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理工類大學共有53所,名單分別為西北工業大學、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長安大學、西安理工大學、西安工業大學、西安建筑科技大學、西安建筑科技大學、西北大學現代學院等,具體完整院校名單見下表。
序號 | 院校名稱 | 所在地 | 學歷層次 | 院校類型 |
1 | 西北工業大學 | 陜西 | 本科 | 理工 |
2 |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 | 陜西 | 本科 | 理工 |
3 | 長安大學 | 陜西 | 本科 | 理工 |
4 | 西安理工大學 | 陜西 | 本科 | 理工 |
5 | 西安工業大學 | 陜西 | 本科 | 理工 |
6 | 西安建筑科技大學 | 陜西 | 本科 | 理工 |
7 | 西安交通工程學院 | 陜西 | 本科 | 理工 |
8 | 西安交通大學城市學院 | 陜西 | 本科 | 理工 |
9 | 西北大學現代學院 | 陜西 | 本科 | 理工 |
10 | 西安建筑科技大學華清學院 | 陜西 | 本科 | 理工 |
11 | 陜西科技大學鎬京學院 | 陜西 | 本科 | 理工 |
12 | 西安工業大學北方信息工程學院 | 陜西 | 本科 | 理工 |
13 |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長安學院 | 陜西 | 本科 | 理工 |
14 | 長安大學興華學院 | 陜西 | 本科 | 理工 |
15 | 西安理工大學高科學院 | 陜西 | 本科 | 理工 |
16 | 西安科技大學 | 陜西 | 本科 | 理工 |
17 | 西安石油大學 | 陜西 | 本科 | 理工 |
18 | 陜西科技大學 | 陜西 | 本科 | 理工 |
19 | 西安工程大學 | 陜西 | 本科 | 理工 |
20 | 陜西理工大學 | 陜西 | 本科 | 理工 |
21 | 西安郵電大學 | 陜西 | 本科 | 理工 |
22 | 西安航空學院 | 陜西 | 本科 | 理工 |
23 | 西京學院 | 陜西 | 本科 | 理工 |
24 | 西安思源學院 | 陜西 | 本科 | 理工 |
25 | 陜西服裝工程學院 | 陜西 | 本科 | 理工 |
26 | 西安科技大學高新學院 | 陜西 | 本科 | 理工 |
27 | 陜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 | 陜西 | 高職(專科) | 理工 |
28 | 西安電力高等專科學校 | 陜西 | 高職(專科) | 理工 |
29 | 陜西能源職業技術學院 | 陜西 | 高職(專科) | 理工 |
30 | 陜西國防工業職業技術學院 | 陜西 | 高職(專科) | 理工 |
31 | 西安航空職業技術學院 | 陜西 | 高職(專科) | 理工 |
32 | 陜西交通職業技術學院 | 陜西 | 高職(專科) | 理工 |
33 | 西安高新科技職業學院 | 陜西 | 高職(專科) | 理工 |
34 | 西安城市建設職業學院 | 陜西 | 高職(專科) | 理工 |
35 | 陜西鐵路工程職業技術學院 | 陜西 | 高職(專科) | 理工 |
36 | 陜西航空職業技術學院 | 陜西 | 高職(專科) | 理工 |
37 | 陜西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 | 陜西 | 高職(專科) | 理工 |
38 | 陜西郵電職業技術學院 | 陜西 | 高職(專科) | 理工 |
39 | 西安海棠職業學院 | 陜西 | 高職(專科) | 理工 |
40 | 西安汽車科技職業學院 | 陜西 | 高職(專科) | 理工 |
41 | 西安東方亞太職業技術學院 | 陜西 | 高職(專科) | 理工 |
42 | 西安鐵路職業技術學院 | 陜西 | 高職(專科) | 理工 |
43 | 陜西工商職業學院 | 陜西 | 高職(專科) | 理工 |
44 | 陜西電子科技職業學院 | 陜西 | 高職(專科) | 理工 |
45 | 榆林職業技術學院 | 陜西 | 高職(專科) | 理工 |
46 | 陜西航天職工大學 | 陜西 | 高職(專科) | 理工 |
47 | 陜西機電職業技術學院 | 陜西 | 高職(專科) | 理工 |
48 | 西安航空職工大學 | 陜西 | 高職(專科) | 理工 |
49 | 西安飛機工業公司職工工學院 | 陜西 | 高職(專科) | 理工 |
50 | 西安鐵路工程職工大學 | 陜西 | 高職(專科) | 理工 |
51 | 西安電力機械制造公司機電學院 | 陜西 | 高職(專科) | 理工 |
52 | 陜西省建筑工程總公司職工大學 | 陜西 | 高職(專科) | 理工 |
53 | 陜西工運學院 | 陜西 | 高職(專科) | 理工 |
