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主要任務
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之年,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市的開局之年,也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規劃的收官之年。政府工作的總體要求是: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深入學系列重要講話和來閩考察重要講話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市委部署,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以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堅持“念好發展經、畫好山水畫”工作主題,深化改革開放,突出創新驅動,做大產業龍頭,加強民生保障,推進依法治市,進一步加快三明科學發展跨越發展,為建設機制活、產業優、百姓富、生態美的新福建作出新貢獻。
今年我市經濟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目標是:全市生產總值增長10.5%左右;地方公共財政收入增長10%左右;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8.5%左右;外貿出口增長7%,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增長7%;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8%以內;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4%,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漲幅控制在3%左右;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9.5‰以內;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9.5%,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0%;完成單位生產總值能耗降低和主要污染物減排年度任務。圍繞上述目標,突出做好七個方面工作:
(一)著力投資拉動,持續促進穩定增長
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交通方面,全力推進南龍鐵路建設,啟動三明南站站房建設,確保吉泉鐵路、力爭浦梅鐵路動工,抓緊鷹廈線臺江至荊西段改線工程;建成莆炎高速三明莘口至明溪城關段、漳永高速三明段,加快廈沙高速公路建設,力爭開工莆炎高速尤溪中仙段,續建和新建國省干線及鎮鎮有干線公路252公里;確保三明沙縣機場實現通航。能源方面,加快建設海西天然氣管網三明段一期工程,開工建設華電寧化風能發電、泰寧池潭水電廠擴建等項目,推進三明核電、沙縣熱電聯產等項目前期工作;建成2項220千伏輸變電工程,繼續實施農網改造升級工程。市政方面,實施“五千工程”,推進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建設,完成市區第二供水工程,加快列東大橋改造等項目。水利方面,推進明溪黃沙坑、尤溪興頭、沙縣雙溪、永安溪源等水庫建設,實施一批重點流域防洪工程。
深化“三維”項目對接。央企項目重點加快中機院海西高端裝備產業園、中節能環保產業園、通用產業園等項目建設,推動中石化含氟潤滑油等項目盡快落地,力爭完成投資13.5億元以上。民企項目重點盯緊全國民企500強和行業龍頭,力爭新簽約合同項目投資額300億元以上,新簽約項目動工率50%以上。外企項目重點對接臺灣百大、大型港澳僑企業,抓好省上跟蹤管理的11個重點項目,力爭新簽約合同項目利用外資3.5億美元以上。
全力保障重點項目建設。突出抓好464個列入省行動計劃的重大項目,實施“十百千”項目2458個,完成投資1250億元以上,建成或部分建成600個以上。加強重大項目策劃,做深做實前期工作,建立健全重大項目庫,完善協調推進、跟蹤服務和督查考評機制,狠抓審批、開工、竣工各個環節,著力解決征遷、資金等難題,推動項目早開工、早建成。全面推行標準化管理,打造陽光工程、優質工程。高起點、高標準編制“十三五”規劃。
(二)強化產業支撐,持續壯大實體經濟
促進工業提質增效。落實工業發展扶持政策,加大對企業要素保障、市場拓展等幫扶力度,優化金融服務、強化融資協調,鼓勵企業重組改造,全力穩住工業基本面。實施產業龍頭促進計劃,重點扶持三鋼、海西重汽、金明稀土、三農氟化工、中科動力等50家龍頭企業,力爭產值突破700億元。拓展延伸6條產業鏈,實施150個產業鏈重點項目,推動20萬噸離心球墨鑄鐵管、4000噸鈷酸鋰等一批項目建成投產。實施300個以上投資超千萬元重點技改項目,完成投資170億元以上,建成投產或部分投產200個以上。加快發展新材料、新能源、節能環保、生物醫藥、高端裝備制造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推動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實施一批示范項目。加強工業園區建設,完善園區基礎設施,積極推進“二次招商”。
