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高考升學網 > 兩會專題 > 正文

2019年四川兩會代表名單及四川兩會人事大調整(圖)(二)

更新:2023-09-19 19:01:45 高考升學網
息基礎設施。支持成都建設國家下一代互聯網示范城市。發展物聯網技術和應用,加快建設成都、綿陽等物聯網產業園。發展信息安全產業,提升信息安全保障能力。

推動大數據廣泛深度應用,深入挖掘數據資源經濟社會價值,推進大數據開放共享,推動云技術創新發展,發展大數據產業。加快電子政務云建設。

(七)建立現代基礎設施體系。著力完善基礎設施網絡體系,提升保障能力和水平,支撐并引領人口經濟合理分布、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和對外開放全面推進。

2018年全國兩會提案匯總
2018兩會政府工作報告(全文) 2018兩會教育改革 2018兩會房產稅
兩會2018醫療改革就醫 2018兩會中國要干這60件大事 2018兩會房價趨勢
兩會2018事業單位改革 2018兩會養老金上調漲工資 個稅改革 2018兩會教師工資

加快構建以成都鐵路樞紐為中心,連通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三大經濟圈,銜接“一帶一路”國際大通道的鐵路運輸干線網絡。加大高速鐵路建設力度,打通北上、南下、東進出川通道,融入國家高速鐵路網。加快推進省際、成渝城市群及長江經濟帶綜合立體交通走廊等高速公路大通道建設,加快川甘青交界地區互聯互通。加強“四大城市群”之間及城市群內各城市的交通銜接。持續打好民族地區、貧困地區交通大會戰。擴展面向南亞、東南亞、歐洲和美洲的國際航線網絡,完善省際航線網絡和國內大中城市干線網絡。高水平規劃建設成都天府國際機場,建設成都國家級國際航空樞紐和西部地區門戶樞紐,加快推進支線機場建設。推進長江川境段干流等級提升、支線航道建設,推動岷江港航電綜合開發工程建設,提升港口吞吐能力和營運水平。

推進能源網絡建設,抓緊建設川電外輸大通道,完善油氣輸送管網和煤炭運輸體系。推進城鎮配網建設,加快農村電網升級改造,提高電網穩定性和供電可靠性。

加強水利工程建設,合理配置水資源,構建以“五橫六縱”為骨架、大中小微水利工程相結合的水資源配置體系,提高生活、生產、生態用水保障能力。加強防洪排澇設施建設。

發揮政府投資的引導和撬動功能,開放自然壟斷行業的競爭性業務,推廣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鼓勵和支持社會資本更多參與基礎設施投資。

(八)加快完善發展新體制。堅持以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為方向,深化行政體制改革,建立權力清單、責任清單、負面清單制度,不斷提高政府效能,形成有利于創新發展的政務環境。

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鼓勵民營企業依法進入更多領域,引入非國有資本參與國有企業改革。推進產權保護法治化,依法保護各種所有制經濟利益。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完善現代企業制度,健全法人治理結構,深化企業內部勞動、人事、分配三項制度改革,提升資產證券化水平。發展國有資本、集體資本和非公有資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經濟。完善國有資產監督管理體制和制度,加快由管資產向管資本為主轉變,防止國有資產流失。

優化企業發展環境。開展降低實體經濟企業成本行動,優化運營模式,強化要素保障,增強實體經濟盈利能力。限制政府對企業經營決策的干預,進一步減少行政審批事項,提高服務企業質量。清理和規范涉企行政事業性收費,完善公平競爭、促進企業健康發展的政策和制度。激發企業家精神,依法保護企業家財產權和創新收益。

推進要素配置市場化改革。發展各類生產要素市場,完善勞動力、土地、資本等要素交易平臺。推進電力、水、天然氣等要素市場化定價機制。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推進西部金融中心建設,支持民間資本進入銀行業,發展普惠金融,著力加強對中小微企業、農村特別是貧困地區的金融服務。規范發展互聯網金融。加強金融監管,有效防范金融風險。

