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的師范類大學共有3所,名單分別為寧夏師范學院、寧夏民族職業技術學院、寧夏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其中只有寧夏師范學院為本科大學。
序號 | 院校名稱 | 所在地 | 學歷層次 | 院校類型 |
1 | 寧夏師范學院 | 寧夏 | 本科 | 師范 |
2 | 寧夏民族職業技術學院 | 寧夏 | 高職(專科) | 師范 |
3 | 寧夏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 寧夏 | 高職(專科) | 師范 |
寧夏師范學院坐落于寧夏南部六盤山下歷史名城——固原市,隸屬自治區人民政府管理,是寧夏唯一的師范類本科院校。
學校前身為1975年建立的六盤山大學,全國政協原副主席、時任固原地委副書記胡啟立先生任六盤山大學籌備小組組長、黨的核心領導小組組長。1978年經國務院批準在六盤山大學基礎上建立固原師范專科學校,1994年更名為固原師范高等專科學校,2006年經教育部批準更名為寧夏師范學院,升格為本科院校,是自治區教育廳和固原市人民政府共建單位。2012年獲教育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資格,2013年通過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合格評估,同年成為寧夏首所師范生公費教育試點學校。2016年被確定為寧夏首批整體應用轉型試點高校,同年,成為自治區“西部一流”學科創建單位,并獲批外國留學生招生資質。2018年,成為新增碩士學位授權單位。
建校40多年來,學校深深根植于“西海固”這片熱土,以服務民族地區、貧困地區基礎教育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為己任,幾代寧師人恪盡職守,風雨兼程,誨人不倦,薪火相傳,大力弘揚“不到長城非好漢”的寧師精神,堅持“艱苦奮斗、自強不息”的辦學傳統和“開放辦學、內涵發展、全面提高教育質量”的辦學理念,秉承“學高為師、身正為范”的校訓,倡導“勤奮、求是、創新、奉獻”的校風,“敬業愛生、博學力行”的教風和“勤學善思、知行合一”的學風,為寧夏及周邊地區累計培養各類人才近40000人,被胡啟立先生譽為“六盤山下人才基地,寧南山區教師搖籃”。
學校現有古雁、文苑兩個校區,總占地面積928434.16平方米,總校舍建筑面積183260平方米,教學行政用房106000平方米,學生宿舍47000平方米。有實驗教學中心、實驗室12個,總面積10457平方米。學校教學科研儀器設備總值10815萬元。圖書館館藏紙質圖書73.8065萬冊,電子圖書73.32萬種,現刊1211種,擁有國內主要網絡資源及數據庫。《寧夏師范學院學報》為月刊,是面向全國公開發行的綜合性學術理論刊物,是首屆全國“百強”社科學報。
學校現設有12個教學單位、2個科研單位、4個直屬單位、18個黨群行政單位。有2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和1個教育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有學科教學(語文、數學、英語、思政、物理、化學)、小學教育7個方向研究生培養點,有教育學、文學、歷史學、理學、工學、藝術學、法學、管理學8個學科門類36個本科專業(其中師范類專業22個,非師范或應用型專業14個)。學校已初步形成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等不同層次,全日制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留學生教育不同類型的人才培養體系。有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1個、特色專業建設點1個、本科專業綜合改革試點專業1個;有“西部一流”建設學科1個,自治區級重點學科6個、優勢特色學科1個、“十三五”重點建設專業4個、特色專業6個、技術創新中心2個,自治區高校科技創新平臺1個,培育建設自治區高校科技創新平臺2個;有校級重點學科17個、研究(工程)中心6個、產學研合作育人基地6個、人文社科研究基地2個、教師發展中心1個。
