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的綜合類大學共有25所,名單分別為中山大學、暨南大學、深圳大學、汕頭大學、南方科技大學、廣州大學、五邑大學、韶關學院、嘉應學院、廣東石油化工學院、佛山科學技術學院等,具體完整院校名單見下表。
序號 | 學校名稱 | 所在地 | 院校分類 | 辦學類型 |
---|---|---|---|---|
1 | 中山大學211 985 研究生 | 廣州市 | 綜合類 | 普通高等院校 |
2 | 暨南大學211 | 廣州市 | 綜合類 | 普通高等院校 |
3 | 深圳大學 | 深圳市 | 綜合類 | 普通高等院校 |
4 | 汕頭大學 | 汕頭市 | 綜合類 | 普通高等院校 |
5 | 南方科技大學 | 深圳市 | 綜合類 | 普通高等院校 |
6 | 廣州大學 | 廣州市 | 綜合類 | 普通高等院校 |
7 | 五邑大學 | 江門市 | 綜合類 | 普通高等院校 |
8 | 韶關學院 | 韶關市 | 綜合類 | 無 |
9 | 嘉應學院 | 梅州市 | 綜合類 | 無 |
10 | 廣東石油化工學院 | 茂名市 | 綜合類 | 普通高等院校 |
11 | 惠州學院 | 惠州市 | 綜合類 | 無 |
12 | 佛山科學技術學院 | 佛山市 | 綜合類 | 普通高等院校 |
13 | 肇慶學院 | 肇慶市 | 綜合類 | 無 |
14 | 吉林大學珠海學院 | 珠海市 | 綜合類 | 普通高等院校 |
15 | 北京師范大學珠海分校 | 珠海市 | 綜合類 | 普通高等院校 |
16 | 北京理工大學珠海學院 | 珠海市 | 綜合類 | 普通高等院校 |
17 | 中山大學新華學院 | 廣州市 | 綜合類 | 普通高等院校 |
18 | 廣州商學院 | 廣州市 | 綜合類 | 普通高等院校 |
19 | 中山大學南方學院 | 廣州市 | 綜合類 | 普通高等院校 |
20 | 廣東科技學院 | 東莞市 | 綜合類 | 普通高等院校 |
21 |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 | 深圳市 | 綜合類 | 普通高等院校 |
22 | 北京師范大學- | 珠海市 | 綜合類 | 普通高等院校 |
23 | 廣州工商學院 | 廣州市 | 綜合類 | 普通高等院校 |
24 | 廣州大學松田學院 | 廣州市 | 綜合類 | 普通高等院校 |
25 | 廣東海洋大學寸金學院 | 湛江市 | 綜合類 | 普通高等院校 |
中山大學由孫中山先生創辦,有著一百多年辦學傳統。作為中國教育部直屬高校,通過部省共建,中山大學已經成為一所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現代綜合性大學。現由廣州校區、珠海校區、深圳校區三個校區、五個校園及十家附屬醫院組成。中山大學正在向世界一流大學邁進,努力成為全球學術重鎮。
中山大學具有人文社科和理醫工多學科厚實基礎,不斷追求學術創新,以國際視野開放辦學,現已形成了“綜合性、創新性、開放性”的特色。學校堅持,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以“德才兼備、領袖氣質、家國情懷”為人才培養目標;以“面向學術前沿、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面向國家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為基本導向;樹立了“三校區五校園”錯位發展、合力支撐的發展思路。學校正在努力推進由外延式發展向內涵式發展轉變,由常規發展向主動發展轉變,由文理醫優勢向文理醫工各具特色、融合發展轉變。現在,中山大學正站在新的起點上,為建設成為“國內高校第一方陣、世界一流大學行列”的一流大學而努力奮斗!
