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南京本科學校名單【34所】
序號 | 學校名稱 | 主管部門 | 所在地 | 辦學層次 | 備注 |
1 | 南京大學 | 教育部 | 南京市 | 本科 | |
2 | 東南大學 | 教育部 | 南京市 | 本科 | |
3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 | 工業和信息化部 | 南京市 | 本科 | |
4 | 南京理工大學 | 工業和信息化部 | 南京市 | 本科 | |
5 | 南京工業大學 | 江蘇省 | 南京市 | 本科 | |
6 | 南京郵電大學 | 江蘇省 | 南京市 | 本科 | |
7 | 河海大學 | 教育部 | 南京市 | 本科 | |
8 | 南京林業大學 | 江蘇省 | 南京市 | 本科 | |
9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 | 江蘇省 | 南京市 | 本科 | |
10 | 南京農業大學 | 教育部 | 南京市 | 本科 | |
11 | 南京醫科大學 | 江蘇省 | 南京市 | 本科 | |
12 | 南京中醫藥大學 | 江蘇省 | 南京市 | 本科 | |
13 | 中國藥科大學 | 教育部 | 南京市 | 本科 | |
14 | 南京師范大學 | 江蘇省 | 南京市 | 本科 | |
15 | 南京財經大學 | 江蘇省 | 南京市 | 本科 | |
16 | 江蘇警官學院 | 江蘇省 | 南京市 | 本科 | |
17 | 南京體育學院 | 江蘇省 | 南京市 | 本科 | |
18 | 南京藝術學院 | 江蘇省 | 南京市 | 本科 | |
19 | 三江學院 | 江蘇省教育廳 | 南京市 | 本科 | 民辦 |
20 | 南京工程學院 | 江蘇省 | 南京市 | 本科 | |
21 | 南京審計大學 | 江蘇省 | 南京市 | 本科 | |
22 | 南京曉莊學院 | 江蘇省 | 南京市 | 本科 | |
23 | 南京特殊教育師范學院 | 江蘇省 | 南京市 | 本科 | |
24 | 南京森林警察學院 | 公安部 | 南京市 | 本科 | |
25 | 東南大學成賢學院 | 江蘇省教育廳 | 南京市 | 本科 | 民辦 |
26 | 金陵科技學院 | 江蘇省 | 南京市 | 本科 | |
27 | 南京大學金陵學院 | 江蘇省教育廳 | 南京市 | 本科 | 民辦 |
28 | 南京理工大學紫金學院 | 江蘇省教育廳 | 南京市 | 本科 | 民辦 |
29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金城學院 | 江蘇省教育廳 | 南京市 | 本科 | 民辦 |
30 | 中國傳媒大學南廣學院 | 江蘇省教育廳 | 南京市 | 本科 | 民辦 |
31 | 南京工業大學浦江學院 | 江蘇省教育廳 | 南京市 | 本科 | 民辦 |
32 | 南京師范大學中北學院 | 江蘇省教育廳 | 南京市 | 本科 | 民辦 |
33 | 南京審計大學金審學院 | 江蘇省教育廳 | 南京市 | 本科 | 民辦 |
34 | 江蘇第二師范學院 | 江蘇省 | 南京市 | 本科 |
2.南京專科學校名單【18所】
序號 | 學校名稱 | 主管部門 | 所在地 | 辦學層次 | 備注 |
1 | 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 | 江蘇省 | 南京市 | 專科 | |
2 | 江蘇經貿職業技術學院 | 江蘇省 | 南京市 | 專科 | |
3 | 江蘇聯合職業技術學院 | 江蘇省 | 南京市 | 專科 | |
4 | 江蘇海事職業技術學院 | 江蘇省 | 南京市 | 專科 | |
5 | 應天職業技術學院 | 江蘇省教育廳 | 南京市 | 專科 | 民辦 |
6 | 南京交通職業技術學院 | 江蘇省 | 南京市 | 專科 | |
7 | 南京科技職業學院 | 江蘇省 | 南京市 | 專科 | |
8 | 正德職業技術學院 | 江蘇省教育廳 | 南京市 | 專科 | 民辦 |
9 | 鐘山職業技術學院 | 江蘇省教育廳 | 南京市 | 專科 | 民辦 |
10 | 金肯職業技術學院 | 江蘇省教育廳 | 南京市 | 專科 | 民辦 |
11 | 南京鐵道職業技術學院 | 江蘇省 | 南京市 | 專科 | |
12 | 南京信息職業技術學院 | 江蘇省 | 南京市 | 專科 | |
13 | 南京視覺藝術職業學院 | 江蘇省教育廳 | 南京市 | 專科 | 民辦 |
14 | 江蘇城市職業學院 | 江蘇省 | 南京市 | 專科 | |
15 | 南京城市職業學院 | 江蘇省 | 南京市 | 專科 | |
16 | 南京機電職業技術學院 | 江蘇省 | 南京市 | 專科 | |
17 | 南京旅游職業學院 | 江蘇省 | 南京市 | 專科 | |
18 | 江蘇衛生健康職業學院 | 江蘇省 | 南京市 | 專科 |
南京大學坐落于鐘靈毓秀、虎踞龍蟠的金陵古都,是一所歷史悠久、聲譽卓著的百年名校。其前身是創建于1902年的三江師范學堂,此后歷經兩江師范學堂、南京高等師范學校、國立東南大學、第四中山大學、國立中央大學、國立南京大學等歷史時期,于1950年更名為南京大學。1952年,在全國高校院系調整中,南京大學調整出工學、農學、師范等部分院系后與創辦于1888年的金陵大學文、理學院等合并,仍名南京大學。校址從四牌樓遷至鼓樓金大原址。
