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新型工業化第一推動力。發掘做大產業新增長點,構筑多點支撐、多極發展的產業格局。大力發展先進裝備制造、新材料、文化創意、生物醫藥、新能源、電子信息、節能環保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重點扶持集成電路、新能源汽車、工業機器人、3D打印、北斗應用、通用航空、兩型住宅等產業。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發展,促進移動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傳統產業跨界融合,引導石油化工、工程機械、鋼鐵有色等傳統優勢產業加快向中高端邁進。加快推進上海大眾長沙生產基地、廣汽菲亞特克萊斯勒吉普車、中聯重科農業機械、三一重工產品研發項目、中興通訊研發基地、中航湖南通用發動機、藍思科技三期、泰富重工二期、IGBT優化提升、格力電器寧鄉生產基地等重大項目。實施創新創業園區“135”工程,推動科研、生產、服務、銷售全產業鏈集群發展。大力扶持小微企業,實施涉企收費目錄清單管理,幫助解決融資難、融資貴,以及用工、社保等問題。
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穩定大宗農產品生產,確保糧食總產保持在600億斤左右。夯實農業發展基礎,加快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抓好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大型灌溉泵站更新改造、“五小”水利等重點項目建設。優化農業產業結構,重點打造糧食、畜禽、果蔬三大千億產業,做強做優油料、茶葉、竹木等特色優勢產業,培育壯大100家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生態循環農業,推行農業標準化清潔生產,完善節水、節肥、節藥的激勵約束機制,嚴控農村面源污染,強化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深入實施“百千萬”工程,加快農業科技創新和重大技術推廣,提高農業生產全程機械化水平,健全農業產業化信息服務平臺,建立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機制,走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現代農業發展道路。
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著力培育新興業態,推動電子商務、文化創意、互聯網金融等產業融合發展,重點培育一批知名電子商務龍頭企業和平臺。積極發展研發設計、現代物流、融資租賃、信息技術服務、會展等生產性服務業,提升礦物寶石、汽車和農業等國際博覽會辦會水平。改造提升商貿流通、住宿餐飲、家政服務、健康養老、社區服務等生活性服務業。加快發展服務貿易,擴大技術、文化藝術、中醫藥等領域的服務出口和國際合作,積極承接離岸服務外包業務。促進旅游產業升級發展,加強以旅游交通、智慧旅游為重點的服務體系建設,構建資源優化、空間有序、產品豐富、品牌鮮明的旅游體系。
(二)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增強全社會發展活力
加快新一輪國企改革。堅持“因企制宜、一企一策”,推進國有資本運營平臺組建、企業重組整合、混合所有制經濟發展、企業辦社會職能分離等試點工作。著力解決上輪國企改革遺留問題。推進政企、政資分開,基本完成黨政機關、承擔行政職能的事業單位與下屬企業脫鉤。
推進財稅體制改革。清理規范稅收等優惠政策,穩步推進“營改增”試點和資源稅改革。建立全口徑預算管理、跨年度預算平衡機制和透明預算制度,進一步公開財政專項資金的申請、審批和執行結果。編制省級重大基礎設施債務預算,控制政府性債務規模,完善債務風險預警機制。在環保、交通、水利等領域試行省市縣事權與支出責任劃分,省級財政專項壓縮到100項以內。開展縣級統籌整合涉農資金試點。推行政府購買服務。加強國庫資金調度與管理。
推動投融資體制改革和金融創新。建立新興產業股權投資基金,探索符合省情的PPP、資產證券化、股權融資等投融資模式。規范預算內投資管理。加快民營銀行、省級金融資產管理公司建設。健全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建設區域性股權交易市場,啟動金融資產交易所、中小企業融資服務中心建設。加快農村信用社改革,支持設立村鎮銀行,實現融資擔保服務縣域全覆蓋,擴大貧困地區信貸規模。規范發展小額信貸公司。完善大宗和特色農產品保險制度。加強金融風險防控,引導和規范民間融資。
