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轉型發展的主要任務
3.明確類型定位和轉型路徑。確立應用型的類型定位和培養應用型技術技能型人才的職責使命,以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為突破口,根據所服務區域、行業的發展需求,找準切入點、創新點、增長點,制定改革的時間表、路線圖。轉型高校要結合“十三五”規劃編制工作,切實發揚民主,通過廣泛的思想動員,將學校類型定位和轉型發展戰略通過學校章程、黨代會教代會決議的形式予以明確。
4.加快融入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建立合作關系,使轉型高校更好地與當地創新要素資源對接,與經濟開發區、產業聚集區創新發展對接,與行業企業人才培養和技術創新需求對接。積極爭取地方政府、行業企業支持,通過建設協同創新中心、工業研究院、創新創業基地等載體和科研、醫療、文化、體育等基礎設施共建共享,形成高校和區域經濟社會聯動發展格局。圍繞中國制造2025、“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建設、區域特色優勢產業轉型升級、社會建設和基本公共服務等重大戰略,加快建立人才培養、科技服務、技術創新、萬眾創業的一體化發展機制。
5.抓住新產業、新業態和新技術發展機遇。創新發展思路,增強把握社會經濟技術重大變革趨勢的能力,加強戰略謀劃和布局,實現彎道超車。適應、融入、引領所服務區域的新產業、新業態發展,瞄準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增長點,形成人才培養和技術創新新格局。促進新技術向生產生活廣泛滲透、應用,推動“互聯網+”戰略在當地深入推進,形成人才培養和技術創新新優勢。以服務新產業、新業態、新技術為突破口,形成一批服務產業轉型升級和先進技術轉移應用特色鮮明的應用技術大學、學院。
6.建立行業企業合作發展平臺。建立學校、地方、行業、企業和社區共同參與的合作辦學、合作治理機制。校企合作的專業集群實現全覆蓋。轉型高校可以與行業、企業實行共同組建教育集團,也可以與行業企業、產業集聚區共建共管二級學院。建立有地方、行業和用人單位參與的校、院理事會(董事會)制度、專業指導委員會制度,成員中來自于地方政府、行業、企業和社區的比例不低于50%。支持行業、企業全方位全過程參與學校管理、專業建設、課程設置、人才培養和績效評價。積極爭取地方、行業、企業的經費、項目和資源在學校集聚,合作推動學校轉型發展。
7.建立緊密對接產業鏈、創新鏈的專業體系。按需重組人才培養結構和流程,圍繞產業鏈、創新鏈調整專業設置,形成特色專業集群。通過改造傳統專業、設立復合型新專業、建立課程超市等方式,大幅度提高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比重。建立行業和用人單位專家參與的校內專業設置評議制度,形成根據社會需求、學校能力和行業指導依法設置新專業的機制。改變專業設置盲目追求數量的傾向,集中力量辦好地方(行業)急需、優勢突出、特色鮮明的專業。
8.創新應用型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模式。建立以提高實踐能力為引領的人才培養流程,率先應用“卓越計劃”的改革成果,建立產教融合、協同育人的人才培養模式,實現專業鏈與產業鏈、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加強實驗、實訓、實習環節,實訓實習的課時占專業教學總課時的比例達到30%以上,建立實訓實習質量保障機制。擴大學生的學習自主權,實施以學生為中心的啟發式、合作式、參與式教學,逐步擴大學生自主選擇專業和課程的權利。具有培養專業學位研究生資格的轉型高校要建立以職業需求為導向、以實踐能力培養為重點、以產學結合為途徑的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工程碩士等有關專業學位類別的研究生教育要瞄準產業先進技術的轉移和創新,與行業內領先企業開展聯合培養,主要招收在科技應用和創新一線有實際工作經驗的學員。
