個教學單位。有11個碩士一級學科,10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51個本科專業,涵蓋11個學科門類。其中國家特色專業建設點2個,國家級專業綜合改革試點項目1個,省部級重點學科11個,國家民委重點建設學科1個,自治區級特色專業4個,自治區級專業綜合改革試點項目3個。
學校現有教職工1255名(其中校本部996人),教職工中有專業技術人員820名,其中專任教師684名。專技人員中有正高級專業技術人員80名,副高級專業技術人員241名,博士、碩士生導師95人,具有研究生學位的教師占教師總數的74%,有百千萬工程國家級人選2人,享受國家特殊津貼專家11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2人,教育部高校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8人,西藏自治區學術技術帶頭人18人,享受西藏自治區政府特殊津貼專家6人。建設有國家級教學團隊1個,省部級教學團隊3個。在校生9926人,其中研究生514人,藏族和其他少數民族學生占53%。牽頭組建了自治區級協同創新中心“西藏文化傳承發展協同創新中心”,成立了西藏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南亞研究所、旅游研究所、藏學研究所等科研實體。致力于西藏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推進學科建設、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的同步提升。學校在許多研究領域處于國內領先地位,藏學、民族學研究在國內外學術界享有良好聲譽。
學校地處祖國內地,在黨中央的親切關懷下和全國人民的大力支持下,具備了良好的辦學條件。現有渭城、秦漢兩個校區,并在拉薩建有實踐教學基地,校園面積1149畝(76.6萬平方米),校舍總面積334973平方米。教學設施完備,現有智慧教室等各類功能教室120間,建筑面積77493平方米;各類實驗室、實習實訓場所78個,面積33946平方米;實習、實訓基地151個;圖書館面積15000平方米,館藏文獻資源總量達300萬冊。建有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1個、自治區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3個;建有自治區重點實驗室2個,自治區高校重點實驗室7個,自治區高校教學實驗室10個,自治區實驗實訓基地1個。建有省部級人文社科研究基地3個,其中國家民委重點研究基地2個、自治區重點研究基地1個。校園環境幽雅,是“全國綠化模范單位”、西藏自治區文明校園創建單位。
新征程,新跨越,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西藏民族大學將一如既往地肩負起自己獨特的歷史使命,全面貫徹落實“治國必治邊,治邊先穩藏”重要戰略思想和“努力實現西藏持續穩定、長期穩定、全面穩定”的重要指示,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和民族政策,全面貫徹落實中央民族工作會議精神,堅持以“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為統領,堅持黨的治藏方略和“依法治藏、富民興藏、長期建藏、凝聚人心、夯實基礎”的重要原則,堅持立足陜西、面向西藏、服務國家治藏方略為辦學宗旨,圍繞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以“4+1”發展模式為引領,具體實施“一個戰略”(調整結構,轉型發展),貫徹“一個要求”(抓機遇、保穩定、促發展),定位“三個方向”(服務國家治藏方略,適應西藏經濟社會長足發展和長治久安,發揮自身特色和優勢),抓牢“三件大事”(發展、穩定和改革),用好“兩個抓手”(一手抓弘揚“擔當奉獻、求真務實、和諧發展”的民大精神,一手抓應急處突和常態工作相結合的穩定安全長效機制),突出“六個重點”(學科建設、協同創新、隊伍建設、基層基礎、五教創新、依法治校),推進“六個工程”(民族團結教育工程、轉型發展工程、教師培養培訓工程、高端人才培養工程、信息化建設工程、新校區建設工程),不斷創新思想政治教育新優勢,創造民族團結進步新篇章,開創人才培養新途徑,開創學校工作新局面,力爭2020年實現與全國高校同步科學發展,努力把學校建設成為有、西藏特點的高水平綜合性民族大學。
海軍航空大學是985還是211
時間:2023-09-13 09:0:56湖南高考成績怎么查詢
時間:2023-09-18 03:0:00河源有哪些本科院校
時間:2023-09-18 08:0:02江蘇師范大學是985還是211
時間:2023-09-20 04: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