辦學總經費增長迅速:2017年學校決算總收入超過75億元人民幣。
學科實力較強,影響力突出:學校有18個學科領域進入ESI世界前1%,學科領域數量僅次于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位居國內高校并列第3位,其中有14個學科領域進入前0.5%,2個學科領域進入前0.1%。在第四輪全國學科水平評估中,學校50個學科參評,A類學科數(A+、A、A-)14個。
師資力量雄厚:現有院士(含雙聘)20人,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入選者139人,教育部“”獎勵計劃69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80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48人,國家高層次人才特殊支持計劃入選者40人,高層次人才數量居國內高校前列。
教育教學改革與建設效果逐步顯現,人才培養質量高:擁有10個國家級人才培養基地,經濟管理等多個本科專業通過了國內、國際認證。入選教育部的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試驗計劃、卓越醫學人才教育計劃、卓越法律人才培養教育計劃,與法國民用核能工程師教學聯盟等國際一流大學開展的中外合作辦學項目順利通過相關國際認證。
學生就業率(含國內外大學升學深造)、就業滿意度等均居國內高校前列,畢業生基礎扎實、發展后勁強:超過一半的本科畢業生在國(境)內外高水平大學繼續深造,畢業研究生主要前往高等院校、科研機構、醫療單位等事業單位就業;在校生在ACM國際決賽、國際遺傳工程機器設計競賽(iGEM)、世界大學生超級計算機競賽、GMC國際企業管理挑戰賽、“挑戰杯”全國競賽優勝杯、美國數學建模競賽、全國數學建模競賽、全國高等醫學院校大學生臨床技能競賽、“中國研究生創新實踐系列大賽”等學科競賽中成績優異,連續七年(2011-2017年)參加全國高等醫學院校大學生臨床技能競賽,獲得特等獎4次,一等獎1次,二等獎1次。
科研創新能力大幅提升:2017年共獲得29億元科研經費。近兩年,學校獲得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40項,居全國高校前5位;2017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年度項目立項數和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一般項目均位居全國高校第一位,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集中受理期獲資助項目數位居全國高校第二位。學校建有一批科技創新能力強、國內外學術影響力高的科研創新平臺。
醫療規模和實力居全國領先行列:擁有10家直屬附屬醫院(其中7家綜合醫院,3家專科醫院)。在復旦大學醫院管理研究所發布的2016年度醫院排行榜(綜合)中,我校1家附屬醫院進入排名前10,3家附屬醫院進入排名前50;2016年度37個專科排行榜中,5個專科進入排名前5,20個專科進入排名前10。
暨南大學是中國第一所由政府創辦的華僑學府,是國務院僑辦、教育部、廣東省共建的“211工程”重點綜合性大學,直屬國務院僑辦領導。
“暨南”二字出自《尚書·禹貢》:“東漸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聲教訖于四海。”意即面向南洋,將中華文化遠播到五洲四海。
學校的前身是1906年清政府創立于南京的暨南學堂。后遷至上海,1927年更名為國立暨南大學。抗日戰爭期間,遷址福建建陽。1946年遷回上海,1949年8月合并于復旦大學、交通大學等高校。新中國成立后,暨南大學于1958年在廣州重建,“文革”期間一度停辦,1978年在廣州復辦。改革開放后,學校快速發展。1996年6月,暨南大學成為全國面向21世紀重點建設的大學。2011年4月,國務院僑辦、教育部、廣東省政府簽署共建暨南大學協議。2015年6月,學校入選廣東省高水平大學重點建設高校。2017年9月,學校入選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
素有“華僑最高學府”之稱的暨南大學,恪守“忠信篤敬”之校訓,注重以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道德文化培養造就人才。學校積極貫徹“面向海外,面向港澳臺”的辦學方針,建校至今,共培養了來自世界五大洲170多個國家和港澳臺地區的各類人才30余萬人,堪稱桃李滿天下。
作為中國歷史最悠久的大學之一,暨南大學在中國高等教育史上有著重要地位:第一所由國家創辦的華僑高等學府,校名一直沿用的百年名校之一,全國首批試行學分制的高校,最早在綜合性大學里開辦醫學院的大學,最早設立華僑華人問題研究機構的大學,最早創設商科的大學……
目前,學校學科齊全,文理工醫兼備,設有36個學院,有62個系,17個直屬研究院(所);有本科專業94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點41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點23個,專業學位授權類別27種;有博士后流動站16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個。
