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專業簡單來說就是學生由原專業轉入另一專業學習。很多高校在大一或者大二結束的時候,會給一部分學生轉專業的機會。然而,各大高校都或多或少會對學生設置一些門檻,這些門檻或高或低。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學校的規定會有很大的差別。如果你想大學轉專業,志愿填報時一定要提前看一下你報考學校轉專業的門檻!以下是仲愷農業工程學院轉專業政策規定及條件,供考生參考。
為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為個性化人才培養提供更寬廣的空間,根據 《仲愷農業工程學院學分制學籍管理規定》有關規定,特制定本細則。
第一章 轉專業的原則與條件
第一條 堅持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在辦學條件許可情況下,擇優選擇轉專業學生。學生轉專業的審批必須嚴格遵守有關規則與程序,做到政策、計劃和結果公開。
第二條 符合下列條件的學生可以申請轉專業:
(一)在讀一、二年級全日制普通本科生(定向生、代培生除外)。
(二)政治表現好,思想品德操行合格,遵紀守法,勤奮好學,富有上進心。
(三)在校期間無違法違紀行為,未受過任何處分。
(四)取得所有應修學分,且學習成績符合以下條件之一:
1.平均學分績點3.0以上(含,下同);
2.平均學分績點位于專業年級前20%。
(五)轉入外語、藝術類專業,必須有轉入專業高考要求的術科成績;或參加外語、藝術類專業指定的2至3門學科基礎必修課期末考試,成績達轉入專業年級平均水平以上。高考時以藝術類錄取的學生只能轉入藝術類其它專業。
(六)轉入專業公布的限定條件。
第三條 下列情況申請轉專業屬于特例,可以不受第二條所列條件限制:
(一)學生入學后因患疾病或生理缺陷(不含隱瞞既往病史入學者),經二級甲等及以上的醫療單位檢查,校醫院審核,確屬不宜在原專業學習,但能在其他專業學習者;
(二)學生在原專業確有特殊學習困難,不轉專業則無法繼續學習,符合第二條第二、三款規定及下列條件者,可以申請轉專業,由轉入專業擇優選擇:
1.在校二年級學生;
2.參加本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所有應修課程和環節學習和考核,平均學分績點達2.0以上;
3.在原專業已修課程中,與申請轉入專業學科基礎類相關或相近課程的平均學分績點達3.0以上;或參加轉入專業第二或第三學期二至三門學科基礎必修課考試,成績達轉入專業年級平均水平以上。
(三)學校或院(系)根據需要調整專業時,要求轉專業者;
(四)休學期滿復學時,原專業因停招等原因無相應專業年級復學者。
因上述原因申請轉專業的,申請人高考分數應高于擬轉入專業的當年錄取最低分。省外生源可參考廣東省當年的專業錄取分數。
第四條 退伍學生轉專業,按《仲愷農業工程學院應征入伍及退伍學生學業安排工作細則》(仲教字〔2009〕02號)執行。上級規定允許轉專業的,按上級有關規定執行。
第五條 學生有下列情況之一者,不予轉專業
(一)正在休學、保留學籍者;
(二)已達到退學條件者;
(三)身體條件不符合申請轉入專業的體檢標準者;
(四)無正當理由拖欠學校教育費者。
第六條 轉專業學生人數的控制
轉專業學生人數最高不超過本專業年級學生數的20%(因學校專業調整除外)。
第七條 學生轉專業工作涉及學生的學業、在校表現和學籍管理,各院(系)應成立由院長(主任)為組長的工作小組,研究制定本院(系)各專業的轉入條件,并對轉出、轉入學生的資格進行審核。
第二章 轉專業受理程序
第八條 受理轉專業的時間為每學年的第二學期。教務處負責轉專業工作的組織。
第九條 轉專業受理程序
(一)提出可轉專業目錄、人數。每年三月份,各院(系)提出下一學年可接收學生轉入的專業目錄、人數,并可提出高于本細則的要求和條件。
(二)公布轉專業的信息與條件。教務處匯總可轉專業目錄、人數,并于4月上、中旬向全校學生公布轉專業的信息與條件。
(三)申請人提交書面申請。5月上旬,申請轉專業的學生按要求填寫“仲愷農業工程學院本科學生轉專業申請表”,向所在院(系)
提出書面申請。
(四)申請人所在院(系)審核。5月中旬,學生所在院(系)審核學生申請材料,出具學生在校表現和成績單,并將初審合格、同意轉出的申請材料分別送至申請轉入院(系),“轉專業學生轉出資格審核匯總表”送教務處;對不符合條件或不同意轉出的,應通知申請人并說明理由。
(五)轉入院(系)審核。轉入院(系)對通過初審的轉入學生進行資格條件審核,擇優錄取。符合轉入條件人數多于可接收人數且申請人條件相當的,可組織考核。根據審核結果,由院長(系主任)在“學生轉專業申請表”上簽署意見。同意接收的,將申請材料和“轉專業學生轉入審核匯總表”于5月30日前報送教務處;不同意接收的,注明拒收原因后,將申請材料退回轉出院(系),由轉出院(系)通知學生本人。
(六)復核、公示與審批。6月中旬,教務處對轉入院(系)同意接收的轉專業學生材料進行匯總和復核,并向全校公布審核意見。公示有異議的,退回轉入專業處理;無異議的,報主管教學校長審批。
(七)發文公告。學校正式發文公告批準轉專業的學生名單,學生所在院(系)按文件通知獲準轉專業學生,下一學年正式到轉入專業報到、學習。
第三章 轉專業學生的學業管理