西北工業大學(以下簡稱西工大)坐落于陜西西安,是我國唯一一所以同時發展航空、航天、航海(三航)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為特色的多科性、研究型、開放式大學,現隸屬于工業和信息化部。新中國成立以來,西工大一直是國家重點建設的高校,1960年被國務院確定為全國重點大學,“七五”、“八五”均被國務院列為重點建設的全國15所大學之一,是全國首批設立研究生院的22所高校之一,1995年首批進入“211工程”,2001年進入“985工程”,2017年進入國家“一流大學”建設高校(A類),是“卓越大學聯盟”成員高校,先后獲得“全國文明單位”、“全國創先爭優先進基層黨組織”、“全國畢業生就業典型高校”、“全國文明校園”等榮譽稱號和表彰獎勵。學校秉承“公誠勇毅”校訓,弘揚“三實一新”(基礎扎實、工作踏實、作風樸實、開拓創新)校風,扎根西部、獻身國防,歷史上書寫了新中國多個“第一”,今天在創建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上續寫新的輝煌。
學校辦學資源富集,學科特色鮮明。現有學生28000余名,教職工3800余人,擁有友誼與長安兩個校區,占地面積5100畝,設有17個專業學院和國際教育學院、教育實驗學院、西北工業大學倫敦瑪麗女王大學工程學院,擁有65個本科專業,32個碩士學位一級授權學科、118個碩士點,22個博士學位一級授權學科、71個博士點,17個博士后流動站。其中,材料科學、工程學、化學、計算機科學等4個學科群進入ESI國際學科排名前1%,形成了以三航學科群為引領,3M(材料、機電、力學)學科群、3C(計算機、通信、控制)學科群、理科學科群和人文社科學科群協調發展的學科體系,為建設世界一流學科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學校堅持引培并重,打造人才高地。實施從青年教師到杰出學科帶頭人全過程的“翱翔人才工程”,構建青年教師成長支持體系,建設層級合理的人才梯隊。完善準長聘機制,激發人才活力。打造優質中小幼服務,為人才解決后顧之憂。設立校內人才特區、海外工作特區,形成高端人才聚集的環境和效應。學校現有兩院院士(含外聘)28人、32人、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18人、973首席科學家8人、國家級突出貢獻專家2人、國家教學名師獎獲得者4人;現有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創新研究群體2個、國家級教學團隊7個、教育部創新團隊7個、國防創新團隊8個。
學校立德樹人,精心育才。“以學生為根、以育人為本、以學者為要、以學術為魂、以責任為重”的辦學理念深植人心,著力培養基礎扎實、專業能力強、有社會責任感和國際視野、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高素質拔尖創新人才。歷史上,鑄造、航空宇航制造工程、飛行力學、航空發動機、水中兵器、火箭發動機等6個學科的全國第一位工學博士由我校培養。在我校為國防科技事業發展和國民經濟建設輸送的19萬多名校友中,有42位省部級以上領導和55位將軍,49位兩院院士,還有6位中國十大杰出青年。在航空領域,一半以上的重大型號總師、副總師為我校校友。中國航空工業成立60周年紀念表彰了10位“航空報國特等金獎”,6位西工大校友獲此殊榮,在中航工業先后授予的6名“中青年自主創新領軍人才”中西工大校友占到4位;在航天領域,從早年的“航天三少帥”中的張慶偉和雷凡培,到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等,一大批西工大杰出校友擔任集團公司、院所、企業黨政領導干部及副總師以上職務,相繼為我國航天事業的飛速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航海領域同樣有大批的杰出校友活躍在船舶工業、水中兵器行業的重要管理崗位與核心技術崗位上,英才輩出,不勝枚舉。大批西工大學子成為行業精英、國之棟梁,在人才培養領域形成了獨有的“西工大現象”。近年來,學校積極推動教學模式改革,逐漸形成了以本科生翱翔英才計劃“追夢班”、研究生精英人才計劃“翼鯤班”“卓研班”和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程“大學生骨干培訓班”等為特色的拔尖領軍人才培養體系。