9.深化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改革。以社會經濟發展和產業技術進步驅動課程改革,整合相關的專業基礎課、主干課、核心課、專業技能應用和實驗實踐課,更加專注培養學習者的技術技能和創新創業能力。認真貫徹落實《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將創新創業教育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將專業教育和創業教育有機結合。把企業技術革新項目作為人才培養的重要載體,把行業企業的一線需要作為畢業設計選題來源,全面推行案例教學、項目教學。將現代信息技術全面融入教學改革,推動信息化教學、虛擬現實技術、數字仿真實驗、在線知識支持、在線教學監測等廣泛應用,通過校校合作、校企合作聯合開發在線開放課程。
10.加強實驗實訓實習基地建設。按照工學結合、知行合一的要求,根據生產、服務的真實技術和流程構建知識教育體系、技術技能訓練體系和實驗實訓實習環境。按照所服務行業先進技術水平,采取企業投資或捐贈、政府購買、學校自籌、融資租賃等多種方式加快實驗實訓實習基地建設。引進企業科研、生產基地,建立校企一體、產學研一體的大型實驗實訓實習中心。統籌各類實踐教學資源,構建功能集約、資源共享、開放充分、運作高效的專業類或跨專業類實驗教學平臺。
11.促進與中職、專科層次高職有機銜接。建立與普通高中教育、中等職業教育和專科層次高等職業教育的銜接機制。有條件的高校要逐步提高招收在職技術技能人員的比例,積極探索建立教育-就業“旋轉門”機制,為一線技術技能人才的職業發展、終身學習提供有效支持。適當擴大招收中職、專科層次高職畢業生的比例。制定多樣化人才培養方案,根據學習者來源、知識技能基礎和培養方向的多樣性,全面推進模塊化教學和學分制。
12.廣泛開展面向一線技術技能人才的繼續教育。瞄準傳統產業改造升級、新興產業發展和新型城鎮化過程中一線勞動者技術提升、技能深化、職業轉換、城市融入的需求,大力發展促進先進技術應用、形式多樣、貼近需求的繼續教育。主動承接地方繼續教育任務,加強與行業和領先企業合作,使轉型高校成為地方政府、行業和企業依賴的繼續教育基地,成為適應技術加速進步的加油站、順應傳統產業變革的換乘站、促進新興產業發展的人才池。
13.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按照國家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總體方案,積極探索有利于技術技能人才職業發展的考試招生制度。試點高校招收中、高等職業院校優秀應屆畢業生和在職優秀技術技能人員,應當將技術技能測試作為錄取的主要依據之一,教育部制定有關考試招生改革實施意見。試點高校考試招生改革辦法應當報省級教育行政部門批準并以省為單位報教育部備案。招生計劃、方案、過程、結果等要按有關規定向社會公開。
14.加強“雙師雙能型”教師隊伍建設。調整教師結構,改革教師聘任制度和評價辦法,積極引進行業公認專才,聘請企業優秀專業技術人才、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作為專業建設帶頭人、擔任專兼職教師。有計劃地選送教師到企業接受培訓、掛職工作和實踐鍛煉。通過教學評價、績效考核、職務(職稱)評聘、薪酬激勵、校企交流等制度改革,增強教師提高實踐能力的主動性、積極性。
15.提升以應用為驅動的創新能力。積極融入以企業為主體的區域、行業技術創新體系,以解決生產生活的實際問題為導向,廣泛開展科技服務和應用性創新活動,努力成為區域和行業的科技服務基地、技術創新基地。通過校企合作、校地合作等協同創新方式加強產業技術技能積累,促進先進技術轉移、應用和創新。打通先進技術轉移、應用、擴散路徑,既與高水平大學和科研院所聯動,又與中職、專科層次高職聯動,廣泛開展面向中小微企業的技術服務。
16.完善校內評價制度和信息公開制度。建立適應應用型高校的人才培養、科學研究質量標準、內控體系和評估制度,將學習者實踐能力、就業質量和創業能力作為評價教育質量的主要標準,將服務行業企業、服務社區作為績效評價的重要內容,將先進技術轉移、創新和轉化應用作為科研評價的主要方面。完善本科教學基本狀態數據庫,建立本科教學質量、畢業生就業質量年度報告發布制度。
貴港有哪些重點高中學校名
時間:2024-07-12 15:0:04欽州有哪些重點高中學校名
時間:2024-07-12 15:0:32防城港有哪些重點高中學校
時間:2024-07-12 15:0:10北海有哪些重點高中學校名
時間:2024-07-12 15: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