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很多人拼命追逐職稱,并且社會上對職稱制度有不少詬病,其中包括民辦學校、民辦醫院、商業媒體以及許多企業人員參評職稱存在障礙。
但是我們需要清楚,職稱考試是一種行政許可。其實按原來的制度設計,職稱評定是單位內部管理的方式,不是面向全社會的。因此,在職稱制度的定位上,我們希望把它變為一個專業技術人才的評價制度。用人制度是分類的,企業是勞動合同制度,機關是公務員制度,事業單位一直在推行聘用制度。職稱制度改革要跟用人制度改革結合起來推進。
2018年全國兩會提案匯總 |
||
---|---|---|
2018兩會政府工作報告(全文) | 2018兩會教育改革 | 2018兩會房產稅 |
兩會2018醫療改革就醫 | 2018兩會中國要干這60件大事 | 2018兩會房價趨勢 |
兩會2018事業單位改革 | 2018兩會養老金上調漲工資 個稅改革 | 2018兩會教師工資 |
圖片來源:網絡
早在今年3月10日,人社部就召開深化職稱制度改革工作部署會議,對深化職稱制度改革工作進行動員部署。會議明確,要完善評價標準,堅持品德、能力和業績導向,把品德放在首位,注重職業操守,突出對創新能力的評價,突出對工作實績的考核,特別是在論文、外語、計算機水平要求上不搞“一刀切”,向基層一線傾斜。會議還明確,5年內爭取完成所有系列職稱制度改革任務。這對我們廣大一線教師可謂是天大的好消息。淡化論文、注重實績、向一線教師傾斜等變化無疑將使我們的一線教師上職稱的希望大大增加。
現在人社部正在分類推進職稱制度改革,一個重點就是在全國開展中小學教師職稱制度改革試點,今年要完成全國中小學教師職稱制度改革擴大試點工作,也就是說,之前的試點城市將全面擴大范圍,此外同時推進其他專業系列深化職稱制度改革。下一步,將逐步建立起重在業內和社會認可的專業技術人才評價機制,確立以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的職稱管理制度,形成科學、分類、動態、面向全社會各類專業技術人才的職稱制度。
另外有消息稱:將在部分省市試點教師工資改革方案。目前教師工資以職稱取酬,由于學校中、高級職稱有名額限制的,特別是高級。達到條件的教師遠遠多于限制的名額,造成資歷、學歷、能力、工作量、成果差不多的教師之間(尤其農村義務教育的教師)收入差距過大:高級與初級相差接近一半,而且嚴重影響退休待遇。
辦好學校,要靠90%以上教師。以教師職稱高低定工資,不僅不能真正的調動廣大教師的積極性,大部分教師職稱原因收入差距過大,嚴重影響工作效率,特別是沒有晉上級職稱希望的,后遺癥一大堆。因為教師也是人,也存在心理失衡問題。在失衡心理的驅使下,導致師資流失嚴重,無法跳槽的教師,產生的不良后果將越來越多,于是每次中、高級教師職稱評聘,教師之間、教師與領導、教師與聘委矛盾重重,給腐敗有機可趁。
因為職稱取酬的收入差距,有著太多的人為色彩,由此造成的不公平感最為強烈,教師工資以職稱取酬政策影響安定、破壞公平、損害干群關系、對和諧社會的構建造成嚴重威脅。
為防止分配不公已日益從經濟問題造成民生問題演變為嚴重社會問題,因此通過工資改革“限高、穩中、托低”,逐漸淡化職稱工資,或取消中、小學教師職稱工資。建立效率與公平辯證統一的收入分配,勢在必行。
那么,廣大教師關心的績效工資改革何時會跟進呢?廣大教師意見最為強烈的就是能否不要拿教師自己的工資給自己考核。這種情況能否在績效工資改革中得到改變呢?
很多一線教師都希望,仿照公務員職級晉升制度,修改現行的教師工資制度,簡化或者取消職稱評審,讓教師們和公務員一樣按年限自動晉級。只有這樣才能讓教師靜心工作、幸福的教學,也只有這樣中國教育才能吸引更多優秀的人才。
對于教師們這一強烈的期盼,早有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聽到了,并且帶著這一強力呼聲抵達全國兩會現場。此前,在“北京 長江教育論壇”上,全國人大代表、湖北省人大副主任、華中師范大學教授周洪宇透露,今年他將向兩會提交關于“建立獨立的教育公務員制度”的議案。
圖片來源:網絡
老師工資普遍低于公務員,7成老師呼吁更高
《教師法》第二十五條明確提出,教師的平均工資水平應當不低于或者高于國家公務員的平均工資水平,并逐步提高。此外,中小學教師和職業學校教師享受教齡津貼和其他津貼。
但在實際調查中發現,真正能享受到這一福利的老師只有4.8%,甚至有14.6%的老師對這一福利聞所未聞。把教師待遇提升至和公務員看齊一直是老師們的呼聲,之前媒體就多有報道。此次調查顯示,77.5%的受訪老師都同意這一點。
2017年公務員工資又有改變,公務員最低級別的辦事員,由原來的630元提升到1320元;事業單位最低級別工人、技術人員、管理人員,他們的基本工資為610元、630元、3150元現在漲到了1280元、1320元、6940元。老師和護士工資提高10%,并且對于不同級別的事業單位退休人員也將提高退休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