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現有教職工近1900人,其中專任教師1348人,博士生導師47人,碩士生導師718人,雙聘院士3人,教育部“”特聘教授、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國家“百千萬工程”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教育部跨世紀優秀人才、衛生部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廣東省特聘教授-珠江學者1人,廣東省青年珠江學者1人,廣東省自然科學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1人。學校有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14人,全國模范教師、全國優秀教師、全國高校優秀輔導員等6人,廣東省教學名師4人,“千百十人才培養工程”省級培養對象8人,省“特支計劃”人才2人,“揚帆計劃”26人,南粵杰出教師、南粵教壇新秀、南粵教書育人優秀教師、南粵優秀教師和南粵優秀教育工作者57人,廣東省優秀中醫臨床人才和名中醫5人,廣東省優秀青年教師培養對象17人。
學校擁有良好的教學科研條件,建有省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10個,專門建立了1萬多平方米、設備齊全的臨床技能培訓中心。現有4所直屬附屬醫院,9所非直屬臨床醫學院,29所非直屬附屬醫院,80所臨床教學醫院,合作教學機構遍布我省各地,形成了良好的校院、校企協同育人機制。
有湛江校區和東莞校區兩大科研中心,省級重點實驗室和工程技術研究中心4個、市廳級重點實驗室17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個,是“廣東省醫學分子診斷協同創新發展中心”、“湛江市醫藥產業聯盟”、“廣東省生命文化學會”等研究機構和學術團體的牽頭單位或會長單位。近五年,獲國家級科研項目200項,其中獲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1項、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93項、973計劃項目子課題2項、“十二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子課題3項;發表SCI收錄論文1538篇,出版學術著作30部,獲國家專利授權41件,國家科學進步二等獎1項、省部級以上科技成果獎16項。
學校網絡是廣東教育科研網湛江地區匯接中心,全面覆蓋湛江、東莞兩校區和直屬附屬醫院,校內數字信息點超過3萬個,建設有網絡教學平臺和各類業務管理信息系統。學校還擁有現代化的圖書館,紙質圖書總量174.77萬冊,電子圖書125.45萬冊,中外文期刊1751種、中外文數據庫30余種。《廣東醫科大學學報》是中國核心期刊(遴選)數據庫收錄期刊、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數據庫(CAJCED)統計源期刊、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CJFD)全文收錄期刊、廣東省優秀科技期刊。
學校堅持開放的辦學理念,積極搭建與國(境)外高校及科研機構的交流合作平臺,先后與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澳大利亞格里菲斯大學等國家及港澳臺地區的30余所高校及科研院所開展了交流合作,并于2016年加入了中俄醫科大學聯盟,師生參與對外學術交流與合作的活躍度逐年增高。學校于2010年起招收港澳臺學生,目前正積極籌備開展外國留學生教育的工作。
學校始終堅持立德樹人,秉承“面向基層、服務基層”的辦學宗旨,形成了“仁愛教育厚德,校院協同精醫,面向基層培養高素質醫學專門人才”的特色,獲得2005年教育部本科教學水平評估專家的高度認可,得到張德江、胡春華等領導的高度評價,《光明日報》、《人民日報》和《中國教育報》等媒體的充分肯定,稱贊學校是“基層醫生的‘搖籃’”。
辦學半個多世紀以來,學校為國家和地方共培養輸送了18萬余名醫學人才。學校生源充足,是廣東省考生報考的熱門省屬本科院校之一。通過質量工程的建設,畢業生基礎知識牢固扎實,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顯著增強,受到社會的廣泛歡迎。近三年本科畢業生平均就業率達到96.25%,位居全省前列。近三年,我校臨床醫學、口腔醫學和預防醫學畢業生的執業醫師資格考試通過率分別高出全國平均水平14.5、15.7和9.8個百分點。學校近五年獲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立項項目國家級120項、省級250項。2010-2016年,在校碩士生以第一作者發表SCI收錄論文175篇。
學校恪守“立志立德、求真求精”的校訓,秉承“艱苦奮斗、自強不息”的廣東醫精神,弘揚“嚴謹樸實仁愛奉獻”的校風,實施特色發展核心戰略,堅持“特色強校、人才立校、科技興校、文化鑄校”的治校方略,立足廣東,輻射華南,面向全國,致力于建設特色鮮明、同類先進、國內知名的高水平醫科大學,培養人格高尚、基礎知識扎實、動手能力、適應能力和合作意識強且具有創新精神的高素質專門人才,為國家和廣東的醫療衛生事業及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人才保證、智力支持和科技支撐。
廣東警官學院轉專業政策規
時間:2024-07-12 11:0:13廣東警官學院本科招生網登
時間:2024-07-12 10:0:54華南農業大學轉專業政策規
時間:2024-07-10 10:0:00廣東醫科大學轉專業政策規
時間:2024-07-10 1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