加快第三產業發展。大力發展商貿流通業,合理規劃建設城市商貿綜合體,改造提升傳統流通業態,完善倉儲、冷鏈等物流設施,建設區域性物流節點城市。加快旅游業發展,支持泰寧開展全省旅游綜合改革試點,推動市域主要景區聯動發展,加強重點旅游項目、旅游線路建設,創新旅游市場營銷,鼓勵發展民宿旅游,打造市區旅游集散服務中心。實施一批重點文化產業項目,發展文化旅游、文化創意、工藝美術等產業,提升文化產業實力。加快電子商務發展,著力培育各類電商主體,支持清流花木交易所、海鑫鋼材信息網、林品匯、淘寶網特色中國三明館等平臺建設,完善電商配套體系,促進線上線下融合發展,創建國家電子商務示范城市。圍繞培育新的消費增長點,大力發展醫療保健、家政、會計、信息、咨詢、會展等服務業,做大總部經濟、樓宇經濟。落實促進房地產業發展政策,引導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滿足多樣化住房需求。落實扶持建筑業發展壯大措施,提升建筑業企業競爭力。
堅持科技創新驅動。強化科研市場導向,落實鼓勵創新政策,突出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深化產學研用合作,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實施70個以上重大科技項目,推進中機院、中節能、中紡院科技孵化器建設,新增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技術公共服務平臺及科技企業孵化器10家以上,新組建院士工作站3家以上。加快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推進三明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升格為國家級高新區。支持企業制修訂行業標準和創建品牌,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加大人才政策落實力度,大力培養本土人才,推進6條特色產業鏈人才集聚,吸引科技創新團隊和人才到我市創業發展。
(三)夯實“三農”基礎,持續增加農民收入
大力發展特色現代農業。保障糧食安全,全面落實惠糧政策,從嚴保護耕地,確保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320萬畝、總產穩定在110萬噸以上。做大做強高優糧食、綠色林業、精致園藝、生態養殖、現代煙草等五大特色優勢產業,扶持發展設施農業,發展林下經濟和休閑觀光農業。加快“一區三園”建設,落實用電、用地等扶持政策,推動農產品加工企業向園區集聚,提升農業產業化水平。加強農業科技創新和推廣,提高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推進建寧國家級制種基地建設。健全農業保險服務體系,抓好重大動植物疫病防控工作,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管理平臺,加快農業標準化生產,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
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推進農業經營組織再造,規范提升農民合作社,扶持發展家庭農場,壯大農業龍頭企業,培育一批新型職業農民。完善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與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抓好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穩定農村土地承包關系。放活土地經營權,發展股份合作、土地托管、信托流轉等規模經營模式,完善市縣鄉村四級土地流轉服務平臺,健全公開規范的土地流轉市場。探索建立農村產權綜合交易中心,激活農村生產要素。
實施科學扶貧和精準扶貧。用好蘇區老區政策,推進三明國家扶貧改革試驗區建設。推廣"348"精準扶貧工作機制,突出抓好5個省級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推進100個扶貧開發重點村建設,落實一批精準扶貧重點項目,力爭減少貧困人口2萬人以上。實施造福工程搬遷和危房改造4000戶以上,解決4.7萬農村人口飲水安全問題。加快少數民族鄉村發展,加強庫區移民安置和后期扶持。
(四)推進城鄉聯動,持續打造宜居環境
加強城市建設。推進市區與沙縣、永安同城化,健全完善生態工貿區管理體制機制,突出抓好9個重點園區開發,加快生態新城“一帶六區”建設,推動生態新城創建國家低碳城。抓緊中心城市快速通道二期工程和205國道、306省道改線工程建設。抓好小蕉工業園擴園和黃砂化工園、新型建筑材料產業園、鐵路裝備產業園等建設,大力發展城市型產業,進一步向兩區放權,推進貴溪洋、徐碧、臺江、富興堡等重點板塊開發,實施“沙溪十里閩學文化長廊”、城市綠道二期等項目。深入推進“大城關”戰略,引導各縣因地制宜加快新型城鎮化,注重文化傳承和特色發展,強化產城聯動,推動縣城擴容提質、做強做美。