近年來,在師生的努力下,學校學科建設和實力明顯提升。目前,學校有國家二級重點學科4個、國務院僑辦重點學科8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學科2個、廣東省一級學科重點學科21個、廣東省二級學科重點學科4個。學校的工程學、化學、臨床醫學、藥理與毒理學、材料科學、生物學與生物化學、農業科學、環境/生態學8個學科進入ESI世界排名前1%。2013年1月教育部公布的全國高校學科評估排名中,我校7個一級學科上榜,其中應用經濟學、新聞傳播學、中藥學并列全國第五,中國語言文學、統計學并列全國第八,基礎醫學列第十一,光學工程列第十四。
學校師資力量雄厚,結構優化,有專任教師2148人,其中中國科學院院士2人,中國工程院院士5人,(含特聘、講座、青年長江)21人,杰青、優青獲得者33人,“珠江學者”36人,正高級職稱601人,副高級職稱839人,博士生導師623人,碩士生導師1270人。
學校的辦學影響日益擴大,面向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招生,已經成為海外華裔及港澳臺地區學生報考深造首選的熱門高校,也是國內規模最大的港澳臺僑高素質人才培養基地。學校有國家級特色專業8個,國家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1個,國家級專業綜合改革試點2項,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3個,國家級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3個,國家級精品在線開放課程2門,國家級精品課程(含雙語教學示范課程)8門,國家級精品視頻公開課5門,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5門,教育部來華留學英語授課品牌課程4門,是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國家對外漢語教學基地、國務院僑辦華文教育基地。
學校目前有全日制學生36222人,其中本科生25862人,研究生10360人,來自114個不同國家和地區在校華僑、港澳臺和外國留學生11745人。學校校園文化豐富多彩,社團活動精彩紛呈,創新創業氛圍濃厚,學生在“挑戰杯”、全國大學生創業大賽、全國大運會等多種國內外文體藝等賽事中屢創佳績,暨南健兒蘇炳添、陳艾森等在奧運會等重大國際賽事上為國爭光,令國人振奮。學校入選全國首批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范高校。暨大畢業生深受海內外用人單位好評,就業率一直位居同類院校前列。
學校科研實力逐步增強,現設有國家部省級科研平臺83個。科研成果碩果累累,學校近年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3項,國家技術發明獎1項,國際科技合作獎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立項數、SCI等權威索引收錄的國際論文數量持續增長;2011-2017年,學校共獲批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31項、教育部重大攻關項目3項,獲得第六屆全國高校人文社科優秀成果獎10項,第七屆全國高校人文社科優秀成果獎8項,在《中國社會科學》雜志發表論文11篇。
學校積極開展國際交流合作,國際化特色突出,已同世界五大洲50多個國家和港澳臺地區的335家高等院校和文化、科研機構簽訂了學術交流合作協議。學校是中國政府獎學金來華留學招生院校,在全球66個國家設立106個招生報名點,設有全英語授課的國際學院,獲教育部批準招生的暨南大學伯明翰大學聯合學院2017年正式開學,在校外國留學生2732人,其中本科生1752人,研究生264人。
學校學風濃郁,人才輩出,校友遍布世界各地,“有海水的地方,就有暨南人”,尤以香港、澳門等地較為集中。前國務院副總理吳學謙、李嵐清,著名僑領、新加坡大學首任校長李光前,前泰國議會主席、副總理許敦茂,中國兩院院士譚其驤、鄧錫銘、侯芙生、曾毅,烈士江上青、陳鎮和(華僑)、符保盧、符克(華僑),以及近年來內地和港澳臺地區許多政府、工商及文教界知名人士均是暨南大學不同時期的杰出校友。
學校在廣州、深圳、珠海三地設有五個校區,校本部在廣州市石牌。校園占地總面積212.14萬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積157.37萬平方米,學生宿舍面積40.17萬平方米。學校圖書館藏書378.7萬冊。學校設有22所附屬醫院,其中三甲醫院10所。
21世紀是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世紀,肩負著為海外華僑華人和港澳臺地區培養人才光榮使命的暨南大學更加任重道遠。在新的世紀,全體暨南人將繼續堅持“面向海外、面向港澳臺”的辦學方針,弘揚“忠信篤敬、知行合一、自強不息、和而不同”的暨南精神,堅持“質量是生命、創新是靈魂”的辦學理念,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大力實施“僑校+名校”的發展戰略,為建設國內一流、世界知名的高水平大學而努力奮斗。
海軍航空大學是985還是211
時間:2023-09-13 09:0:56湖南高考成績怎么查詢
時間:2023-09-18 03:0:00河源有哪些本科院校
時間:2023-09-18 08:0:02江蘇師范大學是985還是211
時間:2023-09-20 04: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