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敏德認為,我國正處于工業化轉型時期,制造業面臨一個全球化的機遇。他建議對我國的制造業競爭力情況進行總體研究,特別是與這些國家比較,我們到底有哪些優勢、劣勢,要提出針對性的發展戰略。
制造業雖然遇到一定困難,但一些委員仍認為,鞏固中國制造業大國的地位決不能動搖。尤其是作為我國出口產品的重要源泉,作為我國“外需”的重要基礎,它對于拉動我國經濟增長,起著非常關鍵的作用。
發達國家的實踐證明,隨著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的高級化,外需比重會有上升的趨勢。比如1993年,德國的外需占比為18.2%,2008年上揚到33.5%。1970年,美國的外需占比為5.7%,2008年上升到12.7%。日本外需占比在20世紀90年代初期為8.4%,到2008年也上升到13.6%。
“外需對于制造業大國和制造業強國來說,具有不可逆的趨勢,所以不管遇到多大困難,強化我國的制造業,不斷提高我國產品出口競爭力,都非常重要!比珖䥇f委員、江蘇省政府參事室主任宋林飛強調。
產業升級迫在眉睫
在一些政協委員看來,產業升級對于國家的經濟結構來說,是一個永恒的主題,但現在對于中國尤其迫切。
全國政協委員李德水認為,我國制造業發展迅速,已成為制造業世界大國,下一步應著重在如何做強上下功夫。“在這方面我希望我國有關部門加大引導力度,避免盲目求大、拉郎配情況的出現!
目前以出口為主的“中國制造”,在很大程度上為勞動密集型產品。高技術產品加工的核心技術和關鍵工序都在國外,或者被外商直接掌握。出口加工貿易增值率低,從事出口加工貿易的制造業企業(多為中小企業)只能分享微薄的利潤,大部分附加值被處于價值鏈高端的品牌、設計、管理、營銷等環節的外商占有!耙虼苏紦袊圃鞓I很重要部分的出口加工型企業,應從簡單加工向技術研發與自主品牌升級轉變,提高抗風險能力,在產業升級中保生存并尋找擴張機會!彼瘟诛w說。
多年從事服裝制造業的金建華委員則建議:關于發展制造業,從比較細的方面來說,當前要從兩方面解決。首先解決觀念問題,現在招工很難,實際問題是工人特別是技術工人沒有得到更好的尊重,這導致他們都不愿意在提高技術能力上下功夫,青年人都不愿意當技術工人,“上海能量體裁衣的全能型師傅很難找到,更沒有國際級裁縫師!逼浯问歉呒墝I技術人才的培養能力不足。因此,要想做大做強中國的制造業,必須加大對技術人才培養的重視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