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建設東部綠色轉型發展區。圍繞綠色發展主題,實施內聯外通、生態恢復保育、綠色產業、沿邊開放、大旅游等五項先導工程。加快推進內聯通道和外聯陸海聯運航線為重點的基礎設施建設,構建東南環線快速鐵路網和高速公路網。著力實施林地清收、退耕還林和停止天然林商業性采伐等森林保育工程。堅持綠色、循環、低碳發展方向,大力發展綠色健康產品,打造醫藥、礦泉水、人參、食品、林產等綠色產業集群,深化找礦戰略,大力培育綠色新型工業、特色農業和現代服務業,加快構建綠色生態產業體系。積極推進開放平臺建設和東北亞國際經濟技術交流合作,構建物流集散中心。加快建設環長白山旅游經濟圈、沿江旅游風光帶和跨境旅游合作區,打響特色旅游品牌,實現綠色轉型、綠色崛起,建設全國綠色發展示范區。
38、建設中部創新轉型核心區。圍繞創新發展主題,深入實施創新驅動戰略,推進以科技創新的全面創新,以創新引領發展、以創新支撐發展。引導創新資源、創新成果向企業和園區集聚轉化,重點打造國家級長春新區,完善提升長春、吉林等國家級開發區創新功能,加快建設長吉產業創新發展示范區等創新載體。用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構建政府、企業、高校、科研機構協同創新機制,實現在技術創新中的經濟增長。加快互聯網等新技術和產業跨界融合,推動工業向高端智能綠色轉型、農業向規模優質高效轉型、服務業向現代集聚協同轉型、城市向綠色智慧人文轉型,構建創新創業、產業發展、城鎮化、開放合作等區域高地,形成新的增長點、增長帶和增長極。
39、建設西部生態經濟區。圍繞生態建設主題,大力推進河湖連通、綠化造林、草原和濕地修復等重大生態工程建設,加強堿地、沙地綜合治理,加快松花江等流域水污染防治,保護查干湖、向海、莫莫格等重要生態功能水域,徹底根治西部缺水“痼疾”。建立高效生態產業體系,優先發展規模特色種植業、養殖業、漁業,發展現代大農業,建設國家精品畜牧產品和綠色特色農產品生產基地。大力發展綠色農產品加工、生物醫藥、新能源、生態旅游等新型產業,建成經濟社會發展與資源環境承載力相適應的高效生態經濟區,再現草原秀美風光。
40、推進東中西部聯動發展。以優化區域分工和產業布局為重點,加強東中西部經濟合作。加強龍頭企業與配套企業銜接,構建區域性專業化分工協作體系和跨區域產業合作體系,實施產業、集群、園區、企業、項目系統工程,加快培育區域性的產業集群,優化、提升各類開發區和產業園區,構建特色鮮明的跨區域產業帶。加快中部地區金融、研發、大數據、云計算、系統集成等高端服務業發展,率先推廣新業態和新商業模式,構建高端服務產品輸出地和現代服務業中心,提高輻射帶動東西部發展能力。清理和廢止阻礙市場一體化的地方性政策法規,建立統一的、無歧視的市場準入規則體系,提高區域間資源要素流動效率和效益。建立健全區域間互動合作機制,形成融合配套、錯位分工、優勢互補的發展格局。
41、強化基礎設施支撐能力。按照適度超前、優化布局、提升質量、保障有力的要求,加快完善現代基礎設施,促進運行一體化、管理智能化、發展融合化,提高整體支撐功能。提升交通運輸能力,強化大通道、大樞紐建設,構建綜合交通集疏運體系,增強國防邊防公路運輸保障能力,提升農村公路服務水平。推動長春機場成為區域樞紐機場,統籌布局運輸機場和通用機場,建設“一主多輔”機場群,加快發展通用航空,完善干支結合航線網絡。增強能源保障能力,加大油氣資源勘探開發力度和技術創新,穩定油氣資源產量。優化發展火電,積極發展水電,加快發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大力推進清潔能源基地建設。推進電力特高壓外送通道建設,強化省內500千伏骨干網架結構,加快農村電網改造升級。深入實施“氣化吉林”工程,實現縣及縣級以上城市天然氣管網全覆蓋,穩定天然氣供給。加強水利設施建設,全面提高防洪能力,加快大江大河、重要支流和中小河流治理,推進蓄滯洪區安全建設、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和江河湖庫聯調。完善跨流域水資源配置,實施重點流域引調水工程,解決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問題。建成一批中小型水源工程,有效緩解城鄉缺水問題,全面消除縣級以上重度缺水城市,鞏固提升農村安全飲水水平。推進灌區續建配套與田間節水改造,有效解決農田水利“最后一公里”問題。強化信息通信設施支撐能力,推進“寬帶吉林”建設,構建高速、移動、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開展網絡提速降費行動,支撐智慧城市、智慧農業、智慧政府、智慧民生對網絡的需求。加快三網整合,發展新一代移動通信網、下一代廣播電視網和下一代互聯網,促進整合業務覆蓋更多家庭、社區。加強網絡信息安全能力建設。