在一個多世紀的辦學歷程中,南京大學及其前身與時代同呼吸、與民族共命運,謀國家之強盛、求科學之進步,為國家的富強和民族的振興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作為教育部直屬的重點綜合性大學,南京大學又在嶄新的歷史機遇中煥發出新的生機,在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等各個領域保持良好的發展態勢,各項辦學指標和綜合實力均位居全國高校前列。1994年,南京大學被確定為國家“211工程”重點支持的大學;1999年,南京大學進入國家“985工程”首批重點建設的高水平大學行列;2006年,教育部和江蘇省再次簽訂重點共建南京大學的協議;2011年,教育部和江蘇省簽署協議繼續重點共建南京大學;2016年,南京大學入選首批國家級雙創示范基地;2017年,南京大學入選A類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名單,15個學科入選世界一流學科建設名單。
南京大學目前擁有仙林、鼓樓、浦口三個校區,有29個直屬院系,各類學生總計34580人,其中本科生13196人、碩士研究生12195人、博士研究生6036人、外國留學生3153人。全校設本科專業86個,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點24個,專業博士學位授權點1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10個,碩士學位授權二級學科點(不含一級學科覆蓋點)6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41個,博士學位授權二級學科點(不含一級學科覆蓋點)2個,博士后流動站38個,國家級人才培養基地12個;有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8個,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13個,江蘇高校優勢學科建設工程二期項目立項學科與重點序列學科20個;有國家實驗室(籌)1個,國家級2011協同創新中心2個,國家重點實驗室7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8個,江蘇高校協同創新中心5個,江蘇省重點(工程)實驗室10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個,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1個,教育部工程中心2個,環境保護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個,國防科工局國防重點學科實驗室1個,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重點實驗室1個,江蘇省工程中心10個,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4個,國家高端智庫建設培育單位1個。學校擁有一支高素質的師資隊伍,其中包括中國科學院院士29人,中國工程院院士3人,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1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4人,俄羅斯科學院院士1人,加拿大皇家科學院院士1人,“”創新人才31人、創業人才14人、“外專”入選者4人,“”科技創新領軍人才10人、哲學社會科學領軍人才3人、百千萬工程領軍人才2人、教學名師2人,教育部“獎勵計劃”特聘教授97人、講座教授25人,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117人,國家級教學名師10人,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22人,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科學、技術、管理專家27人,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科技重大專項、重大科學研究計劃、“973計劃”、863計劃等重大項目首席科學家76人次,“青年”入選者113人,“”青年拔尖人才8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入選者238人,“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34人。
春風化雨、桃李芬芳。在過去的一個多世紀中,南京大學始終堅持育人為本,在各個歷史階段培養和造就了眾多中華英才,他們在各自的領域建功立業、成就卓著。改革開放以來,南京大學在教育教學改革中進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形成了許多重要的教育思想和教學理念,在國內外高等教育界產生了重要的影響。當前,南京大學提出了“辦中國最好的本科教育”的奮斗目標,堅持“學科建設與本科教學融通,通識教育與個性化培養融通,拓寬基礎與強化實踐融通,學會學習與學會做人融通” 的人才培養理念,不斷深化創新人才培養機制改革,積極為社會各行各業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國際視野的未來領軍人才和拔尖創新人才。
南京大學的前身即“以科學名世”,格物致知、追求真理的科學精神和傳統始終貫穿于南京大學的發展史中,成為南京大學辦學最重要的特色。一代又一代的南大人孜孜求索、攀高攻堅、為國爭光、為民造福,涌現出一大批優秀的科研成果,蜚聲國內外學界。今日南京大學以“加強應用、注重基礎、發展邊緣、促進聯合”為方針,以“基礎研究面向國際學術前沿,應用研究面向國家戰略需求和國民經濟建設主戰場、致力于解決關系國計民生的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為指導思想,調整科研布局、加強科研組織,整體提高原創科研能力與水平,將南京大學建成我國重要的科學研究中心。
