鞏固提升以消費為主導的內需結構。大力實施養老健康家政、信息、旅游、住房、綠色、教育文化體育等6大領域消費工程,積極促進大眾消費。培育北斗導航產品、云終端、智能家電等消費熱點,進一步擴大信息消費規模。支持網絡零售發展,擴大電子發票試點范圍,培育線上線下相融合的消費新模式。辦好惠民文化消費季等系列活動,促進文化和體育消費。落實國民旅游休閑綱要,執行職工帶薪休假制度,打造以特色小鎮、古村落為重點的休閑度假品牌,提升旅游休閑消費。做好投資促進各項工作,以政府投資引導帶動社會投資,重點投向生態環境、基礎設施、民生改善等領域,抓好重大項目建設,提高投資效率。
打造“六高四新”高端產業主陣地。細化高端產業功能區定位,健全重大產業項目統籌協調機制,走內涵集約發展道路。著力完善“六高”功能區產業、金融、生活配套等支撐體系,合理控制開發強度,促進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轉型升級、創新發展,提升金融街、商務中心區發展水平。加快麗澤金融商務區等“四新”功能區建設發展,抓好雁棲湖生態發展示范區后續建設和利用,盡快積聚實力、形成規模。
(五)優化完善城市發展格局。完善城市發展格局是適應新常態、落實新定位、邁向新目標的重要支撐。要堅持城鄉發展一體化,深化區縣功能定位,劃定城市增長邊界和生態紅線,形成生產、生活、生態空間的合理結構。
充分發揮規劃龍頭作用。創新規劃理念,加強頂層設計和統籌力度,切實提高規劃的前瞻性、系統性和科學性。高質量完成城市總體規劃修改,以人口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為底線,統籌功能疏解、人口控制、用地減量、空間優化等目標任務,促進城市可持續發展。高水平做好“十三五”規劃和各專項規劃編制工作,認真對接國家“十三五”規劃,深入研究重點難點問題,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城鄉、土地、人口、環境等“多規合一”。強化規劃的嚴肅性、權威性,從嚴實施,紅線管理,確保一張藍圖繪到底。
提升城市建設特別是基礎設施建設質量。切實樹立國際一流標準,在功能區塊、市政公用設施、單體建筑建設等方面科學設計、精心施工,逐步形成適度超前、相互銜接、滿足未來需要的功能體系。抓好水電氣熱、通信等市政設施規劃建設,開工建設陜京四線工程,加強地下管線綜合管理,做好油氣輸送管道隱患排查整治,增強城市運行保障能力。完善相關制度措施,科學適度地開發利用好城市地下空間。建成密云水庫調蓄等工程,完成南水北調后續配套規劃,建設改造300公里供水管網,做好水質監測和運行管理,實施農村飲水提質增效工程,讓城鄉居民吃上放心水。全力推進節水型城市建設,推廣使用節水型器具,引導全社會節約用水。全面完成垃圾、污水處理設施建設三年任務,生活垃圾資源化率由52%提高到55%,再生水年利用量由8.6億立方米增加到9.5億立方米。下更大力氣加快建設污泥處理處置設施,已確定的項目明年上半年全部建成投運,基本實現全市污泥無害化處置,以“零容忍”的態度嚴肅查處污水、污泥違法排放等行為。加強水域生態保護,持續治理中小河道。繼續實施下凹式立交橋泵站改造和雨洪利用工程,加快氣象現代化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城市綜合防災減災體系。
多層級推進新型城鎮化。堅持城鎮發展與產業支撐、中心城人口疏解相統一,推動建設重心向郊區轉移,形成多點支撐、均衡協調的城市發展格局。編制實施城鄉結合部建設三年行動計劃,基本完成50個重點村建設任務,擴大“一綠”地區城市化建設試點,抓好“二綠”地區統籌城鄉建設用地試點工作,推動城鄉結合部減人增綠。加快通州城市副中心建設,完成核心啟動區基礎設施建設任務,抓好國家級新型城鎮化試點工作。推進順義、亦莊—大興、昌平、房山等綜合性新城建設,提高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水平,承接中心城人口、功能疏解轉移。吸引社會資本參與小城鎮建設,打造一批功能定位清晰、配套設施完善、生態環境優良的特色小城鎮。
深入推進新農村建設。以“土地流轉起來、資產經營起來、農民組織起來”引領農村改革與發展,引導城市現代生產要素向農業農村流動。健全土地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制度體系,嚴守耕地保護紅線。加快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支持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積極爭取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試點,促進集約高效利用。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推動集體經濟組織產權制度改革向鄉鎮級拓展,健全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加強集體資產監管。培育創建一批市級示范合作社。推進農業調結構轉方式,劃定80萬畝糧田和70萬畝菜田,加快發展高效節水農業,提升農田的生態涵養功能。繼續推動美麗鄉村建設,抓好48個新型農村社區試點,做好重點傳統村落修繕保護,搬遷山區農民9050人。精準幫扶低收入村和低收入戶,著力促進農民增收。