42、支持邊疆和少數民族地區發展。實施興邊固防富民工程,著力提高邊境地區人民群眾收入,改善邊境村屯生產生活條件,推進邊境繁榮、邊防安全、邊民穩定。繼續加大對邊境地區政策支持力度,提高基礎設施承載能力和公共設施配套水平,加強森林、礦產、動植物資源保護。支持邊境地區特色產業發展壯大,增強自我發展能力。加強邊防建設和邊境管理,強化黨政軍警民“五位一體”合力治邊機制,推行護邊員制度,完善交通、電力、通信等邊防設施,加強無人區供電系統和技防基礎設施建設,增強防衛管控能力。加大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發展政策支持力度,深化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在尊重民族差異、保持民族特性基礎上,推動建立互融式的社會結構和社區環境,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實現各族群眾和諧共處、共同進步。
九、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增強發展可持續性
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持不懈推進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讓吉林的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人居環境更優美。
43、鞏固提升生態資源優勢。加強生態建設與保護,劃定生態紅線,實施生態建設行動計劃,推進山水林田湖生態工程。提升東部長白山生態系統功能,繼續推進天然林保護二期、退耕還林等重大生態建設工程,停止天然林商業性采伐,探索建立林區生態補償機制,開展生物多樣性保護,加強東北虎豹保護區建設,支持林區轉型發展。實施中部黑土地保護行動,推進土壤改良、土地整理、農防林更新改造,加快治理水土流失。實施西部生態修復工程,推進河湖連通、草原恢復、退耕還濕和荒漠化治理,嚴格落實禁牧和草畜平衡制度。實施生態移民工程,有序推動國有林區、地方林場、重要濕地和省級以上自然保護區核心區居民遷移。加快建立生態補償機制,加大生態補償力度。推行生態文明理念,在全社會進一步普及和推廣生態文化。
44、綜合治理環境污染。實行最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堅持源頭管控和環境準入,形成政府、市場、公眾多元共治的環境治理體系。強化污染總量控制,落實污染減排責任,推行排污權有償使用交易和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建立健全污染物排放許可證制度。強化大氣污染防治,實施大氣清潔行動計劃,全面開展工業污染防治、燃煤小鍋爐整治、燃油品質提升和機動車尾氣治理,逐步淘汰黃標車。加快推進秸稈綜合利用,全面開展秸稈焚燒治理,減少重度污染天氣。強化水污染防治,實施水體清潔行動計劃,推進松花江、遼河等全流域綜合治理,加強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強化面源污染治理,開展土壤污染防治與修復。強化生活垃圾、醫療廢棄物等固體廢棄物綜合治理。實行省以下環保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制度,建設在線監控、網絡監測監管平臺,建立環境預警預報制度。
45、全面節約和高效利用資源。實行能源和水資源消耗、建設用地等總量控制和強度控制,加快資源利用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節約型轉變。推行合同能源管理等節能新機制,探索建立節能量交易體系。實行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堅持城鎮規模以水而定,產業發展量水而行,推廣高效節水技術和產品,推行合同節水管理,建設節水型社會。堅持最嚴格的節約用地制度,堅持嚴控增量和盤活存量,實施城鎮低效用地再開發和工礦廢棄地復墾,積極爭取耕地輪作休耕制度試點,推廣應用節地技術和模式。推進礦產資源綜合勘查及高效利用,加快綠色礦山建設,提高礦產資源綜合利用率。推進綠色消費,嚴格執行禁塑令,鼓勵購買使用節能節水產品,加快資源回收利用。
46、大力發展綠色產業。建立綠色低碳循環產業體系,減少經濟社會發展的資源環境代價。支持綠色清潔生產,全面推進傳統制造業綠色改造,鼓勵企業工藝技術裝備更新改造。支持循環經濟發展,按照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原則,推行循環型生產方式。支持節能環保產業發展,推廣節能環保產品應用,提升節能環保技術、裝備和服務水平。支持新能源發展,積極開發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地熱能。支持新能源汽車、生態農業和綠色建筑推廣。