學校現有教職工533人,其中專任教師417人,教授76人、副教授142人,占專任教師總數的52.28%,有博士34人,碩士289人,碩士及以上學位的教師占專任教師總數的77.46%。專任教師中有國家“”中“百千萬工程領軍人才”1人,首屆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一、二層次人選1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1人,國家級學術技術帶頭人后備人選2人,自治區“313”人才工程3人,自治區科技創新領軍人才2人,自治區優秀青年后備骨干人選2人,自治區“青年科技人才托舉工程” 3人,固原市“六盤英才”1人;獲國務院特殊津貼2人,全國先進工作者1人,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1人,全國模范教師2人,全國師德先進個人1人,全國高等學校優秀骨干教師1人,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1人,獲自治區政府特殊津貼3人,自治區“塞上名師”1人,自治區“塞上文化名家”1人;有自治區級教學名師8人,自治區優秀教師4人,自治區先進工作者2人,獲自治區“9·10”獎章5人,自治區三八紅旗手1人,自治區巾幗建功標兵2人,全區五一巾幗標兵1人。
學校面向全國招生,有全日制在校生7031人,其中專業碩士研究生63人、本科生6622人(含免費師范生1000人)、專科生178人、少數民族預科學生168人。學校加強就業創業政策宣傳力度,積極拓寬招生就業渠道,學生就業率連續多年保持在95%以上。
學校與寧夏大學實現聯合辦學,與華東師范大學建立對口支援關系,同北京師范大學、東北師范大學、陜西師范大學、西北師范大學、福建師范大學、浙江師范大學、曲阜師范大學、青海大學、湖北大學、西安音樂學院、韓國又松大學、斯里蘭卡東南大學、印度夏爾達大學、突尼斯國家高等教育學院、新西蘭馬爾伯勒理工學院、波蘭琴希托霍瓦技術大學、馬來西亞蘇丹依德里斯教育大學、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臺灣屏東大學、臺中教育大學、臺灣靜宜大學、臺灣樹德科技大學等48所國(境)內外高校建立長期合作關系,與20多家地方企事業單位簽訂聯合培養和服務合作協議。學校是“三北”地區高師院校協作會成員單位、全國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聯席會議成員單位、“一帶一路”高校聯盟成員單位。
學校先后2次被國務院授予“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稱號,被原國家教委授予“全國民族教育先進集體”稱號,是第四屆“全國文明單位”,首屆“全國文明校園”,被自治區黨委、政府評為“全區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先后被中華全國總工會、全國教科文衛體工會和自治區總工會授予“模范職工之家”稱號,是國家語言文字委員會授予的首批國家級語言文字規范化示范學校,是自治區級“文明單位”、“依法治理示范單位”、“廠務公開民主管理示范先進單位”和2017年全國國防教育特色學校,連續5年獲固原市“平安校園”稱號,被固原市評為“園林式單位”。2015年被國家機關事務管理局、國家發展改革委和財政部授予節約型公共機構示范單位。
今后一個時期,學校將大力實施“質量立校、人才強校、科研興校、特色名校、文化榮校”戰略,全面深化教育綜合改革,積極推進轉型發展,持續加強內涵建設,加大自治區“西部一流”學科建設力度,努力提升人才培養質量,主動對接社會行業,實施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堅定不移走科學發展、內涵發展、特色發展之路,立足寧夏、面向西部、輻射周邊,服務基層、服務基礎教育、服務區域經濟社會,努力把學校建成教師教育特色鮮明、多學科協調發展,西部地區知名的教學型師范大學。
寧夏民族職業技術學院坐落于寧夏回族自治區吳忠市,是一所具有民族特色的全日制高等職業技術學院,是自治區示范性高職院校。學院前身為寧夏省民族公學,1952年9月建校,1956年9月遷入吳忠并更名為吳忠師范學校,2001年2月,原吳忠師范學校、吳忠職工中專和吳忠市職業教育中心合并成立吳忠民族職業技術學院,2006年更名為寧夏民族職業技術學院。