深化財稅體制改革。完善省以下分稅制財政體制,推進建立事權和支出責任相適應的制度。改革完善省對下轉移支付制度,加大一般性轉移支付和定向財力轉移的規模和比例,深化財政專項資金管理改革。完善政府預算體系,建立全面規范、公開透明的預算制度,實施跨年度預算平衡機制和中期財政規劃管理。轉變財政支持發展方式,構建產業發展投資引導基金體系和財政金融互動政策體系。健全覆蓋所有財政性資金和財政運行全過程的監督體系。規范政府債務管理制度,完善政府債務風險預警機制,保持債務風險總體可控。貫徹落實稅收制度改革部署,完善地方稅體系,培育穩定的地方支柱稅源。健全優先使用創新產品、綠色產品的政府采購政策。

改革市場監管體系,規范市場競爭行為,廢除地方保護政策。持續推動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完善企業資信、個人信用、行業誠信數據庫。建立誠信激勵和失信懲戒機制。

三、堅持協調發展,形成平衡發展新格局

協調是持續健康發展的內在要求。要根據“五位一體”總布局,堅持區域協同、城鄉一體、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并重,強化多點多極支撐,促進新型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增強發展協調性和整體性。

(一)推動區域協調發展。深入實施多點多極支撐發展戰略,著力強化發展統籌,構建區域協調發展體制,塑造要素有序自由流動、主體功能約束有效、基本公共服務均等、資源環境可承載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

推動成都經濟區領先發展。支持成都率先發展,突出創新驅動和擴大開放,加快建設現代化、國際化大都市,建設西部金融、物流、商貿中心,打造國內外產業、資本、人才匯集西部的首選地和內陸開放門戶,加快建成西部經濟核心增長極。有序疏解成都部分產能,騰出高端產業發展空間。建立區域合作協調機制,加強區域規劃、產業布局、重大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等協同,加快成都經濟區一體化發展。探索人口經濟密集地區優化開發新模式。

加快培育新興增長極。加快天府新區建設,同步規劃建設成都天府國際機場空港經濟區,加快建設全面深化改革示范區、宜業宜商宜居城市、現代高端產業集聚區、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內陸開放經濟高地、統籌城鄉一體化發展示范區。加快推進川南經濟區一體化發展,加快建設川陜滇黔渝結合部綜合交通樞紐,積極發展開放型臨港經濟和通道經濟,優化沿江產業布局,推動機械制造、能源化工、食品飲料等產業轉型升級。加快培育壯大川東北經濟區,依托天然氣、農產品等優勢資源發展特色產業,加快建設國家天然氣創新開發利用示范區、特色農產品生產加工基地和生態文化旅游基地,構建四川聯動中西部發展的區域綜合交通樞紐,建設川陜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示范區和川渝陜甘結合部區域經濟中心。加快建設攀西國家級戰略資源創新開發試驗區,推進資源綜合開發利用,發展清潔能源產業、亞熱帶特色農業、陽光生態旅游業和陽光康養產業,建立勘采產學研用一體化的石墨烯產業體系,建設世界級釩鈦產業基地、全國重要的稀土研發制造中心。

建設川西北生態經濟區。創新發展生態經濟,科學有序開發水電、礦產等資源,積極發展飛地經濟,建設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

完善區域協調發展機制。加強經濟區、城市群發展規劃統籌,建立成本共擔和利益共享機制,推進跨區域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產業對接協作、公共服務共建共享和環境聯防聯控聯治。建立資源要素跨區域合理流動機制,健全要素市場體系。完善區域發展政策,建立條塊結合、功能導向明確的區域政策調控體系,建立差異化的績效考核評價體系,引導各區域特色發展、協同發展。

發展壯大縣域經濟。突出特色、分類指導,加快培育中小城市和特色小城鎮,促進農產品精深加工和農村服務業發展,形成一批現代農業強縣、工業經濟強縣、旅游經濟強縣。加快縣域交通、水利、能源、信息等基礎設施建設,改善縣域經濟發展條件。深入推進擴權強縣、擴權強鎮改革,完善縣級財稅體制,推進農村金融創新,發展農業保險,增強縣域經濟發展活力。