47、積極應對氣候變化。以控制溫室氣體排放、提高適應能力建設、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建立健全法律法規標準體系、政策體系和監督管理體系,構建低碳產業體系、低碳生產方式和消費模式。加快建設碳排放權交易體系,建立完善溫室氣體排放報告制度。加快推進低碳城市、低碳工業園區、低碳社區建設。
十、推進治理能力現代化,努力構建和諧社會
完善黨委領導、政府主導、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社會治理體制,推進社會治理精細化,構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讓人民生活得更有安全感、更有尊嚴感,讓社會運行更有效率、更有活力。
48、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著眼增強社會活力、增進社會和諧、維護社會穩定,創新社會治理體制,在提高社會治理能力方面取得新進展。創新政府治理模式,堅持系統治理,推進治理主體從政府包攬向政府主導、社會共同治理轉變。堅持依法治理,推進治理方式從管控規制向法治保障轉變。堅持綜合治理,推進治理手段從運用行政手段向綜合運用多種手段轉變。堅持源頭治理,推進工作重心從治標轉向治本、從事后救急轉向源頭預防。培育發展社會組織,加快推進政社分開,真正發揮行業協會、商會功能,大力倡導社會志愿服務,實現志愿服務常態化。完善社會治理基礎制度,健全公共政策社會參與制度,形成多渠道的利益協商對話機制,讓社會訴求得到有效回應,讓信訪矛盾得到有效化解。建立完善社會監督和輿論監督反饋機制,形成政府監管與行業自律、社會監管的合力,加強社會穩定的風險評估和預警預判。建立健全決策咨詢制度和聽證制度,提高決策的科學化和民主化水平。增強社區服務功能,實現政府治理和社會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健全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和疏導機制。
49、推進全面依法治省。堅持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全面推進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營造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環境。健全地方法規規章體系,加快制定出臺一批經濟和社會發展新的法規規章,及時清理、完善地方性法規、政府規章和規范性文件,完善地方人大立法工作體制。加強法治政府建設,健全決策機制,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職能,推行政府法律顧問制度。深化行政執法體制改革,堅持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執法,落實行政執法責任制,全面推進政務公開。實施“七五”普法規劃,營造良好的法治氛圍,健全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增強全民法治意識,建設法治文化。加強司法執法隊伍建設,進一步提高執法司法公信力,切實維護社會公平正義。
50、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堅持用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和系列重要講話精神武裝全黨、教育人民,用中國夢和凝聚共識、匯聚力量。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和社會誠信建設,增強國家意識、法治意識、社會責任意識,倡導科學精神,弘揚中華傳統美德,注重通過法律和政策向社會傳導正確價值取向。加強和改進基層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深化各類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牢牢把握正確輿論導向,健全社會輿論引導機制,傳播正能量。加強網上思想文化陣地建設,發展積極向上的網絡文化,凈化網絡環境。
51、著力建設平安吉林。落實總體國家安全觀,構建安全發展長效機制,全面鞏固和提升安全保障水平,確保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建立健全“黨政同責、一崗雙責、失職追責”安全生產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