自上個世紀初建校以來,南京大學就一直是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最活躍的中國大學之一,與世界上眾多一流大學和高水平科研機構建立了緊密的協作關系。其中,始建于20世紀80年代的南京大學-霍普金斯大學中美文化研究中心迄今已成功舉辦三十年,它是中國改革開放以后最早實施的高等教育國際合作長期項目,為中美文化交流事業培養了眾多骨干人才,在海內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目前,南大正在新的歷史形勢下,大力推進各種寬領域、多渠道的國際交流與合作,全面提升辦學的國際化水平。
南京理工大學是隸屬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的全國重點大學,坐落在鐘靈毓秀、虎踞龍蟠的古都南京。學校由創建于1953年的新中國軍工科技最高學府---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工程學院(簡稱“哈軍工”)分建而成,經歷了炮兵工程學院、華東工程學院、華東工學院等發展階段,1993年更名為南京理工大學。1995年,學校成為國家首批“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2000年,獲批成立研究生院;2011年,獲批建設“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臺”;2017年,學校入選“雙一流”建設高校,“兵器科學與技術”學科入選“雙一流”建設學科;2018年,王澤山院士獲得2017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親自為王澤山院士頒獎。學校堅持“以人為本,厚德博學”的辦學理念,秉持“進德修業,志道鼎新”的校訓,弘揚“團結、獻身、求是、創新”的校風,以服務國家戰略需求、推動社會進步為使命,致力于建設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特色高水平研究型大學。
學校學科門類齊全,辦學特色鮮明。現有機械工程學院、化工學院、電子工程與光電技術學院、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院、經濟管理學院、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自動化學院、理學院、外國語學院、公共事務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環境與生物工程學院、設計藝術與傳媒學院、知識產權學院等15個專業學院,以及錢學森學院、中法工程師學院、國際教育學院、創新創業教育學院、繼續教育學院,并與合作方聯合創辦了南京理工大學紫金學院和南京理工大學泰州科技學院兩個獨立學院。學校在長期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兵器與裝備、電子與信息、化工與材料三大優勢學科群,工程學、化學、材料科學、計算機科學4個學科進入ESI國際學科領域全球排名前1%。現有國家重點學科9個,江蘇省優勢學科6個,江蘇省重點學科9個,工信部重點學科7個,國防特色學科10個;國家級特色專業9個,教育部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試點專業13個,江蘇省重點專業類12個(覆蓋38個本科專業),江蘇省品牌專業6個;博士后流動站16個,博士學位授權點50個,碩士學位授權點117個;具有專業學位授權點12個,其中工程碩士涵蓋27個工程領域;具有高級管理人員工商管理碩士(EMBA)授予權。具有在職人員以同等學力申請博士、碩士學位的授予權以及外國留學生和港澳臺學生的招生權。學校現有各類在校生30000余名,留學生1000余名。
學校堅持以師為本,師資力量雄厚。具有教授任職資格整體審定權和博士生指導教師資格審批權。現有教職工3200余人,專任教師1900余人,教授、副教授1200余人,其中,兩院院士16人,外國院士3人,“”18人,“”專家20人,“”專家14人,“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8人,“國家級教學名師獎”獲得者3人,首屆“全國創新爭先獎”獲得者3人,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5人(其中召集人1人),“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人選14人,國家級、省部級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25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201人,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江蘇雙創計劃”“江蘇特聘教授”等省部級以上人才計劃300余人。擁有首批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1個、教育部創新團隊5個、國家級教學團隊5個、國防科技創新團隊8個、江蘇省創新團隊24個。學校先后入選“江蘇省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基地”和“國家創新人才培養示范基地”。