第十條 轉專業學生一般應轉入低一年級學習。原專業已修課程與轉入專業應修課程相差不超過三門的,經學生申請、轉入院(系)考核、學校批準,可轉入同一年級學習。
第十一條 轉專業學生由轉入專業所屬院(系)管理,按轉入專業和年級學費標準交納學費,學籍檔案由學生原專業所在院(系)于新學年注冊前移交轉入院(系),學生原所在院(系)備份。
第十二條 學生轉專業后必須按轉入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要求,修讀規定的課程和學分。未修讀的學科基礎課必須補修,如果原專業已修課程的要求等同或超過轉入專業的,則課程成績和學分有效;不符合轉入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要求的已修課程成績及學分,可記入學生成績單,可沖抵公共任選課相應數量的學分,但最多只可沖抵人才培養方案要求選修學分的二分之一。
第十三條 轉專業學生必須參加申請當學期轉出專業的期末考核。無故曠考,或計入期末考試成績后達不到本細則規定的轉專業條件者,取消其轉專業資格。
第四章 附 則
第十四條 在規定的學習年限內,學生只能轉專業一次。
仲愷農業工程學院是一所以農、工學科為優勢,農、工、理、經、管、文、藝、法等多學科協調發展的省屬本科大學。學校坐落在歷史文化名城廣州,有白云、海珠兩個校區,占地面積1765畝。校園集帽峰之神秀,匯珠水之靈氣,是讀書治學的理想園地。
學校前身是1925年由近代民主革命先驅何香凝先生等提議、為紀念偉大的愛國主義者廖仲愷先生愛護農工的意愿而決定創辦的仲愷農工學校。1927年3月,學校正式招生,初設蠶絲科和農科,何香凝先生親任校長。1980年,學校被確定為全國重點中等專業學校。1984年,經教育部、農牧漁業部批準,學校升格為本科院校,定名“仲愷農業技術學院”,國家副主席王震同志題寫校名。2006年1月獲得碩士學位授予權。2008年3月,經教育部批準,更名“仲愷農業工程學院”。2021年獲批為博士學位授予立項建設單位。
學校的建設和發展備受各級領導和社會各界的高度重視與鼎力支持。黨和葉劍英、鄧小平、楊尚昆、王震先后為校園內的廖仲愷何香凝紀念館、廖仲愷銅像、何香凝漢白玉塑像和廖仲愷紀念碑題字;楊尚昆、李希、廖承志、何魯麗、周鐵農、萬鄂湘、廖暉、霍英東、馬萬祺、齊續春、鄭建邦等多次親臨學校視察指導工作。1987年4月,根據國家副主席王震提議,經中共廣東省委同意,成立了學校董事會,王震任名譽董事長,時任廣東省省長葉選平任董事長,董事會成員由、省部級領導以及港澳知名人士等擔任。此后,歷屆董事會董事長均由時任廣東省省長擔任。海內外各界人士深懷對廖仲愷、何香凝及其開創事業的崇敬和景仰,不斷給予精神和物質上的大力支持,霍英東、馬萬祺、何厚鏵、崔世安、曾憲梓、何鴻燊、楊釗、楊勛、劉宇新、霍震寰、馬有禮等一批港澳社會賢達為學校捐資興建實驗樓、圖書館、教學樓等,添置教學科研和醫療衛生設備,設立獎教獎學金,為學校辦出特色、辦出水平不遺余力。
學校設有二級學院22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個、博士工作站1個和華南地區最大的雅思考點(IELTS)1個;擁有省部級重點實驗室3個、省廳級科研平臺69個;省級重點學科4個、省“強特色”學科3個、ESI全球排名前1%學科3個;國家一流專業2個、省級一流專業13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9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類別6個,本科專業65個。學校面向全國16個省(自治區)招生,現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研究生25000余人。教職員工1623人,其中,專任教師1306人,博士學位專任教師604人,高級職稱專任教師488人;現有省級以上人才55人,全國優秀教師1人、廣東省教學名師4人、南粵優秀教師(教育工作者)21人,省級科技創新團隊16個。
1、了解轉專業的限制與信息
各高校轉專業都有一定的條件和限制。一般而言,轉入冷門專業相對容易,轉入一些比較熱門的院系對學生的成績要求很高,而且轉專業的名額也少。
同時,各高校對轉專業的名額都有規定。所以在轉專業之前一定要提前找專業老師進行詢問允許轉專業所具備的條件。因為不同的學校,它的限制也不一樣。了解信息之后,提前做好準備。
2、努力取得優異成績
成績在轉專業的條件當中是十分重要的,因為有些熱門專業對名額限制較高,每個專業的限制名額只有幾名。
在實際操作中,都是以成績的排列來決定誰能成功轉專業,所以在大學期間一定不能掛科,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取得優異的成績。
3、辦好申請程序
教務根據轉入專業的辦學條件,向全校公布轉入專業的接受名額。在這之前,要根據學校的規定提交相關材料。
仲愷農業工程學院轉專業政
時間:2024-07-25 11:0:33廣州航海學院轉專業政策規
時間:2024-07-25 11:0:19嘉應學院轉專業政策規定及
時間:2024-07-25 11:0:24仲愷農業工程學院本科招生
時間:2024-07-25 1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