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級特色專業3個:自動化、電子信息工程、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
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的本科專業1個:數字媒體技術專業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
北京重點建設學科
北京市重點建設學科6個:計算機應用技術學科、思想政治教育學科、機械電子工程學科、經濟法學學科、數量經濟學學科、檢測技術與自動化裝置學科
1 | 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 | 4.8(135人) |
2 | 土木工程 | 4.7(110人) |
3 | 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 | 4.7(110人) |
4 | 自動化 | 4.8(90人) |
5 | 通信工程 | 4.6(81人) |
6 | 會計學 | 4.8(69人) |
7 | 建筑學 | 4.7(62人) |
8 | 國際經濟與貿易 | 4.2(56人) |
9 | 電子信息工程 | 4.7(52人) |
10 | 法學 | 4.3(50人) |
歷史沿革
學校創立于1946年,前身是國立北平高級工業職業學校,新中國成立后曾先后隸屬于冶金工業部和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1985年更為現名,1998年劃轉北京市管理。現已發展成為一所以工為主,理、工、文、經、管、法、藝七大學科門類協調發展,工科優勢突出、特色鮮明的高等院校,累計為國家培養了80000多名德才兼備的高素質人才。在70多年的辦學歷程中,學校堅守“工業報國、工業興國、工業強國”的情懷,投身于新中國從傳統工業到現代工業的發展歷程,已成為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高級創新人才和先進技術研發的中堅力量。步入,學校正致力于建設高水平特色工業大學,為北京實現高質量發展、建設國際一流和諧宜居之都和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提供人才保證和智力支撐。
美麗校園
學校位于北京石景山區,占地452畝,建筑面積40萬平方米。學校環境雅致,人文氣息濃厚,1986年建立了全國理工科院校第一所藝術館,1992年被評為北京市首家文明校園。近年來,學校獲評“北京高校十佳美麗校園”,是全國綠化美化先進單位和北京市平安校園示范校,已連續五次被授予“首都文明單位”稱號。
師生員工
學校現有學生16000余人,其中全日制本科生近11000人、研究生1800多人、外國留學生700多人,成人高等教育學生3000多人。
學校現有教職工1052人,其中專任教師889人,專任教師比例達到84.5%,教師中博士學歷占比60.85%,居市屬高校前列。擁有雙聘院士、國家“”、“”、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等各類高層次人才200余名,獲全國優秀教師、北京教學名師稱號50余人次,獲批北京市級高層次人才項目300余項,擁有市級學術創新團隊、優秀教學團隊等23個。通過“毓杰、毓優、毓青、毓航”人才培養計劃形成了一批高水平師資隊伍。
人才培養
學校現有理、工、文、經、管、法、藝七大學科門類,建立了從本科生到碩士生、博士生,從全日制到成人高等教育、留學生教育的多層次、廣覆蓋的教育體系。建有1個“服務國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養項目”,20個碩士學位一級學科,10個碩士專業學位類別,36個本科招生專業,3個國家特色專業建設點,5個北京市特色專業,3個北京市級一流本科專業。
學校是國家和北京市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基地,在全國高校率先實行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相結合的素質教育,學生科技、藝術、文化、體育“四大節”活動延續30多年。學生每年有900多人次在全國和北京市重大競賽中獲得省部級以上獎勵,大學英語四級通過率已經連續多年位居北京市屬理工科院校第一名,學校每年有1/3的學生畢業后在國內外高校繼續深造。
學校堅持實行“分層教學、分流培養、分類成才”的培養模式,實行彈性學分制、大類招生和轉專業制度,滿足學生個性化成長需要。
學校是國家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建有1個國家級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1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6個北京市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大力推進“雙創”建設,建有“大學生創新創業基地”“京西創新創業基地”,獲評“北京地區高校示范性創業中心”,就業率連年穩定在96%左右。
學科特色
學校堅持工科做強、理科做精、文科做亮,以控制工程與計算機應用為特色,強化大數據與人工智能、智能制造與建造、電子信息與微電子、安全與環境等新的交叉學科發展方向,以“智能、智慧、智造”為特色的一批新工科得到發展壯大。工程學科進入全球ESI排名前1%,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進入全國第四輪學科評估B層。依托在建的北京城市治理研究哲學社會科學基地等研究機構,鍛造具有北方工大特色的“學術精品”,為首都社會經濟發展和特大城市智慧服務做出了重要貢獻。
科學研究
學校緊密圍繞北京“四個中心”城市戰略定位,在智能交通、節能環保、風險防控與災害預警、新型材料、綠色電源等領域形成了領先優勢,在經濟管理、法律服務、綠色宜居等方面發揮了重要智庫作用,學校科研經費連續多年超過1億元。擁有13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以及1個國家重點實驗室聯合共建基地,參與建設3個省部級協同創新中心。成立了“新興風險”“智能制造”“高精尖創新”“機器人”研究院等10個校內協同創新平臺。近年來, 學校科研成果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7項,魯迅文學獎1項,省部級獎勵80多項。
國際交流
學校是北京市首批“一帶一路”國家卓越工程師國際人才培養基地、國家政府獎學金外國留學生接收院校。與38個國家和地區的109所高校建立了校際合作關系,與海外50多所友好大學開展了聯合培養、交換生、雙學位、外培計劃、短期交流等各類項目80多項,每年赴海外交流學習師生400多人次。與英國倫敦布魯內爾大學合作申報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在烏茲別克斯坦安集延機械制造大學建立了現代工程學院。學校建有與國際化標準對接,彰顯現代教育功能氣息的國際學院教學樓,建立和完善了國際化的課程體系。國際化辦學水平在市屬院校中名列前茅。
海軍航空大學是985還是211
時間:2023-09-13 09:0:56湖南高考成績怎么查詢
時間:2023-09-18 03:0:00河源有哪些本科院校
時間:2023-09-18 08:0:02江蘇師范大學是985還是211
時間:2023-09-20 04: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