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轉折:卻。而在文言文中是一個重要虛詞,表示前后兩部分的并列、承接、轉折、修飾等關系。表并列關系翻譯成:又,并且。表承接關系翻譯成:就,然后。表轉折關系翻譯為:卻,但是。表修飾,一般不翻譯。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
子曰:“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表并列關系。《論積貯疏》:“茍粟多而財有余。”《捕蛇者說》:“黑質而白章。”
2.表相承關系。《扁鵲見蔡桓公》:“扁鵲望桓侯而還走。”《石鐘山記》:“余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于水上。”
3.表示遞進關系。《勸學》:“君子?學而日參省乎已。”《赤壁之戰》:“此為長江之險已與我共之矣,而勢力眾寡又不可論。”
4.表轉折關系。《?之戰》:“吾見師出,而不見其入也。”《論積貯疏》:“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
⒌表修飾關系。《勸學》:“吾嘗終日而思矣。”《捕蛇者說》:“吾恂恂而起。”
⒍表假設關系。《信陵君竊符救趙》:“吾攻趙,旦暮且下,而諸侯敢救趙者,已拔趙,必移兵先擊之。”《馮婉貞》:“諸君而有意,瞻余馬首可也。”
⒎表因果關系。《廉頗藺相如列傳》:“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赤壁之戰》:“表惡其能而不能用也。”
⒏表時間、方位、范圍的界限,相當于“以”。《祭妹文》:“今而后,吾將再病,教從何處呼汝耶。”
dna水解后得到的產物是什么
時間:2023-09-16 21:0:39invention可數嗎
時間:2023-09-13 09:0:04地球大氣層從低到高依次是
時間:2023-09-18 07:0:54宇文新州之懿范句式
時間:2023-09-21 15: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