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日,河北省政府新聞辦召開“落實河北省兩會精神”系列新聞發布會“社會保險扶貧工作”新聞發布會,經省政府批準,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省財政廳、省民政廳、省扶貧開發辦公室聯合印發了《關于切實做好社會保險扶貧工作的實施意見》,自2018年1月起,河北省開始實行新的社會保險扶貧政策。河北省委組織部副部長、省人社廳黨組書記、廳長宋立民對這項政策的有關情況進行了簡要介紹。
宋立民介紹說,出臺社會保險扶貧政策,是進一步織密扎牢社會保障“安全網”的重要內容,是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的實際行動。
新的社會保險扶貧政策的目標任務是,充分發揮現行社會保險政策作用,完善落實社會保險扶貧政策,提升社會保險經辦服務水平,支持幫助貧困人員參加社會保險,基本實現法定人員全覆蓋,逐步提高社會保險待遇水平,助力參保貧困人員精準脫貧,避免其他參保人員因年老、疾病、工傷、失業等原因陷入貧困,有效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社會保險扶貧工作。
政策范圍為具有河北戶籍的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包括已脫貧人口和未脫貧人口)、低保對象、特困人員等困難群體,在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城鄉居民醫療保障、工傷保險、失業保險等方面給予優惠政策。其中,醫療保障救助扶貧政策覆蓋范圍按照省政府有關文件執行。
主要內容包括四個方面:
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方面,政府將為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的貧困人口按最低檔次代繳養老保險費,據此,預計全省將有約300萬貧困人員受益,各級政府每年補貼資金共3億元。另外,《意見》還提出:60歲以上建檔立卡貧困人員,未享受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待遇的,不再補繳,可直接享受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待遇。“十三五”期間,貧困人員可疊加享受農村低保和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待遇。同時,我省還將研究建立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待遇確定和基礎養老金最低標準正常調整機制,調整提高基礎養老金標準,助力參保貧困人員精準脫貧。
城鄉居民醫療保障方面,建立“基本醫保+大病保險+醫療救助”三重保障制度,全面提高農村建檔立卡貧困人口醫療保障水平。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個人繳費由政府給予全額資助。目前,全省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約185萬人,各級財政2018年將補貼共3.3億元。對其他貧困人口由政府按個人繳費的60%給予資助。目前,其他貧困人口約290萬人,每人按180元的60%給予補貼,各級財政2018年將補貼共3.13億元。同時,依法將包括農民工在內的合同制工人納入生育保險,由用人單位繳納生育保險費,職工個人不繳費。對參加居民醫保的非就業婦女,符合計劃生育政策的分娩醫療費用,將給予定額報銷。
工傷保險方面,在建筑業按項目參加工傷保險基礎上,全面啟動農村貧困勞動力相對集中的交通、鐵路、水利等行業按項目參加工傷保險工作。在用工方式靈活、流動性大、建檔立卡農村貧困勞動力相對集中的行業,開展工傷預防工作。
失業保險方面,明確要求用人單位在與農民工簽訂勞動合同后,應按規定參加失業保險。明確用人單位與農民工終止或解除勞動合同,符合領取失業保險金條件的農民工,可按照城鎮職工的標準領取失業保險金。在領取失業保險金期間參加職工醫保的,由失業保險基金負擔醫療保險費;參加城鎮居民醫保的,可按照實際繳納的醫療保險費領取醫療保險補貼。
針對如何落實政策的具體舉措,宋立民介紹說,一是強化經辦力量。簡化優化流程,推進標準應用,提升服務水平。創新“互聯網+人社”服務模式,利用網上銀行、微信、支付寶、銀行自助終端等技術手段,構建多元化的城鄉居民基本養老和基本醫療保險費社會化征繳渠道,爭取三年內實現無現金社會化征繳全覆蓋。建立以人臉識別為主、多技術手段并存的待遇領取資格認證系統;二是推進基層平臺建設。加快縣級平臺信息化建設步伐,提升信息化服務水平,進一步提高辦事效率。加快推進鄉鎮(街道)服務平臺建設,確保到2018年底前全面實現“十三五”規劃提出的鄉鎮服務平臺標準化建設全覆蓋目標。加強鄉、村兩級服務平臺“六統一”標準化建設,切實發揮好服務平臺服務群眾的功能,逐步構建起覆蓋縣、鄉、村三級公共服務網絡格局;三是提高對貧困人員的醫療保險服務水平。建立健全覆蓋醫療、醫藥、醫院以及醫保支付全過程、全方位的綜合監管體系;進一步深化醫保支付方式改革,建立健全基本醫療保險基金收支預算管理制度,完善總額控制辦法,大力推行按病種付費,完善按人頭、按床日等多種付費方式。探索按疾病診斷相關分組(DRGs)和按病種分值付費方式,促進醫療機構為貧困人員提供合理必要的醫療服務。進一步完善農村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基本醫療保險、大病保險、醫療救助“一站式”報銷結算,農村貧困患者在縣域內住院實行先診療后付費,個人無須繳納押金,出院結算時只繳納個人應自付的費用,切實減輕貧困人員墊資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