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兩會學習體會---“兩會”關注教育公平,就是關注社會公平
作為一名退休教師,我一直關注兩會中、代表委員和網友對教育問題的言論。昨天看完了兩會最后的一場電視直播??溫總理與中外記者見面會。他談到教育時說:“要給每個人以受教育的機會,充分發揮人的獨立思維和創造精神。”又說:“公平正義是的本質特征,也是社會穩定的基礎。”在會上委員和代表們說,教育的公平問題已經成為一個“民生問題”,成為中國社會的焦點問題,關系著全國絕大部分的群眾的切身利益,關系著國家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關系著人心向背。如果不能得到合理的解決,我們建設和諧社會的能力將受到極大的損害。
這使我想對“教育公平”這個人們普遍關心的問題來一遍梳理。
2018年全國兩會提案匯總 |
||
---|---|---|
2018兩會政府工作報告(全文) | 2018兩會教育改革 | 2018兩會房產稅 |
兩會2018醫療改革就醫 | 2018兩會中國要干這60件大事 | 2018兩會房價趨勢 |
兩會2018事業單位改革 | 2018兩會養老金上調漲工資 個稅改革 | 2018兩會教師工資 |
在今年兩會上,溫家寶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上指出:“堅持優先發展教育。推動教育事業科學發展,為人們提供更加多樣、更加公平、更高質量的教育。2012年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達到4%。”
什么是教育公平?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價值在教育領域的延伸和體現,包括教育權利平等和教育機會均等兩個基本方面。我國“十五”計劃中有關教育指導思想第一次提出教育公平這一概念。 教育公平有三個層次: (1)確保人人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權利和義務;<蓮 山課件>(2)提供相對平等的受教育的機會和條件;(3)教育成功機會和教育效果的相對均等,即每個學生接受同等水平的教育后能達到一個最基本的標準,包括學生的學業成績上的實質性公平及教育質量公平、目標層面上的平等。其中,“確保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機會”是前提和基礎,“提供相對平等的受教育機會和機會”是進一步的要求,也是“教育成功機會”和“教育效果相對均等”的前提。而通常,這三個層次被概括為:起點公平、過程公平和結果公平。
為什么強育公平呢?就因為現在我們的教育有很多不公平的地方。一是教育資源分布不均衡。東部地區與西部地區、城鎮與農村、中心城市與邊遠地區,在教育的人力、物力、財力的投入上都相差甚遠。即使在一個城市中,優質教育資源的分布也是不均衡的。二是群眾接受教育機會不平等。一部分農民工隨遷子女不能進入城市中小學就讀;國家助學體系尚沒有覆蓋普通高中教育;殘疾兒童受教育水平遠落后于普通兒童,部分地區的學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少,同一所高校在不同省市錄取分數線差距較大等等。
浙江省金華市金東區東關小學校長方青代表說:“當前教育公平關注的主要焦點是接受同質教育的過程公平。百姓反映強烈的是,地區之間、城鄉之間、校際之間以及不同社會群體之間接受教育的質量存在很大差距,主要根源還在于優質教育資源總量不足帶來的短缺。”
天津市婦聯主席朱麗萍代表說:“近年優質教育資源明顯增加,為何公平感卻更差了,分配不公是重要根源。長期以來,各地基礎教育延續了以培養少數‘尖子’為目標的精英路線,‘錢’‘人’分配不公較為突出,向重點學校傾斜,人為制造少數名校和大量薄弱學校,加劇優質教育資源稀缺。”