學校加強教育研究,教學成果豐碩。建有4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2個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3個國家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是歐盟QB50項目(注:歐盟大氣層探測計劃)亞洲區唯一發起單位與亞洲區總協調單位,建有該項目亞洲區最大衛星測控地面站。在每四年評選一次、代表全國教育教學最高榮譽的國家級教學成果獎評選中,學校屢獲佳績:2009年獲國家教學成果一等獎1項、二等獎8項,居全國高校第7名;2014年獲一等獎2項、二等獎4項,居全國高校第6名。一大批優秀學生代表學校站上了國內外諸多重要賽事的領獎臺,2016年,“翱翔系列微小衛星”獲第二屆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全國總冠軍;2017年,學校獲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國際獎項25項,獲模擬聯合國大會國際一等獎9項,獲第42屆ACM國際大學生程序設計競賽亞洲區金獎4項,與此同時,在科研類全國航空航天模型錦標賽、中國機器人大賽、全國大學生智能汽車競賽、全國海洋航行器設計與制作大賽、國際大學生ICAN創新創業大賽中國總決賽等比賽中,學校均位居前列。
學校科研能力強,科技貢獻大。學校充分發揮“三航”特色優勢,聚焦國家戰略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為我國國防科技事業發展和國民經濟建設作出了重大貢獻。歷史上,全國第一架小型無人機、第一臺地效飛行器、第一型50公斤級水下無人智能航行器和第一臺航空機載計算機均誕生在我校。現建有8個國家級重點實驗室,2個國家工程研究中心,3個國家級國際科技合作基地,1個國防科技創新中心,4個國家地方聯合創新平臺,77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和工程中心。“十二五”期間,學校科研經費總量達百億元,進入全國高校前十。在16個國家科技重大專項中,學校重點參與了大飛機、載人航天與探月等10個重大專項的論證及科研攻關,深度參與了兩機專項論證、神舟系列飛船研制,是“為中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作出貢獻單位”的兩所高校之一。學校開我國無人機研制之先河,實現了我國第一個無人機技術與整條生產線出口,擁有我國唯一的無人機特種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和無人機系統國家工程中心。60周年國慶閱兵中,無人機方隊全部3個型號、10架飛機均由我校研制生產;建軍90周年閱兵中,我校自主研制生產的無人機,第二次以整個方隊入列閱兵式,接受黨和人民的檢閱。目前正在籌建我國第一家無人機專用試驗測試中心,全面推進無人機科研與產業發展。近十年來,獲得國家科學技術獎36項,其中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4項,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1項、二等獎12項,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5項、二等獎14項。
學校加快成果轉化,推進軍民融合。在鼓勵潛心研究學問、專注教書育人的同時,產學研融合發展,與軍工集團公司牽手共建平臺,與在陜軍工廠所合作共贏,與西安高新區共建西工大軍民融合創新示范園、與陜西省科技廳共建陜西空天動力研究院、與陜西省網信辦共建陜西省網絡創新研究院、與陜西能源集團有限公司搭建“四主體一聯合”研發平臺。學校教師以知識產權入股組建的鑫垚、鉑力特等公司,在增材制造(3D打印)、陶瓷復合材料、高性能新材料、高端裝備制造、通用飛機、智能水下航行器等領域,已經成為地方經濟轉型升級的中堅力量和區域經濟發展的創新源頭,逐步形成了行之有效、效而有果的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西工大模式”和軍民融合的“西工大路徑”。
學校海納百川,對外開放。通過以“學生國際化培養”的翱翔四海計劃、以“教師國際化”的國際化辦學能力提升工程、以“國際學術聲譽提升”的國際學術影響力提升工程和以“提升留學生培養質量”的國際化培養模式教育改革試點項目,積極探索國際合作辦學的多種模式。創建了中外學生同堂授課、同卷考試、同室科研、同班活動的本碩博貫通培養國際化人才本土教育模式的“國際班”。先后與250余所海外高校建立親密合作關系。2014年,在與比利時首相共同見證下,學校與比利時布魯塞爾自由大學(VUB)簽署合作協議;2016年,西北工業大學倫敦瑪麗女王大學工程學院獲教育部正式批準,成為我國西北地區第一所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學校先后擔任“中俄工科大學聯盟”2016-2017年度輪值主席、“中國-東盟工科大學聯盟”2016年度輪值主席;于2017年發起成立“‘一帶一路’航天創新聯盟”,并承擔了常設秘書處職能。包括諾貝爾獎獲得者在內的244位國際著名專家、學者被學校授予名譽教授等榮譽學銜,其中有9位外國專家榮獲“國家友誼獎”,獲獎人數位居全國高校前列、工信部及陜西高校首位。同時,學校公派留學生人數總數位居“985高校”前列。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是以信息與電子學科為主,工、理、管、文多學科協調發展的全國重點大學,直屬教育部,是國家“優勢學科創新平臺”項目和“211工程”項目重點建設高校之一、國家雙創示范基地之一、首批35所示范性軟件學院、首批9所示范性微電子學院、首批9所獲批設立集成電路人才培養基地和首批一流網絡安全學院建設示范項目的高校之一。