(二)推動城鄉統籌發展。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大力實施“兩化”互動、城鄉統籌發展戰略,健全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推動實現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合理配置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抓住國家建設成渝城市群和長江經濟帶的戰略機遇,加快規劃建設成渝城鎮發展軸,逐步形成成綿樂城鎮發展帶、達南內宜城鎮發展帶、沿長江城鎮發展帶。控制特大城市中心城區規模,做大一批區域中心城市,支持一批重點縣城特別是百萬人口大縣(市)建設中等城市,深化“百鎮建設行動”,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支持有條件的地方撤縣設區、設市。推動城際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加快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和停車場建設。支持有條件的市(州)建設綠色城市、智慧城市、森林城市。加快推進遂寧國家級海綿城市試點建設,積極開展省級海綿城市試點建設。積極開展國家新型城鎮化試點、全國中小城市改革試點和全省全域規劃試點,建立城鄉規劃建設管控機制。加大城鎮棚戶區舊城和城鄉危房改造力度,構建符合省情的保障性住房體系。

加快提高戶籍人口城鎮化率。深化戶籍制度改革,促進有能力在城鎮穩定就業和生活的農業轉移人口舉家進城落戶,并與城鎮居民有同等權利和義務。實施居住證制度,努力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對常住人口全覆蓋。健全財政轉移支付同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掛鉤機制,建立城鎮建設用地增加規模與吸納農業轉移人口落戶數量掛鉤機制。維護進城落戶農民土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使用權和集體收益分配權,支持引導其依法自愿有償轉讓上述權益。

堅持產村相融、成片推進,加快建設業興、家富、人和、村美的幸福美麗新村。全面實施扶貧解困、產業提升、舊村改造、環境整治和文化傳承“五大行動”,加快彝家新寨、藏區新居、巴山新居、烏蒙新村建設,持續改善農村生態環境和人居環境。

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促進城鄉公共資源均衡配置,健全農村基礎設施投入長效機制,把社會事業發展重點轉向農村和接納農業轉移人口較多的城鎮,推動城鎮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開辟農村廣闊發展空間。

(三)推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堅持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堅持培育和踐行,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加強建設,加快文化改革發展,為實施“三大發展戰略”、推進“兩個跨越”提供強有力的思想保證、輿論支持、精神動力和文化條件。

堅持用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和系列重要講話精神武裝全體黨員、教育人民,用中國夢和凝聚全省共識,深化對中央“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五大發展理念”和省委治蜀興川重大部署的學習宣傳,統一思想行動,匯聚發展力量。

深化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和社會誠信建設,倡導科學精神,普及科學知識,倡導全民閱讀,全面提高公民文明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

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加快建立健全管人管事管資產管導向相統一的國有文化資產管理體制。深化國有文化單位改革。建立健全國有文化企業評價體系。完善公共文化服務績效評估機制,建立公共文化服務第三方評價機制。

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加快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建設,實施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工程。完善文化基礎設施,加強幸福美麗新村(社區)文化院壩等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設。推動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發展,建立健全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公共文化服務機制,實施社會文化組織培育工程。創新公共文化服務管理體制、運行機制和運行模式。發展體育事業,積極引導全民健身,不斷提高全民身心健康水平。

加快文化產業發展。做大做強骨干文化企業,實施重大文化工程,打造本土文化品牌,支持民營和小微文化企業發展。優化文化產業布局,實施藏羌彝文化產業走廊等國家文化發展戰略。改造提升傳統文化產業,發展創意文化產業,培育新型文化業態。建設“智慧廣電”。健全現代文化市場體系,擴大和引導文化消費。健全文化市場監管體系。加強版權保護。

增強巴蜀文化影響力。實施巴蜀文化品牌工程,繁榮發展文學藝術、新聞出版、廣播影視事業。加強體現人民性、時代性、民族性的文化藝術精品創作生產。實施巴蜀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工程,重視文化遺產保護,加強檔案文獻保護和利用,保護重大文物、古村落和民居,促進川劇、地方曲藝等振興發展。實施巴蜀文化名家培養工程,加強文化人才培養。增強國際傳播能力,拓展對外文化交流,推動四川文化走出去。

加強意識形態工作,落實黨委(黨組)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堅持正確輿論導向,健全社會輿情引導機制。完善互聯網管理領導體制,加強網上思想文化陣地建設,凈化網絡環境。推動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發展,提高主流媒體傳播力公信力影響力,大力宣傳美麗繁榮和諧四川新形象。