大力支持薄弱地區發展。繼續實施第二階段城南行動計劃,加快南部地區公共服務、基礎設施、生態環境等重點項目建設。落實首鋼老工業區改造調整和建設發展的政策措施,引領帶動西部地區轉型發展。積極推動生態涵養發展區綠色發展,加快提升鄉村旅游業發展水平,發展生態服務型經濟。推進延慶、密云國家主體功能區建設試點示范,支持門頭溝創建國家可持續發展試驗區。制定北京世界園藝博覽會行動綱要,完成園區綜合規劃及周邊基礎設施規劃方案,做好園區拆遷和土地騰退。
(六)全力破解城市發展難題。破解發展難題是適應新常態、落實新定位、邁向新目標的迫切需要。我們必須以堅韌不拔的毅力、堅定不移的決心,加大力度,綜合施策,堅決打好治理“城市病”的攻堅戰。
嚴格控制人口規模。全面實施人口規模調控方案,落實區縣調控責任,強化依法管理,實現常住人口增速明顯下降。出臺居住證制度,研究制定積分落戶政策。推動制定房屋租賃管理條例,開展新一輪地下空間三年整治,依法治理群租房,加強人口數據信息動態監測,做好流動人口的服務與管理。合理運用財政、稅收、價格等經濟手段,就地淘汰低端、低效、高能耗產業,關停300家制造、鍛造、小家具等領域的污染企業,逐步清退鎮村工業大院,以產業疏解帶動人口疏解。
持續抓好大氣污染治理。嚴格執行環境保護法和大氣污染防治條例,全面實施壓減燃煤、控車減油、治污減排、清潔降塵措施。加大財政資金支持力度,核心區全面實現無煤化,城六區基本取消燃煤鍋爐,農村地區新增減煤換煤120萬噸。淘汰老舊機動車20萬輛,水泥產能由700萬噸壓縮到550萬噸,推進綠色建筑發展和住宅產業化,開征施工工地揚塵、揮發性有機物的排污費。推動編制實施區域大氣污染防治中長期規劃,完善預報預警、科技治污、區域聯防聯控機制,加大空氣重污染應急措施的實施力度。落實企業環境責任,動員全社會共同參與霧霾治理。全面完成平原百萬畝造林任務,統籌做好新增林木、原有林地的流轉和管護,新增城市綠地600公頃,建設市級健康綠道200公里。開展農用地、廢棄地和山區生態修復,完成生態清潔小流域治理400平方公里。抓好農業源污染減排,促進秸稈、糞污等農業廢棄物資源的循環利用。
著力緩解交通擁堵。堅持優先發展公共交通,制定實施新一輪綜合緩堵措施,加快建設安全、便捷、高效、綠色、經濟的綜合交通體系。加大軌道交通建設力度,開工建設4條新線,開通14號線中段、昌平線二期。完善中心城道路網絡,推進廣渠路二期、蘋果園交通樞紐等項目。建設12個停車管理示范小區、30條示范街,推進駐車換乘停車場建設。加大停車治理力度,嚴格停車執法,規范停車收費。圍繞交通擁堵重點區域,加強交通秩序整治。
實施公交站臺改造、疏堵項目、規范自行車道“三個一百”工程,施劃公交專用道30公里,增開微循環公交,合理規劃人行步道,公共租賃自行車達到5萬輛,方便市民出行。
不斷加強城市精細化管理。深化城市管理體制改革,總結推廣石景山試點經驗,出臺街道社區管理體制改革意見,推進城市管理重心下移、力量下沉。制定一批城市治理和建設發展方面的地方標準,新建500個智慧社區,加快推進社會服務、城市管理、社會治安三網融合,提高管理效率。保持“拆違打非”高壓態勢,拆除違法建設1500萬平方米,確保新增違法建設零增長。集中力量整治城鄉結合部環境,提升重點地區、重要大街環境質量,抓好痼疾頑癥的專項整治與日常治理,讓城市更加整潔有序。
(七)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政府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要把更多資金用到民生領域,著力保障基本、創新機制、強化治理,努力提高人民群眾生活水平。
做好就業和社會保障工作。以創業帶動就業為重點,強化政策集成,落實大學生就業促進計劃和創業引領計劃,做好教育、培訓、資金支持等服務,幫助更多青年實現創業夢想。研究制定城鄉自謀職業、靈活就業社保補貼政策,加強專項幫扶,促進結構性失業人員、就業困難人員和農村轉移勞動力就業。做好社會保障制度整合銜接,制定機關事業單位與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并軌的具體辦法,推進醫療保險付費方式改革,完善社保待遇標準聯動調整機制。深入開展“救急難”工作,統一城鄉低保標準,擴大社會福利覆蓋面。積極應對老齡化社會帶來的挑戰,落實老年人權益保障法,出臺居家養老服務條例相關配套措施,推動公辦養老機構改革,支持社會力量興辦服務機構和企業,加快養老服務業和健康服務業發展,新建40個街鄉鎮養老照料中心。保障婦女兒童權益。加強無障礙設施建設,做好殘疾人基本公共服務。支持慈善事業發展。
推進教育改革發展。制定實施教育綜合改革意見,進一步鞏固義務教育免試就近入學改革成果,堅持學區制、九年一貫制和教育集團等做法,實現三年新建、改擴建200所中小學的目標。加強教師隊伍建設,落實義務教育學校校長和教師交流輪崗制度。實施第二期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新建、改擴建一批幼兒園。抓好城鄉一體化高中建設,推動普通高中多樣化發展。深化課程改革,支持中小學開展課外體育、藝術、科技活動,推進素質教育。加強殘疾人融合教育。開展職業教育與普通高校聯合辦學試點,在高校實施高水平人才培養、高質量就業創業、“高精尖”創新中心建設三項計劃,提升人才培養水平和創新服務能力。
提高人民群眾健康水平。深化公立醫院改革,全面推進醫藥分開,落實醫師多點執業政策,鼓勵和引導社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