深化農村各項改革。有序引導土地流轉,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推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開展農民合作社信用合作和擔保、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貸款、農房抵押融資、農村集體產權制度和宅基地制度改革等試點。加快推進省直管縣改革。開展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基本完成國有林場改革。
統籌推進社會事業改革。加快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實施招生考試制度改革,完善學生安全保障機制。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健全現代文化市場體系。深入推進醫藥衛生體制改革,鞏固和完善基本藥物制度,推動基本藥物制度向縣級以上和非政府辦基層醫療機構、村衛生室延伸;研究建立分級診療制度,全面開展縣級公立醫院綜合改革,深化城市公立醫院綜合改革試點,健全重大疾病保障和救助機制。推動不動產統一登記,建立配套制度體系。
大力激發非公有制經濟活力。探索實行負面清單管理模式。進一步放開非公資本投資領域。鼓勵有條件的非公企業創新經營和管理模式,建立現代企業制度。依法保障非公企業合法權益。繼續推進商事制度改革,加強改革后的市場監管。
提高對外開放水平。發揮“一帶一部”區位優勢,大力推進水、路、空、鐵四網聯動,積極對接長三角、珠三角、北部灣、港澳臺,建設高鐵沿線地區經濟增長帶,發展臨港、臨空經濟,主動服務“一帶一路”戰略,加強與京津冀地區的經濟聯系,融入長江經濟帶建設。穩定擴大外貿規模,培育加工貿易產業集群和出口基地,增加能源資源和關鍵設備技術的進口。提高引進外資質量,完善重大招商項目推進機制。整合對外交往資源,支持企業“走出去”,完善境外投資風險預警和信息服務機制,推動傳統優勢產業向外拓展。加快綜合保稅區項目入駐和配套,建設運營好各類進口口岸、加工貿易平臺、跨境電商監管中心,拓展國際國內航班航線。推動口岸通關便利化,推進區域通關一體化合作。
(三)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促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
全面啟動長株潭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把示范區建設作為實現動力轉換、結構優化、產業升級的重大戰略機遇,在科研院所轉制、科技成果轉化、軍民融合發展、科技金融、文化科技融合、人才引進、綠色發展等方面先行先試。加快創新型城市群建設,完善創新活動組織、創新資源配置和創新制度供給的統籌協調機制,集聚創新要素,整合創新力量,完善創新生態,提升創新品質,努力建設創新驅動發展引領區、科技體制改革先行區、軍民融合創新示范區。
以產業化創新培育新的增長點。加強工程機械及汽車零部件、軌道交通、動力電池、高性能數字芯片等關鍵技術的集成攻關,促進互聯網技術向研發設計、生產制造環節滲透,向管理、營銷環節延伸,加快把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培育發展成新的增長點。
加快科技體制改革。建立由市場決定創新項目、經費分配和成果評價的機制,完善科技成果轉化和推廣體系,開展科技成果處置權、收益權試點。建設技術服務、成果交易、金融支持、科技企業孵化等服務載體,把創新成果轉變成實實在在的產業活動。完善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支持企業聯合高校和科研院所共建產學研合作平臺、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
鼓勵全民創新創業。弘揚湖湘文化敢為人先的創新傳統,完善人才評價、引進、培養、使用、激勵機制,形成人盡其才、才盡其用、人才輩出的生動局面。落實支持創新創業的財稅金融政策,完善創新創業公共服務平臺。強化知識產權保護和運用,營造崇尚創新、寬容失敗的氛圍,讓創新創業精神蔚然成風。
(四)優化經濟發展空間格局,統籌區域城鄉協調發展
建設更加秀美富饒的大湖經濟區。以推進生態文明為主題,以創新體制機制為動力,著力保障生態安全、水安全和國家糧食安全。大力發展沿江環湖產業,努力構建和諧人水新關系、現代產業新格局、統籌城鄉新福地、合作發展新平臺。發揮岳陽作為融入長江經濟帶“橋頭堡”的作用,將其培育成全省發展的新增長極。建設以洞庭湖區中心城市為樞紐、以環湖公路為紐帶的綜合交通體系,培育發展常德、益陽、津澧新城等中心城市,努力把洞庭湖區建設成為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引擎。