實施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工程。建設新型智庫。

四、堅持綠色發展,構筑生態文明新家園

綠色是永續發展的必要條件和人民對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體現。要抓住我國進入綠色發展時代的機遇,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積極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加快建設美麗四川,實現綠色富省、綠色惠民。

(一)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有度有序利用自然,調整空間結構,依據自然保護區和耕地保護規劃、城市規劃,劃定農業空間和生態空間保護紅線,構建科學合理的城市化格局、農業發展格局、生態安全格局、自然岸線格局。

推進城鎮綠色發展,根據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調節城市規模,依托山水地貌優化城市形態和功能,全面實行綠色規劃、設計、施工標準。

支持綠色清潔生產,推進傳統制造業綠色改造,推動建立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產業體系,鼓勵企業進行工藝技術裝備的清潔更新。發展綠色金融,設立綠色發展基金。

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加快生態環境國情省情和綠色價值觀教育,推動全社會形成綠色消費自覺。

(二)建設主體功能區。以主體功能區規劃為基礎統籌各類空間性規劃,推進“多規合一”。推動重點開發地區提高產業和人口聚集度,壯大經濟規模,提升發展質量。推動農產品主產區建設農產品生產核心區。重點生態功能區實行產業準入負面清單。加大對農產品主產區和重點生態功能區的均衡性轉移支付力度,強化激勵性補償,探索建立橫向補償機制。

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實施瀕危野生動植物搶救性保護工程,建設救護繁育中心和基因庫,探索建立以大熊貓等珍稀物種、特殊生態類型為主體的國家公園。

以市縣級行政區為單元,建立由空間規劃、用途管制、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差異化績效考核等構成的空間治理體系。

(三)發展綠色低碳循環經濟。重新審視我省生態優勢,高起點規劃和實施綠色優勢轉化工程,構建由綠色工業體系、綠色農業體系、綠色服務業體系、綠色能源體系有機組成的綠色經濟系統,建設長江上游綠色經濟強省。

加快能源技術創新,大力發展清潔能源產業,建設國家重要的清潔能源基地。科學有序開發水電,加快推進“三江”水電基地建設,支持民族地區創新清潔能源開發模式。建設國家重要的天然氣基地。 加強頁巖氣重點規劃區勘探開發,建設國家頁巖氣創新開發示范區。有序推進風電、光伏基地建設,積極推廣生物質燃氣、生物質液體燃料。發展分布式能源,加強儲能和智能電網建設。

發展節能環保產業,推廣節能環保產品,增強節能環保工程技術能力。積極發展有機農業、生態農業,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經濟林、林下經濟、森林旅游、森林康養等林產業。

推進交通運輸低碳發展,實行公共交通優先,加強軌道交通建設,推廣新能源汽車,加強充電設施建設,鼓勵自行車等綠色出行。加快建筑工業化進程,提高建筑節能標準,推廣綠色建筑和建材。推進國家低碳城市試點。控制鋼鐵、建材、化工等重點行業碳排放。

實施循環發展引領計劃。推行企業循環生產、產業循環式組合、園區循環式改造。建立固體廢棄物循環利用環境管理體系,降低再生資源回收成本,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推動工業固體廢棄物處理由無害化處理向資源化利用轉變。加強生活垃圾分類回收和再生資源回收體系銜接,推進生產和生活系統循環鏈接。

(四)加強資源節約和循環高效利用。堅持節約優先,樹立節約集約循環利用的資源觀,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強化約束性指標管理,實行能源和水資源消耗、建設用地等總量和強度雙控行動。實施全民節約行動,提高節能、節水、節地、節材、節礦標準。實行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實施雨洪資源利用和再生水利用工程,實施城市地下管網改造工程。堅持最嚴格的節約用地制度,調整建設用地結構,降低工業用地比例,推進城鎮低效用地再開發和工礦廢棄地復墾,嚴格控制農村集體建設用地規模。探索實行耕地休養制度試點。

細化落實用能權、水權、排污權、碳排放權的分配和交易制度,創新有償使用、預算管理、交易制度和投融資機制,探索建立多層次、多元化的交易市場,推行合同能源和合同集水管理。

(五)大力改善環境質量。以提高環境質量,實行最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形成政府、企業、公眾多元共治的環境治理體系。

