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合水易認為,在鄉村旅游規劃中要協調好開發與保護
的關系,要保護好生態環境,同時要積極的打造生態,將農村"四荒"治理納入鄉村旅游開發中,爭取國家對于"四荒"治理的政策資金支持。
在此次會議上,李克強總理強調: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推動戶籍制度改革,實行不同規模城市差別化落戶政策。把有能力、有意愿并長期在城鎮務工經商的農民工及其家屬逐步轉為城鎮居民。使更多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納入城鎮教育、實現異地升學。
今后一個時期,著重解決好現有“三個1億人”問題,促進約1億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城鎮,改造約1億人居住的城鎮棚戶區和城中村,引導約1億人在中西部地區就近城鎮化。要更大規模加快棚戶區改造,決不能一邊高樓林立,一邊棚戶連片。
山合水易(www.shsee.com)認為,李克強總理分別從,人的城鎮化和農村的城鎮化兩個角度闡述了我國未來城鎮化之路。我國的城鎮化主要有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農村土地的城鎮化,就當前而言,我國城鎮化工作的重點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周邊,出現這種狀況的原因主要是由于這一階段的城鎮化比較依賴財政支出和資源投入;第二階段是人口的城鎮化,這也是今后城鎮化發展的重點,與第一階段主要服務于經濟增長相比,下一階段城鎮化將更加注重發展的質量,也將更加體現以人為本的發展方向。
從目前數據來看,我國約有2.6億農民在城市中工作和生活,但卻無法享受城市的諸多公共服務,例如:很多城市中,子女教育、公共醫療、社會保障、就業等都以城鎮戶口為準入條件,僅僅農業土地的城鎮化并不能為農民提供實際意義。
由于傳統城鎮化能夠吸引資金引入城市,促進城市周邊區域短時間內的投資增長,暫時性拉動地方GDP,各種"造城熱"不斷興起。山合水易認為,這種亞健康的揠苗助長式城鎮化無疑會適得其反,短時間的財政收入與投資增長并不能作為城鎮化結果優劣的評選標準,就業、收入、福利無法實現城鎮化,那么從長遠角度來看,這種城鎮化的結果,無疑是一顆能夠產生巨大負面效應的定時炸彈。
與此同時,城市發展中出現的交通堵塞、環境污染也使城市失去了宜居性,對于城鎮化的結果城市化來說,要避免重蹈覆轍,要提前規劃,防止由于基礎設施落后或預期不足造成的城市病與城鎮環境污染。
重新定義城鎮化,就是要以最核心的"人"來作為指導,人口的城鎮化才是實現我國縮小城鄉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