統籌推進長株潭、湘南和大湘西地區發展。提升長株潭城市群的核心地位,申報建設湘江新區,把長株潭培育成為中西部地區發展新的增長極。以湘南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和試點縣、重點縣為平臺,建設湘粵開放合作試驗區,把湘南打造成為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和門戶。發揮大湘西地區生態資源和滬昆高鐵優勢,發展生態經濟和特色產業,支持婁底資源型產業轉型升級,把邵陽、懷化、吉首培育成各具特色的區域性中心城市,推進張家界旅游城市建設。堅持宜農則農、宜工則工、宜商則商、宜游則游,繼續實施特色縣域經濟發展工程,培育充滿活力的縣域經濟。
加快扶貧攻堅步伐。繼續把自治州作為全省扶貧攻堅主戰場,全面推進武陵山和羅霄山片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加大基本公共服務和扶貧濟困力度,織好最低生活保障、新農合、新農保、農村義務教育“四張網”,保障貧困人口基本生活。實施精準扶貧,推動各種扶貧資源向建檔立卡的貧困戶、貧困村聚集。實施整村推進、雨露計劃、危房改造等重點工程,推進水、電、路、氣、房、環境整治“六到戶”。加大產業扶貧力度,突出發展特色種養、特色加工、商貿物流、文化旅游等產業,建設一批省際邊界區域性商貿物流中心。健全社會扶貧組織動員機制,完善干部駐村幫扶制度,建立貧困縣考核、約束、退出機制。抓好庫區移民后扶工作。
推進以人的城鎮化。健全空間規劃體系,推進“多規合一”,促進新型城鎮化規劃與主體功能區、全面小康等重大規劃的統籌銜接。加強規劃的實施和監管,強化城市邊界和生態紅線的剛性控制,促進城區功能提升與山水生態保護、歷史文化傳承相結合。推進城市群、區域中心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提高縣級市和縣城發展水平,推動重點鎮加快發展。開展長沙、株洲和資興市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強化城市公共設施的建設、運營和管理,完善城市應急管理、治安防控、救濟救援體系。開展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擔機制改革試點,所有城鎮原則上全面放開落戶限制,將新落戶人口納入城鎮社會保障、住房保障和公共服務體系。促進城鄉一體規劃、同步建設,逐步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衡配置。保護特色古村落,整治村容村貌和鄉鎮集市,建設一批美麗鄉村。
(五)加快兩型社會建設,共建共享美麗家園
多管齊下開展污染防治。加大水污染治理力度,全面完成湘江保護與治理省政府“一號重點工程”第一個“三年行動計劃”。加強工業廢水、生活污水、養殖污染等源頭防控,實施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置和資源化利用,加大株洲清水塘、湘潭竹埠港、衡陽水口山、郴州三十六灣、婁底錫礦山,以及邵陽龍須塘等其它重點區域的污染整治。大力推進霧霾治理,降低工業污染物排放強度,嚴控建筑工地和道路揚塵,推廣清潔能源和新能源汽車,提高城市污染物擴散和消納能力,抓好長株潭等重點地區的大氣污染防治。完成重金屬污染防治“十二五”規劃,繼續實施重金屬污染耕地修復及農作物種植結構調整試點。
堅持不懈推進節能減排。強化能源消費總量和強度雙控制,因地制宜發展綠色能源。突出分業施策和減量調整,嚴格執行節能節地節水和環境、技術、安全等市場準入標準。堅決淘汰落后產能、化解過剩產能,遏制產能盲目擴張。加快推進污水、垃圾處理設施和配套管網建設,加強污染治理設施日常運行監管。促進循環經濟發展和資源綜合利用,推進節能改造和節能技術產品產業化。支持環保企業發展,培育環保產業集群。
持之以恒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全面完成長株潭兩型試驗區第二階段改革。加快自然資源及其產品價格改革;全面推行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探索建立水權交易制度。建立健全生態補償機制,推進“一市兩縣一片”主體功能區試點示范和武陵山片區、湘江源頭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建設,創新昭山生態綠心保護發展模式。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節約集約用地和水資源管理制度,對山水林田湖統一保護、統一治理,修復治理礦山生態,在重點生態敏感區域實施禁伐限伐,推進裸露山體復綠。加強兩型標準體系建設和認證,完善節能環保監測監管機制,實行重大環境問題責任追究。倡導生態文明理念,推行低碳生活方式。
(六)切實改善民生,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
積極擴大就業。抓好高校畢業生、農村轉移勞動力和退役軍人等重點群體的就業工作,幫助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依法保障殘疾人等困難群體就業。健全面向全體勞動者的職業培訓制度,構建終身職業培訓體系。完善收費減免、金融扶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