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碰撞、交融、多元統一,這當然對,但重要的還有創新,你看王昌元老師在《戰臺風》中運用的“搖掃四點“和”雙手食指點奏”法,就把古箏演奏技術推向了一個新階段。《茉莉花》走向世界也增加了不少新的音樂元素。
男:對,對!下面就請大家再欣賞二首既傳統也不乏創新的曲子,二胡齊奏,第一首《良宵》第二首《賽馬》演奏者王蕾等,請欣賞
三、二胡齊奏(畢)
女:請教一個問題,劉天華的《良宵》寫于1927年,《賽馬》也是60年代的作品,都夠傳統的,你為什么說不乏創新?
男:先說二胡,從名稱就知非中原固有,據考證它約于北宋時由我國北方區域傳入,由于音色柔和,略帶蒼涼,又常與民間流浪藝人相伴,所以,傳入之時,只是作演唱小曲的伴奏。劉天華的哥哥,近代文學家劉半農就曾說“二胡地本庸微,自有天華,乃登上品。”當然,二胡現在已居中國拉弦樂器的首位,不是劉天華一個人的功勞,但無疑跟劉天華這類演奏家的創造息息相關吧。
其實是誤解,它的音色中和,有效音域很寬,二根弦,很了不起的。尤其是通過《良宵》作者劉天華這類音樂家的創造,把二胡藝術提高到了一個很高的境界。
女:恩,那《賽馬》的創造性呢?
男:你聽《賽馬》中八度音程的大跳,多么鏗鏘有力,曲目內容且不說,光說技巧,當時就是用來炫技的一首二胡九級考試曲,可現在,降為了四級考試曲,光說這點,你說有不有創新?
女:要不怎么說,“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二百年”呢!下面請大家欣賞更讓人耳目一新的樂舞《竹韻》,表演者梅文坤、靳仁博,請欣賞。
四、《竹韻》(畢)
男:我也請教一個問題,葫蘆絲、蘆笙、是哈尼族、彝族與苗族常用的管樂器。為什么這些少數民族喜歡以竹為樂?
女:首先,以竹為器樂,是因為勞動人民方便就近取材,而竹音的情趣,明亮又能很好的表現勞動人民對家園的依戀之情。也吻合了中國人民農耕文化而陶冶的安逸恬適的審美情趣。
男:其實,不只是少數民族,中國文化給“竹”賦予了太多內涵了,書中有竹,詩
中有,竹,音樂中當然更少不了竹,蘇東坡不是說:“不可居無竹,無竹合人俗”嗎?托物言志,是中國文化創作的一大特色。
女:不只是借物、托物,更有對“他山之石”的改造與化用,下面給大家介紹一個洋為中用的例子,請欣賞揚琴重奏,兩首外國樂曲,1.《馬刀進行曲》2.《達姆.達姆》。
演奏者:周映云等,請欣賞。
五、揚琴重奏(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