學校前身是1931年誕生于江西瑞金的中央軍委無線電學校,是毛澤東等老一輩革命家親手創建的第一所工程技術學校。1958年學校遷址西安,1966年轉為地方建制,1988年定為現名。
建校87年來,學校始終得到了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是我國“一五”重點建設的項目之一,也是1959年中央批準的全國20所重點大學之一。20世紀60年代,學校就以“西軍電”之稱蜚聲海內外。毛澤東同志曾先后兩次為學校題詞:“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艱苦樸素”。
學校現建設有南北兩個校區,總占地面積約270公頃,校舍建筑面積130多萬平方米。圖書館館藏文獻約736萬冊,其中紙質文獻約261萬冊,電子文獻約475萬冊;中外文現刊1100余種,擁有69種平臺的中外文數字資源,數據庫超過130余個,內容覆蓋了學校各個學科或專業。
學校現有各類在校生3萬余人,其中博士研究生1700余人,碩士研究生9000余人。設有研究生院。設有通信工程學院、電子工程學院、計算機學院、機電工程學院、物理與光電工程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數學與統計學院、人文學院、外國語學院、軟件學院、微電子學院、生命科學技術學院、空間科學與技術學院、先進材料與納米科技學院、網絡與信息安全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人工智能學院、國際教育學院、網絡與繼續教育學院等19個學院。
學校是國內最早建立信息論、信息系統工程、雷達、微波天線、電子機械、電子對抗等專業的高校之一,開辟了我國IT學科的先河,形成了鮮明的電子與信息學科特色與優勢。現有2個國家“雙一流”重點建設學科,2個國家一級重點學科(覆蓋6個二級學科),1個國家二級重點學科,34個省部級重點學科,14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26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具有工程博士專業學位授權,有17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9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55個本科專業。全國第四輪一級學科評估結果中,3個學科獲評A類:電子科學與技術學科評估結果為A+檔,并列全國第1;信息與通信工程學科位于A檔;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科評估結果為A-檔,學校電子信息類學科繼續保持國內領先水平。
學校樹立了以人為本、教師是大學核心競爭力的理念,鍛造了一支結構合理、富有創新精神的教師隊伍。現有專任教師1900余名,其中,博士生導師330人,碩士生導師1088人。學校有院士4人,雙聘院士15人,“”入選者15人(含“青年拔尖人才計劃”入選者5人),“”入選者22人(含“青年”入選者11人),30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研究群體1個,科技部重點創新團隊2個,教育部創新團隊6個,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14人,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11人,國家級教學名師4人,國家級教學團隊6個,973項目首席科學家3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52人,中國青年科技獎獲得者4人,“何梁何利”科學與技術獎獲得者5人,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培養對象11人,陜西青年科技獎獲得者7人,教育部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15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貼157人。