推進多污染物綜合防治和環境治理,實行聯防聯控和流域共治,實現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實施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推進工業污染源綜合整治,加強成都平原、川南、川東北大氣環境綜合整治。落實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強化飲用水水源和良好水體保護,防治地下水污染,推進重點小流域污染整治。實施工業污染源全面達標排放計劃,實現城鎮生活污水垃圾處理設施全覆蓋和穩定運行。加強農村環境綜合治理,推動農藥、化肥、地膜減量使用,統籌農村飲水安全、污水垃圾處理,推進種養業副產品資源化利用、無害化處理。加強土壤環境監測和基礎調查,強化重金屬污染防控。加強核與輻射安全監管及放射性污染防治。強化噪聲污染控制和宏觀管理,建設安靜舒適的城鄉聲環境。

大力實施污染減排,擴大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范圍,將細顆粒物等列入約束性指標。實行環境質量和污染物排放總量雙控制,完善污染物統計監測體系,抓好工業源、生活源、農業源、交通源等重點領域污染減排。

建立環境與健康風險預警評估管理及應急處理機制,建立全覆蓋的生態環境監測網絡體系,防范和控制危險廢物、危險化學品風險。健全生態環境事件應對與防控體系,健全環境信息公布制度。加強環境宣傳教育,培養公民環境意識。

改革環境治理基礎制度,建立覆蓋所有固定污染源的企業排放許可制。實行省以下環保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制度,開展環境督察巡視。

(六)建設長江上游生態屏障。堅持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繼續實施長江上游生態屏障建設規劃,大力推進長江經濟帶沿江綠色生態廊道建設。開展大規模綠化全川行動,深入推進天然林保護,建立天然林總量管理制度,全面停止天然林商業性采伐,增加森林面積和蓄積量,嚴禁移植天然大樹進城。創新產權模式,引導各方面資金投入植樹造林。

科學開展生態退化區恢復和治理,繼續實施川西北防沙治沙、川西藏區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等重點工程,全面推進重點區域水土流失、沙化、石漠化綜合治理,開展退耕還濕、退養還灘,保護和恢復濕地生態系統。加強草原建設與管理,防止草原沙化。加強江河流域源頭生態保護。加強地質災害防治。

五、堅持開放發展,開創合作共贏新局面

開放是實現富民興川的必由之路。要抓住國家開放戰略新機遇,加快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加快推進產業、企業、城市和人才“四個國際化”,提升四川在全球創新鏈、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中的地位,打造“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聯動發展的戰略紐帶和重要腹地。

(一)深化全方位開放合作。精準對接國家內陸、沿江、沿邊開放的戰略布局,著力完善陸海統籌、東西互濟、內外融合的全方位開放合作體系,形成橫貫東西、連接南北的對外經濟走廊。

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加快構建國際交通物流大通道,規劃建設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實施一批重大合作發展項目,全面推進經貿合作、金融及人文交流合作。提升“蓉歐快鐵”國際運輸能力。

推進高端化開放合作,加強與北美、西歐、中東歐在高端產業、高新技術領域合作。利用自貿協定安排,深化與日韓、澳洲產業合作。用好中俄“兩河流域”地方合作平臺。加強與東盟、南亞的經貿投資合作。全面推動與臺港澳產業尤其是現代服務業合作。

深化區域合作發展。積極參與長江經濟帶建設,依托長江黃金水道,加強與沿江省份產業聯動合作。擴大與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地區交流合作,積極承接東部產業轉移。加大與廣西、云南的產業和基礎設施合作。積極推

相關文章

最新圖文

全國兩會關于高考提

時間:2024-04-15 03:0:26

全國兩會提案熱點養

時間:2024-04-15 03:0:53

全國兩會十大熱點提

時間:2023-09-18 20:0:01

全國兩會關于民生問

時間:2023-09-21 15:0:18
9999久久久国产精品,日韩在线一区二区三区欧美,日韩精品综合在线人妻,免费AAAAAA毛片看
久久久综合香蕉尹人综合网 | 欧美国产十八禁在线观看 | 日本搔妇在线视频 | 欧美日韩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 亚洲精品高清国产一线久久 | 丝袜在线播放国产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