學院占地1000畝,總建筑面積15萬平方米,固定資產3.5億元。內設黨政部門10個,設“七系(教育系、外語系、經濟管理系、機電工程系、康復護理系、幼兒教育系、藝術設計系)三部(中等職業教育部、馬克思主義教學科研部、健康與體育教學部)兩中心(繼續教育中心、設備管理與信息中心)一館(圖書館)”共13個教學教輔單位。附設黃河技工學校、寧夏黃河善谷暨長江三峽集團慈善培訓中心、國家職業技能鑒定所等各類培訓機構12個。2013年12月,我院順利通過了教育部第二輪高職專科人才培養工作水平評估。2017年6月,學院被教育部確定為現代學徒制試點院校。
現有教職工406人(核定編制263個,現有在編人員251名、外聘教師155名);教授4人、副教授74人;研究生學歷81人。有各級各類在校學生9500余人(其中全日制在校生7152人,成人自考學生2386人)。
學院堅持以高等職業教育為主體,以中等職業教育、職業技能培訓為兩翼的發展格局,走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發展之路。逐步建立基礎教育類、健康產業類(包括養老、育嬰)、藝術設計類、機電類、經管類、外語類等適應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專業群;應用阿拉伯語、學前教育2個專業獲得中央財政專項資金支持;學前教育,機電一體化、藝術設計3個專業確定為自治區骨干專業;8個專業立項為自治區高等職業教育重點專業,2個專業確定為自治區重點建設特色專業。2015年,學院牽頭聯合區內外高校,有關工業園區、行業、企業等187家,成功組建了“吳忠市職業教育聯盟”,搭建了政府主導、行業指導、企業參與、學院主體的職業教育辦學平臺。現已與近百家企業、園區簽訂了合作協議。不斷加強實訓實習基地建設,建成了1.89萬平方米的實訓樓,擁有5258萬元可供中、高職教育共享的實習實訓設備,初步建成了擁有數控與機械加工等15個專業100個實驗室、實訓車間的職業技術教育實訓基地,圖書館藏書33.2萬冊。
60多年的辦學歷程中,在自治區、吳忠市黨委、政府的高度重視和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學院教職工大力弘揚“艱苦創業、負重拼搏”的優良傳統,開拓創新,積極進取,辦學水平、辦學層次、辦學質量不斷提高,辦學條件、辦學環境改善,辦學實力顯著增強,社會影響日益擴大,每年高職錄取分數線位居全區高職院校前列,已為吳忠市及周邊地區輸送各類技能型人才4萬名,就業率連續多年在95%以上。培養成人本專科畢業生8000名。同時,運用14個工種的技能培訓和鑒定資質,培訓各類社會人員3.5萬人,完成技能鑒定1.8萬人。在參加2018年區級以上職業院校大賽中,共獲得團體一、二、三等獎12項,個人一、二、三等獎51項;12個項目代表自治區參加全國職業技能大賽,2人獲得三等獎。學院被教育部評為“全國學校藝術教育先進單位”;被自治區授予“全區教育系統先進集體”、“自治區文明單位”、“全區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等稱號。
“十三五”期間,學院將搶抓機遇,全面深化改革,堅持“兩心”地位(要以黨建,以教學為中心),加強“兩級”管理(建立重心下移、力量下沉的院系兩級工作新機制),強化“四個轉變”(按照發展現代職業教育要求,進一步轉變辦學思路,轉變專業設置、轉變教學模式、轉變行政職能,促進內涵建設),實施“四大工程”(實施校園文化建設工程,提升學院內涵品質;實施教師素質提升工程,增強學院發展動力;實施項目建設工程,夯實學院發展基礎;實施信息化建設工程,促進學院發展現代化),實現“四個提升”(實現“黨建工作科學化水平有新提升,學院治理結構和治理能力有新提升,人才培養水平有新提升,社會服務能力有新提升”),努力將學院打造成為“機制一流、特色鮮明,在西部地區具有引領示范作用的現代民族高職院校”,為社會經濟發展培養更多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而努力奮斗。
海軍航空大學是985還是211
時間:2023-09-13 09:0:56湖南高考成績怎么查詢
時間:2023-09-18 03:0:00河源有哪些本科院校
時間:2023-09-18 08:0:02江蘇師范大學是985還是211
時間:2023-09-20 04: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