學校不斷地創新教育理念,深化教學內容、課程體系與實踐教學改革,大力推進素質教育,取得了顯著成果。現有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點15個,國家級精品課程13門,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11門,國家級視頻公開課3門,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程3門,建設有3個國家人才培養及教學基地、6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3個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中心,以及3個國家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學校人才培養素以理論基礎扎實、工程實踐能力突出、創新意識強等特色在全國高校中形成了“品牌”。學校堅持“因材施教、分類培養”的教育理念,積極探索實施“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錢學森空間科學實驗班”和“科教結合協同育人行動計劃”等一系列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近年來,學校本科生參與課外科技活動的普及率高,獲得各類省級、國家級學科和科技競賽獎1600余項,研究生和本科畢業生就業率一直保持在98%和96%以上,位居全國高校前列。2006年,學校順利通過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并獲得“優秀”;2012年,學校入選全國50所畢業生就業典型經驗高校之一
多年來,學校致力于電子信息技術領域的系統研制、科技攻關、工程研發等,創造了我國電子與信息技術領域等多項第一,包括第一臺氣象雷達、第一套流星余跡通訊系統、第一臺可編程雷達信號處理機、第一臺毫米波通訊機,以及我軍通信裝備史上第一部“塞繩電報互換機”、第一臺“塔型管空腔振蕩器”、第一套“三坐標相控陣雷達”等,為我國信息化、國防現代化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學校現有6個國家級科技創新基地、1個科工局科技創新基地,9個教育部科技創新基地、21個陜西省科技創新基地,2013年入選國家級創新人才培養示范基地。先后牽頭單位承擔了“973”、“863”、重大專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等重大、重點項目,產生了一批標志性的研究成果。十八大以來,學校科研指標穩步提升,在認知雷達、移動通訊、網絡信息安全、高功率微波集成器件、智能計算、大型天線機電耦合等方面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果,獲國家科技獎勵15項,省部級科技獎勵一等獎以上30項。2014年,學校牽頭的“信息感知技術協同創新中心”通過國家“2011計劃”認定,位列行業產業類第一,進一步奠定了學校在全國高校中突出的國防科研特色優勢地位。
學校大力加強產學研相結合,不斷增強科技創新能力。建設有中國西部軍民融合創新谷暨西安電子谷、陜西工業研究院、國家大學科技園,同時與國內大型知名企事業單位聯合建立股份制公司,成立戰略聯盟、設立企業基金、建立聯合實驗室及研究生實習基地,有力促進了科技成果的轉化。學校積極開展國際國內的交流與合作,拓展外部發展空間。學校先后成為中電集團,西安市,國防科工委、陜西省與教育部共建高校,與70多個國家、地區的大學及研究機構建立友好關系,建有7個國家“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計劃”引智基地,與國內電子、航空行業的10余個研究所、研究中心、企業集團建立了長期戰略合作伙伴關系,英飛凌、Intel、IBM、惠普等跨國公司在學校建立74個聯合實驗室。
建校87年來,學校先后為國家輸送了20余萬名電子信息領域的高級人才,產生了120多位解放軍將領,成長起了19位兩院院士(1977年恢復高考以后院士校友11位,位列全國前茅),10余位國家副部級以上領導,培養了聯想集團董事局主席柳傳志,國際GSM獎獲得者李默芳,歐洲科學院院士、著名的納米技術專家王中林,“神五”和“神六”飛船副總設計師、“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總設計師楊宏等一大批IT行業領軍人物和技術骨干,以及數十位科研院所所長和大學校長等,為國家建設和社會進步做出了重要貢獻。
海軍航空大學是985還是211
時間:2023-09-13 09:0:56湖南高考成績怎么查詢
時間:2023-09-18 03:0:00河源有哪些本科院校
時間:2023-09-18 08:0:02江蘇師范大學是985還是211
時間:2023-09-20 04: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