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創新生態保護模式,著力建設省會最綠新城區。嚴格落實新《環境保護法》,強化嚴管嚴防、治標治本。創新投入機制。穩妥推行用水、用電階梯差別收費,提高企業主動治污積極性。拓寬環保融資渠道,鼓勵社會資本投入環保產業。加快雙聯化工、協和藥業搬遷進度,謀劃曲寨水泥項目搬遷工作,大力推廣低硫煤、潔凈型煤等清潔能源,積極推進燃氣、電力替代燃煤供熱,啟動30噸以下燃煤鍋爐改造工程,削減燃煤20萬噸。完善農村秸稈綜合利用長效機制,大力推廣新型環保爐具,新增沼氣聯戶3000戶,在銅冶鎮建立秸稈綜合利用加工基地,解決焚燒邊角地秸稈和雜草問題,改善大氣環境質量。創新監管機制。始終保持環保高壓態勢。完善重污染天氣應急響應措施,健全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細化環保監管網格化體系,提高部門協同應急效率。建設污染減排監控中心,加強在線自動監測,嚴厲查處違法排污行為。強化揚塵監管,所有工地實行綠色施工,渣土車輛全密閉運輸,露天礦山綠色生產。實施黃標車動態淘汰監管,確保只減不增。啟動清水河恢復工程,加大飲用水源保護區違規項目整治力度,嚴厲打擊非法采砂行為。確保出境斷面水質穩定達標,主要污染物達到最新排放標準。打造綠色生態空間。編制生態修復規劃,實施山水林田湖綜合治理。加快西柏坡高速沿線礦山地質環境恢復,完成山前大道石井段景觀整治。實施“綠環、綠園、綠廊、綠屏”工程,建設環省會、環城區、環鄉村林帶,打造綠色隔離空間;大力開展游園、街旁綠地補植增綠,建成區綠地率達到37.5%,建設生態園林城區;提升干線兩側綠化水平,塑造綠色景觀長廊;推進西山區域、太行山綠化,打造省會天然屏障。廣泛開展綠色文明進企業、進機關、進學校等活動,提高全民環保意識。全年造林2萬畝,植樹200萬株以上,森林覆蓋率達到46%,提高2個百分點。
(六)創新都市農業理念,著力引領“三農”新方向。全面落實中央一號文件精神,大力提升農業產業化、規模化、組織化、品牌化水平。改善農村條件。改革小型水利工程管理體制,明晰建管主體,健全運行機制。實施投資1.5億元的18項農田水利工程,建設高標準農田1萬畝,發展節水灌溉1萬畝,治理水土流失5平方公里,確保糧食總產不低于20萬噸。啟動糧食企業整合改造,推動由儲備向深加工發展。扎實做好動物疫病防控,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解決1萬名群眾飲水安全問題,完善12個革命老區重點村基礎設施,完成剩余58個村農村面貌改造提升,建設環境整潔、設施配套、舒適宜居的美麗鄉村風景帶。發展都市農業。圍繞打造都市農業生態圈,大力發展以紫海香田薰衣草等為代表的觀光農業,以田仙紅石榴等為代表的采摘農業,以森泰莊園等為代表的農事體驗,以紫藤葡萄西山莊園等為代表的農家樂,以雨潤等為代表的農產品物流業,以北薛莊等為代表的生態鄉村游。新增家庭農場17家,現代都市農業園增加到16個。重點發展天泉奶牛新品種繁育基地,大力扶持以君樂寶為代表的現代乳業發展,力促君樂寶生態牧場竣工。提速北部休閑觀光農業區3個核心起步區建設,農業產業化經營率提高到69%。增加農民收入。規范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流轉率達到30%;全面完成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宅基地使用權確權登記發證工作,80%以上的村完成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保障農民合法權益。探索建立農村產權交易市場,每個鄉鎮(區)至少選取1個村開展土地經營權收益保證貸款試點。完善項目建設與群眾就業互促機制,依托職教中心等機構,開展“定單、定崗、定向”職業技能培訓,建立人才市場、培訓基地與項目單位長期合作平臺。舉辦3場以上針對農村青壯年的大型就業洽談會,提供就業崗位不少于1.2萬個,增加農民工資性收入。嚴格落實農機補貼等支農惠農政策,拓寬農民增收渠道。
(七)創新民生普惠平臺,著力增進群眾新福祉。堅持把民生擺在更加突出位置,努力將改革發展成果最大限度惠及廣大群眾。重點實施6大民生工程。素質提升工程。創新辦學理念,實施名師名校戰略,力爭石家莊財經職業學院開工,謀劃石家莊一中、師大附小等在鹿泉開辦分校。開展教師素質提升年活動,啟動三四街小學異地新建,完成4所中心幼兒園、第二實驗小學改造和秦莊聯合學校改建工程。加快發展醫療衛生事業,深化醫藥衛生體制綜合改革,鞏固完善基本藥物制度,做好國家居民健康卡應用工作。新農合補償標準從320元提高到380元,參合率保持在96%以上。開展第四輪35歲以上居民免費體檢,體檢率不低于80%,建檔率達到90%以上。力促婦幼保健院、120急救中心投用。社會保障工程。對困難群體實施“春雨行動”[14],認真落實五保、低保、
年全國兩會開幕式觀
時間:2023-09-15 13:0:59全國兩會心得體會范文
時間:2023-09-16 06:0:16學習全國兩會政府工
時間:2023-09-14 13:0:082019年最新政府工作報告出
時間:2023-09-15 23: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