創新體制機制。強化規劃引領,推行“多規合一”。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大力推行無門檻居住證制度,把進城落戶農民納入城鎮住房和社會保障體系,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向常住人口覆蓋。深化小城鎮綜合改革,穩妥推進強鎮擴權,用好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土地整治、三舊改造、財稅和投融資等配套政策,加快4個省級試點鎮和16個市級中心鄉鎮改革發展,支持尤溪洋中鎮開展“小城市”培育試點,提升小城鎮發展水平。
推進城鄉環境建設。延伸拓展“點線面”攻堅,提升城鎮“三邊三節點”整治水平,開展農村生活垃圾專項治理。抓好快速鐵路、高速公路沿線環境整治,推廣城市立體綠化和片林建設,整治村莊130個以上,推進100個美麗鄉村示范村建設,打造20個城市完整社區。加強歷史文化名鎮名村、歷史建筑、傳統村落保護。強化城鎮綜合管理,完善“數字城管”,深化“兩違”綜合治理,健全整治環境衛生、交通秩序等長效機制,促進城鎮管理常態化、規范化、精細化。
(五)深化改革開放,持續激發內生動力
抓好重點領域改革。深化投資體制改革,進一步削減投資項目前置審批事項,推進工商登記制度改革,落實支持民營經濟發展政策措施,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完善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推進聯戶證分發到戶工作,培育新型林業經營主體,擴大林權抵押貸款規模,規范林權流轉,開展重點區位商品林補償贖買試點。深化金融改革,推廣沙縣農村金融改革經驗,抓好村級融資擔保基金建設,爭創全國農村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實施“引銀入明”工程,力爭新引進4家區外銀行,鼓勵投資基金業發展,實現村鎮銀行縣域全覆蓋。支持企業上市融資,力爭1-2家企業實現上市,推動有條件的企業到“新三板”、海峽股權交易中心等市場掛牌,鼓勵企業通過發行債券、資產證券化、引入風險投資等方式融資,積極推行PPP模式。加強金融生態建設,依法打擊非法集資和惡意逃廢債,著力防控金融風險。深化預算管理制度改革,建立跨年度預算平衡機制,全面實行全口徑預算。穩步推進政府機構改革,有序推進事業單位分類改革。積極推行政府購買服務。完成機關公務用車制度改革。
擴大對外開放。積極融入福建自貿區,主動承接自貿區“外溢”效應。用好扶持外貿發展政策,促進外貿轉型升級,推動生產型企業自營出口,擴大地產品出口。加快三明陸地港二期工程和保稅倉庫建設,提高通關便利化水平。加強對外經貿合作,支持企業設立境外營銷網點,拓寬利用外資領域,鼓勵外資企業增資擴股。深化明臺交流,辦好第十一屆林博會,加強明臺鄉鎮和產業合作,推動明臺經濟、文化、教育、生活深度融合。拓展區域協作,推動建立更加緊密的合作機制。密切與港澳地區、國外友城的溝通聯系,做好與海外華僑華人及其社團的聯絡工作。
(六)加強環境保護,持續建設生態文明
強化生態建設。推進三明南方林區生態文明建設綜合配套改革,做好生態功能紅線劃定工作,建立健全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加快國家級生態市創建工作,力爭6個縣(市)通過國家級生態縣(市)技術評估,建成國家環保模范城市,基本達到國家森林城市創建標準。加強閩江源生態保護,強化自然保護區、重要濕地、飲用水源地等重點生態功能區保護,抓好礦山生態保護與修復,持續推進“四綠”工程,完成造林綠化29.8萬畝,治理水土流失24.5萬畝。節約集約利用土地,鼓勵開發利用地下空間。
強化源頭防控。嚴格環境影響評價,嚴控高能耗、高排放項目。實施50項節能技術改造和循環經濟項目,大力推行清潔生產,加大落后產能淘汰力度。實行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加快重點減排工程建設,推進工業園區污染集中處理和集中供熱,抓好重點行業脫硫脫硝工作。實施市區、縣城污水處理廠擴能工程,全面建成重點流域1公里范圍內污水處理設施。推進生態產品市場化建設,抓好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工作,探索開展碳排放權交易。
強化環境整治。突出大氣污染防治,抓好機動車尾氣、施工揚塵、油煙、工業廢氣綜合治理,支持三鋼、三化等企業加大污染治理力度,提高市區空氣質量。全面落實“河長制”,深入開展閩江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強化畜禽養殖污染整治,推進科學養殖、生態養殖。實施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工程。嚴厲打擊各類環境違法行為,提高防范環境風險能力。
(七)堅持民生優先,持續維護和諧穩定