石中英說:“要通過政府部門呼吁進一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實行公共教育資源的公平分配,滿足人們的基本教育需求。即首先有學上,其次要達到最基本的教育條件,第三要達到基本的學業標準。在此基礎上再重點投入,這有利于整個社會的公平,有利于國家的發展,讓所有人受益。 ”
天津農學院院長邢克智代表:沒有“資源公平分配”就沒有“教育公平”。一些地方為立竿見影出教育政績,將有限經費投向見效快、基礎好的學校,使得薄弱學校欠賬太多,拉大了學校之間的差距,隨之又帶來另一個分配不公,“權擇校”“錢擇校”現象愈演愈烈。
政協委員張平委員代表民盟中央作在大會發言時建議,統籌城鄉教育,推進教育公平。他說,教育是民族振興的基石,教育公平是最基礎的公平。我國長期二元體制所造成的種種差異中,城鄉教育發展不均衡導致的不公平,是對我國發展影響最大最深的不公平。主要表現在:一是城鄉教育機會不平等;張平介紹,一是城鄉教育機會不平等。農村升學率(包括升學報考率)遠低于城市。國家教育科學“十五”規劃課題研究表明:隨學歷增加,城鄉差距逐漸拉大,我國農業人口和非農業人口升入高一級學校所占的比例分別是高中6%和21%,中專0.8%和13.2%,大專0.2%和11.1%,本科0.02%和5.63%,研究生0.001%和0.323%。城市高中、中專、大專、本科、研究生學歷人口的比例分別是農村的3.5倍、16.5倍、55.5倍、281.55倍、323倍。近幾年重點院校“自主招生”、“高校聯考”等新的招生辦法。二是城鄉教育資源配置不均衡;師資配置結構失調,且難以及時合理調劑,導致城鄉師資在數量、質量和穩定性上差距極大。農村教育缺資金、缺設備、缺教師的現象在一些地區仍比較嚴重。城鎮超編和農村缺編并存,農村師資知識老化和數量短缺并存,農村教師缺編和有編空缺并存,大量低工資聘請臨時代課教師和在編不在崗并存,農村學校教學設備陳舊和短缺并存。農村教師在數量和結構上的雙重短缺,致使農村教師學歷達標率遠低于城市,且很多是在職進修學歷;大量農村教師無法勝任素質教育,特別是新教改的要求。三是城鄉教育管理和投入上不平等。各類實驗、示范、重點學校幾乎全部集中在城市。小學和初中的兩極分化日趨嚴重,加上擇校熱,往往置普通家庭的優秀兒童于門外。一些家境較好的子女優先占據政府多年投資形成的優質資源。這種馬太效應像一塊塊巨型磁鐵,吸附著大量的優質教育資源和大批尖子學生,同時也大口吸食著社會資金和公眾積蓄。一些農民幾近傾家蕩產為孩子繳納“擇校費”,更多農民只能望“洋”興嘆。
張平指出,收入不公平影響人的一時,教育不公平影響人的一生。社會穩定離不開不同群體的融合與流動,教育便是弱勢群體提升自身地位的方向和渠道。如因教育不公而致此路不通,讓底層的孩子永遠在底層,讓農民的孩子世代為農民,階層之間的差異無法調和,社會將失去自我調節機制而失去平衡,甚至陷入混亂和崩潰。張平委員代表民盟中央提出三點建議:
一是建立政府統籌的教育均衡發展體制機制,推進教育公平。政府應貫徹“公平對待每一所學校、每一個學生”的理念,“一盤棋”統籌規劃城鄉教育規模、結構、布局;“一個標準”統籌配置城鄉辦學條件;“一體化”統籌配備城鄉教師隊伍。
二是實行對農村教育傾斜政策,推進教育公平。經費投入向農村傾斜,經費保障向農村貧困學生傾斜,教師工資和福利待遇向農村教師傾斜。
三是強化政府的公共服務職能,推進教育公平。各級政府要承擔確保公平的責任,厲行問責制,毫不動搖地制止、嚴懲和杜絕政府部門利益化,將教育城鄉統籌情況納入政府考核。完善教育財政投入機制和教育經費轉移支付制度、資助扶持政策,建立多元化農村教育投融資機制。
兩會上,教育界全部109位委員聯名提交提案,呼吁學前教育盡快實現“普惠、公平”。 人大代表廣東省中山市中山紀念中學校長賀優琳建議將學前教育納入義務教育范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