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之后的現實情況讓李河君改變了看法。從2006年到2009年,僅3年時間,光伏度電成本便由3元降到了1元。
最終,李河君決定把精力放在光伏上。但令人意外的是,李河君并沒有進入技術、市場都更加成熟的晶硅技術,而是選擇了技術難度更高、資金需求更大的薄膜技術。
一直以來,在光伏領域都存在兩條技術路線——薄膜和晶硅。究竟哪種技術路線更有優勢?業內一直有截然不同的兩種看法,爭論的焦點就是成本和轉化率。在2009年,相比晶硅,薄膜并沒有多大優勢,相反,由于生產成本高,技術難度大,市場普及率差,行業并不看好。
然而,李河君作為光伏行業的后來者,卻選擇大多數同行都不做的薄膜,那時甚至有評論戲謔,“要么是瘋了!要么就是騙人!”
李河君直言:“薄膜轉化率低以及成本高是三四年前的事,現在的薄膜轉化率已經完全超過晶硅。同時,薄膜的成本已經比晶硅低。”
2009年,被認為是漢能的轉型升級之年。當年,李河君拋出了一個龐大的發展計劃,即用兩年時間上馬2吉瓦[功率單位:1吉瓦(GW)是10億瓦]薄膜產能,做到全球第一。當時,全球唯一在光伏薄膜領域有所斬獲的是美國第一太陽能(First Solar),其產能剛剛達到1吉瓦,并且已經發展了10年。
回想起當時的轉型,李河君感觸頗深。“漢能轉型是從2009年開始一直持續到,剛開始的時候,我估計轉型需要花費150億,但實際上花費了400多億。漢能在轉型中選擇了薄膜發電,而當年根本沒有多少人知道究竟什么是薄膜,銀行更不會給企業貸款,這種情況下只有靠自己。”
此后,李河君經常在公開場合大力推廣薄膜技術。李河君的高調,也為他招來了不少的爭議。但就在爭議和質疑中,漢能在隨后的兩年里,成功布局了九大光伏制造基地,每個基地的起始設計產能都在250兆瓦以上。
漢能全太陽能汽車:預計10月份出樣本
除了建造基地外,李河君還努力完善從上游光伏電池和組件的生產線裝備,到中游電池、組件生產,再到下游光伏產品應用的產業鏈。
2011年,李河君通過資本市場的運作,成為在香港上市的硅基薄膜太陽能設備制造商鉑陽太陽能(00566.HK)的實際控制人,從而直入上游裝備制造。
在過去的一年中,漢能已先后與宜家、特斯拉、國際汽聯電動方程式世錦賽、阿斯頓馬丁、美麗家園等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