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工作
圍繞實現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重點抓好以下工作:
(一)緊緊圍繞增創后發趕超新優勢,全面提高開放帶動和創新驅動能力。堅持把擴大開放作為后發趕超的戰略支撐。聚焦開放平臺。高水平辦好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酒博會、中國—東盟教育交流周等重大活動。力爭貴安新區綜合保稅區通過國家驗收,積極申建遵義綜合保稅區,與廣西合作共建北海貴陽港。加快貴陽綜合保稅區二期、雙龍臨空經濟區、《中瑞自由貿易協定》貴陽示范園建設。完成貴陽航空口岸改造,培育畢節、銅仁、興義等航空口岸。聚焦開放區域。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爭取開通黔渝新歐貨運專列。落實國家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指導意見和珠江—西江經濟帶發展規劃。深化與成渝、長株潭等經濟圈的合作。重點加強與瑞士、韓國、臺灣等區域交流合作,更加重視與東盟、中東歐國家的交流,擴大與港澳的合作。貨物進出口總額130億美元。聚焦招商活動。堅持招大商、選好商,決不能以土地零地價、環保低門檻、稅費亂優惠來招商引資。辦好貴州·北京大健康醫藥產業推介會、大數據產業博覽會、茶博會等重大活動。提高招商引資簽約項目履約率、入園率、資金到位率、投產達產率。引進省外到位資金7000億元。
堅持把科技創新作為后發趕超的重要支撐。實施科技管理改革行動。制定落實深化中央財政科技計劃管理改革的實施意見。推行科技成果產權制度改革、股權和分紅激勵等政策。推進科研院所改革,發揮好貴州產研院的功能作用。實施科技平臺建設行動。加快貴州科學城、中關村貴陽科技園、500米口徑射電天文望遠鏡等平臺建設。提高科研院所和高校科技創新能力,強化企業主體作用,推動科研成果轉化。實施科技企業培育行動。重點培育20家創新型領軍企業、400家科技小巨人企業和科技型種子企業。實現高新技術產業產值2500億元。實施科技金融融合行動。綜合運用風險補償、貸款貼息、專利質押貸款等方式和相關基金,引導企業加大科技投入,帶動社會資本和金融機構支持企業創新。實施科技服務能力提升行動。制定貫徹國家加快科技服務業發展的實施意見。優化創新創業環境,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引導社會資本參與科技服務業發展。實施科技創新人才培養引進行動。深入推進“高層次創新人才培養計劃”、“5個100工程”人才支撐計劃、“百千萬人才”和“六個一批人才”引進計劃、“黔歸人才計劃”。全省人才總量達到335萬人。
(二)緊緊圍繞推進新型工業化,積極培育壯大五大新興產業。力爭轉型發展“五大新興產業”完成投資4600億元。大力發展以大數據為引領的電子信息產業。積極謀劃建設全國大數據產業示范基地,豐富“云上貴州”應用內容,推動貴陽建設全國首個免費WIFI城市。制定“互聯網+”行動計劃。加快貴陽呼叫中心建設,發展服務外包產業。積極推動電子元器件、軟件與集成電路、物聯網、視聽產品等加快發展。電子信息產業規模達到2000億元。大力發展以大健康為目標的醫藥養生產業。實施新醫藥產業發展規劃。抓緊建設國家苗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推動苗藥進藥典進醫保。支持現有醫藥企業做大做強,積極培育新興醫藥企業。建設一批大健康產業園區和基地,實施一批健身養生和職工療養等項目。完成產值470億元。大力發展以綠色有機無公害為標準的現代山地高效農業。圍繞建設綠色有機無公害農產品大省,以畝產論英雄,注重品種、品質、品牌,大力提高土地產出率和農業綜合效益。以資源稟賦為前提,加強山地資源綜合開發利用,重視農產品地理標志和技術標準創建。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創新營銷模式,大力發展農業領域電子商務。以園區為載體,培育引進一批龍頭企業,大力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農產品加工業總產值增長20%以上。大力發展以民族和山地為特色的文化旅游業。加快“十大文化產業園”建設,做大做強以“多彩貴州”標識的文化品牌產品。培育新興旅游業態,積極開拓高鐵旅游市場,加快構建“快旅慢游”服務體系,打造貴州旅游發展升級版;I辦好旅發大會。旅游總收入增長20%以上。大力發展以節能環保低碳為主導的新型建筑建材業。培育一批建筑業龍頭企業,扶持一批中小型建筑業企業,發展一批建筑業示范縣、示范鎮。推動建筑業與建材業深度融合。培育裝飾石材產業集群,建設一批新型建材產業基地。建筑業增加值增長18%以上。
立足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制定實施質量發展行動計劃,促進工業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推動傳統產業生態化。在抓好煤礦兼并重組的基礎上,推進煤炭行業轉型升級。加快畢水興能源煤化工等基地建設,支持六盤水等地創建國家循環經濟示范城市。統籌電源項目建設,優化電力資源配置,促進電力行業轉型發展,建成一批“四個一體化”項目。加快頁巖氣、煤層氣、風能開發利用。推動特色產業規模化。建成投產茅臺生態循環經濟產業示范園,鞏固擴大白酒市場。優化“兩煙”產品結構,做強“貴煙”品牌。深入實施茶產業提升三年行動計劃。壯大特色食品加工業。推動裝備制造業高端化。重點發展民用航空航天裝備、軌道交通裝備、精密數控機床等高端裝備制造業,改造提升汽車及零部件、能礦裝備、工程機械等產業,積極發展新材料產業,大力發展新能源、清潔能源汽車。推動服務業配套化。加快發展金融、現代物流、研發設計、檢驗檢測、節能環保等生產性服務業。制定實施電子商務發展行動計劃。積極發展家政、養老、社區服務等生活性服務業。建成一批服務業集聚區。
企業是生產力的重要載體,是經濟的基本單元。要把實施工業“百千萬”工程作為重點抓手,滿腔熱情為重點企業和中小企業搞好服務。對有市場、有效益的企業,支持他們加強要素保障,開足馬力生產;對有困難、有潛力的企業,幫助他們破解發展難題,盡快走出困局;對近幾年觀摩的產業項目,開展“回頭看”,協調推動企業投產達產。
(三)緊緊圍繞推進新型城鎮化,大力加強綠色城鎮和美麗鄉村建設。堅持以人為本、道法自然,走山地特色新型城鎮化路子。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制定推進戶籍制度改革實施意見。力爭通過幾年努力,促進我省約300萬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城鎮,引導約500萬人就近就地城鎮化,改造約450萬人居住的城鎮棚戶區和城中村、城郊村。優化城市結構布局。培育黔中城市群,提高貴陽首位度,壯大區域中心城市規模,做強縣城,做特小城鎮,加快縣域經濟發展。打通園區、城區和景區的通道,促進產城景互動融合。加強綠色生態城鎮建設。妥善處理好生產、生活與生態的關系,因地制宜定功能,因勢利導搞建設,讓山水、田園、村莊、社區各美其美,共生共榮。增強城鎮經營管理能力。合理劃定城市邊界,科學安排城鎮建設規模,注重城鎮風貌設計,不搞大拆大建、不搞亂鋪攤子。鼓勵社會資本參與投資、建設和運營城市基礎設施項目。提高貴安新區開發建設水平。用好開放平臺,打好生態品牌,抓好中心區建設。突出功能配套,新開工一批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項目。突出主導產業培育,建設一批功能性園區和引領性項目。突出生態環境建設,實施“十河百湖千塘”等一批環境工程。完成投資600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