完善社會保障制度。落實就業創業各項扶持政策,統籌做好大中專畢業生、農村轉移勞動力、城鎮困難人員、退役軍人就業工作,城鎮新增就業2.8萬人以上、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4.5萬人以上。加大社會保險擴面力度,加強社會保障基層基礎建設,穩妥實施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提高企業退休職工養老保險待遇和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提升優撫對象撫恤和生活補助、城鄉低保補助水平。新開工保障性安居工程4800套,基本建成3800套,規范分配和運營管理。創新養老模式,發展養老服務產業。完善未成年人、農村留守兒童、婦女、殘疾人關愛服務體系,大力發展社會福利、社會救助、紅十字會、慈善、老齡事業,支持關心下一代工作。
優先發展教育。堅持立德樹人,把培育和踐行融入國民教育全過程,加快市中小學生示范性綜合實踐基地建設,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實施第二期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新建和改擴建一批公辦幼兒園,加強民辦幼兒園管理。實施義務教育標準化學校建設水平提升工程和城區中小學擴容改造工程,全面完成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創建目標。加快普通高中特色多樣化發展。大力發展現代職業教育,加強緊缺技能型人才培養,加快市職教園區建設。推動高校內涵發展,支持三明學院建設高水平應用技術大學、三明職業技術學院創建省示范性高職院校。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發展特殊教育、民族教育、社區教育、老年教育。重視科普工作,增強全民科學素質。
提升全民健康水平。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繼續完善市縣公立醫院綜合改革,推進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第二輪改革,優化醫療資源布局,進一步理順醫療服務價格,落實分級診療制度,建立多元化投入機制,積極引導社會資本辦醫。加強公共衛生體系建設,提升疾病防控和醫療衛生服務保障水平。堅持計劃生育基本國策,提高出生人口素質,推進誠信計生·幸福家庭全國試點市創建,深化生育關懷。扎實開展全民健身運動,提升競技體育實力,發展體育產業,充分發揮老體協作用,加快市少體校新校區和全國首個大體操培訓基地建設。
促進文化繁榮發展。推進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創建工作,繼續實施文化惠民工程,推行“六聯六創”服務方式,扎實抓好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設、公共文化機構法人治理結構等試點工作。鼓勵社會力量參與提供公共文化服務、舉辦重大文化活動。推進市級廣電管理運營機構改革,加快組建三明廣播電視臺。強化文化體育場館公益性使用,積極申辦各類國家、省級重大賽事活動。重視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加快萬壽巖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深入挖掘特色文化,鼓勵創作文化精品。繁榮社會科學,發展文學藝術。抓好第二輪修志工作。
加強社會治理創新。深化精神文明創建,鞏固提升創城成果,認真做好迎接全國城市文明程度指數和全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年度測評工作。推進“平安三明”建設,創新立體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加強城鄉社區網格化管理和流動人口服務。完善信訪工作機制,抓好矛盾糾紛排查調處,積極化解信訪積案。深化安全生產標準化建設,強化道路交通安全綜合整治,持續開展“打非治違”專項行動,堅決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嚴格食品藥品安全監管,保障群眾飲食用藥安全。注重突發公共事件應急能力建設,繼續抓好防災減災工作。健全完善社會信用體系。推進基層民主自治,做好村(居)委會換屆選舉工作。密切與各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代表人士的聯系與協商,支持工會、共青團、婦聯等人民團體發揮橋梁紐帶作用。發展外事僑務、民族宗教事業。深化雙擁共建,加強國防動員、人民防空、民兵預備役工作,推進軍民融合發展。
年全國兩會開幕式觀
時間:2023-09-15 13:0:59全國兩會心得體會范文
時間:2023-09-16 06:0:16學習全國兩會政府工
時間:2023-09-14 13:0:082019年最新政府工作報告出
時間:2023-09-15 23: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