學校堅持立德樹人,育人成果豐碩。始終堅持人才培養的中心地位,立足精英教育,培養基礎寬厚,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的高級專門人才和工程精英,造就求真務實、開拓創新、引領發展、具有國際視野的社會中堅。60多年來,累計為國家培養輸送了18萬余名各類高級專門人才,其中13人當選兩院院士,許多人成為高校、科研機構、企業和政府部門的領導和骨干。近十年來,學校獲得國家級教學成果獎5項;省部級教學成果獎32項,其中特等獎4項、一等獎12項。學校創新創業教育工作成效顯著,是全國18所獲批國家雙創示范基地的高校之一,也是首批“全國創新創業典型經驗高校”“全國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同時首批“中美青年創客交流中心”和“全國高校實踐育人創新創業基地”落戶高校;在“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研究生創新實踐系列大賽等重大賽事中屢獲佳績,其中,在第十四屆“挑戰杯”競賽中,學校以總分全國第一的成績,成為第七個捧得“挑戰杯”的高校。
學校堅持創新引領,科技優勢突出。始終堅持面向國家重大戰略,瞄準科技前沿,在先進發射、高效毀傷、光電信息、遠程壓制、智能無人平臺等國防科技領域代表著國家水平。學校現有國家級重點實驗室1個,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個,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1個,國家級技術研究推廣中心1個,國家級技術轉移示范機構1個,國家級質檢中心1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21個,省部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31個,省部級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地10個,建有國家大學科技園,并以此為依托承擔了一大批國家重大科研任務,取得了一批標志性科研成果。近十年來,學校獲得省部級及以上科技獎勵279項,其中國家級科技獎勵19項(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1項,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1項,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2項,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7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8項)。
學校堅持開放辦學,影響日益提升。大力推進國際化辦學進程,與俄羅斯鮑曼國立技術大學等100多所海外知名高校建立了密切的合作關系。學校建有國際聯合實驗室9個,獲批國家級國際聯合研究中心1個、示范型國家國際科技合作基地1個、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基地5個。與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英國考文垂大學等舉辦中外合作辦學項目,與法國梅斯國立工程師學院共建中法工程師學院,與德國卡爾斯魯厄理工學院合作建立格萊特納米科技研究所。積極響應“一帶一路”發展戰略,與白俄羅斯戈梅利大學共建孔子學院。學校聚焦國家軍民融合發展戰略,成立江蘇省軍民融合研究院,推進軍民融合深度發展;加快產學研合作步伐,設立了8個校外研究院,發揮國家級技術轉移中心的作用,推動重大科技成果的轉化應用,服務國家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廢棄火炸藥再利用、民用爆破、特種超細粉體制備、智能熔敷焊、機器人智能焊接、印鑒真偽自動鑒別系統等技術,填補了相關領域的空白,創造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學校成立了教育發展基金會,社會各界通過基金會設立了60余項獎教金和獎助學金,支持學校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領域不斷追求卓越。
學校辦學環境宜人,基礎設施一流。校園北依紫金山,西臨明城墻,占地3118畝。校內曲塘瀲滟,佳木蔥蘢,碧草如茵,景色如畫,與中山陵風景區渾然一體,是修身治學的理想園地。校舍建筑總面積112萬平方米,固定資產總值40億元,各類基礎設施齊全,后勤服務系統完善。各類教學科研儀器設備16億元;圖書館藏有中外文圖書文獻250余萬冊。
展現新氣象,新使命呼喚新作為。學校將大力弘揚優良傳統,緊緊抓住“雙一流”建設機遇,以博大的胸襟,寬廣的視野,務實的作風,求是的精神,開拓進取,接續奮斗,堅定不移地朝著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學戰略目標闊步前進,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做出更大貢獻。
海軍航空大學是985還是211
時間:2023-09-13 09:0:56湖南高考成績怎么查詢
時間:2023-09-18 03:0:00河源有哪些本科院校
時間:2023-09-18 08:0:02江蘇師范大學是985還是211
時間:2023-09-20 04: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