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全面深化改革,健全有利于創新發展的體制機制。
加大結構性改革力度,加快形成有利于創新發展的市場環境、產權制度、投融資體制、分配制度、人才培養引進使用機制。
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優化職能配置,持續推進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提高政府效能。加快事業單位分類改革,推進政事分開、事企分開和管辦分離。統籌黨政群機構改革,嚴格機構編制管理和領導職數管理。探索建立事權、財權、行政權三統一的省直管縣管理體制,擴大經濟發達鎮經濟社會管理權限。深化鄉鎮村區劃調整。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就瓿扇蟾母镞z留問題處理。分類推進國有企業改革,健全國有資本合理流動機制,推進國有資本布局戰略性調整。深化國有企業產權制度改革,以管資本為主推進經營性國有資產集中統一監管,防止國有資產流失。推進省屬國企資產證券化。建立職業經理人制度,提升企業經營管理水平。建立和規范國有企業負責人薪酬管理制度。
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鼓勵民營企業依法進入更多領域,引入非國有資本參與國有企業改革,更好激發非公有制經濟活力和創造力。推進產權保護法治化,保護各種所有制經濟產權和合法利益。開展非公有制經濟參與國有企業改革試點。優化企業發展環境,完善公平競爭、促進企業健康發展的政策和制度,開展降低實體經濟企業成本行動,減輕企業負擔。加快建設中小企業服務平臺網絡,拓寬多種融資渠道,強化創業政策扶持。激發企業家精神,依法保護企業家財產權和創新收益。
深化市場配置要素改革。加快形成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促進人才、資金、科研成果等在城鄉、企業、高校、科研機構間有序流動,優化勞動力、資本、土地、技術、管理等要素配置。建立統一高效的人力資源市場體系,破除人力資源市場的城鄉、地區、行業分割和身份歧視,維護勞動者平等就業權利。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穩妥推進土地征收制度和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改革,穩妥推進宅基地管理改革試點,完善工業用地配置方式,引導集約高效開發利用建設用地。加快發展技術市場,健全知識產權運用體系和技術轉移機制。加快形成主要由市場決定價格的機制。培育、壯大、發展和利用好資本市場,擴大直接融資比重。
深化財稅體制改革。穩步推進營改增、消費稅、資源稅等稅制改革和綜合治稅,加快完善地方稅體系。逐年提高財政產業類資金通過股權投資、基金管理等方式進行運作的比例。清理規范財稅優惠政策,規范非稅收入管理,提高財政收入質量。健全政府預算體系。探索編制省級重大改革、重大項目、重要政策中期財政規劃。合理劃分省與市縣事權和支出責任,建立一般性轉移支付穩定增長機制,改革重點領域專項轉移支付分配辦法。
深化金融體制改革。支持商業性金融、開發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合作性金融發展,形成多層次、廣覆蓋、有差異的銀行機構體系,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效率。發展普惠金融,擴大民間資本進入銀行業,推動融資性擔保機構全覆蓋,推進再擔保體系建設,著力加強對中小微企業、農村特別是貧困地區金融服務。提高金融機構管理水平和服務質量,降低企業融資成本。規范準金融機構和金融中介發展。規范發展互聯網金融。發展天使、創業、產業投資,支持湘企在主板、創業板、新三板上市。探索開展巨災保險試點,大力支持險資入湘。實現金融風險監管全覆蓋,防止發生系統性區域性金融風險。
積極落實中央宏觀調控政策。完善省級層面財政政策、產業政策、區域政策、投資政策、消費政策、價格政策協調配合的政策體系,更加注重擴大就業、穩定物價、調整結構、提高效益、防控風險、保護環境。減少政府對價格形成的干預,全面放開競爭性領域商品和服務價格,放開電力、石油、天然氣、交通運輸、電信等領域競爭性環節價格。建立風險識別和預警機制,重點提高財政、金融、能源、礦產資源、水資源、糧食、生態環保、安全生產、網絡安全等方面風險防控能力。
11.加快建設現代基礎設施,提升發展新勢能。
堅持網絡化布局、智能化管理、一體化服務的方向,實施重大公共設施和基礎設施工程,拓展基礎設施網絡的規模效益空間。構建陸水空城際互聯互通的綜合交通網,統籌推進鐵路、公路、水運、機場、城市公共交通建設,加快建設全國性、區域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和物流節點城市。構建油氣電煤互為補充的能源保障網,大力發展清潔新能源,加快“氣化湖南”建設,加強能源通道建設。構建江河湖庫功能互補的水利設施網,推進除險加固、續建配套、節水改造、農田水利、安全飲水工程建設,推進河湖水系連通工程,推進洞庭湖蓄滯洪區建設,加快建成山洪地質災害防御體系,加快實施縣級以上城市防洪工程。構建服務產業深度融合的新一代信息網,推進長株潭下一代互聯網示范城市群和“寬帶中國”示范城市群建設,全面實施中小城市基礎設施網絡完善工程和寬帶鄉村工程。構建配套安全高效的城鎮基礎設施網,實施城市地下管網改造工程,抓緊“海綿城市”發展試點與推廣,加強城市公共交通、防洪防澇等設施建設。統籌城鄉基礎設施建設,推動基礎設施城鄉互聯互通、共建共享。
三、堅持協調發展,構建平衡發展新格局
協調是持續健康發展的內在要求。必須正確處理發展中的重大關系,統籌推進區域協同、城鄉一體、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并重、軍民融合,在協調發展中拓展發展空間,在加強薄弱領域中增強發展后勁,始終注重發展整體性、系統性、協同性。
12.加快長株潭一體化,促進區域協調發展。
塑造資源高效配置、要素有序自由流動、主體功能約束有效、基本公共服務均等、資源環境可承載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在原來分類指導、統籌推進四大板塊戰略的基礎上,進一步優化空間布局、明確產業定位、發揮功能作用,特別是立足未來湖南的全國現代綜合交通樞紐地位,對接“一帶一路”、中部崛起和長江經濟帶建設等國家區域發展戰略,加快建設“一核三極四帶多點”,形成核心引領、板塊聯動、極帶互動、多點支撐的競相發展新格局。依托長株潭兩型試驗區、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和湘江新區等國家級平臺,加快推進長株潭城市群規劃、基礎設施、產業發展、公共服務、要素市場、環境保護等一體化,加快發展高新技術、先進制造、商貿金融等優勢產業,引導高端產業集聚,建設全國先進制造業中心和現代服務業區域中心,打造長江中游城市群核心引領區。依托城陵磯港和洞庭湖生態經濟區,全面融入長江經濟帶,大力發展臨江、臨港產業,建設長江中游區域性航運物流中心,打造岳陽新增長極;依托以衡陽、郴州、永州為主體的湘南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全面對接珠三角開放發展,打造郴州新增長極;依托區域性交通樞紐和生態優勢,打造輻射大西南、對接成渝城市群的懷化新增長極。以京廣沿線重要城市為節點,建設京廣高鐵經濟帶;以岳陽、常德、益陽為主體,以交通、水利等重大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為載體,建設環洞庭湖經濟帶;以婁底、邵陽為重要支點,以湘中經濟走廊為腹地,建設滬昆高鐵經濟帶;以打造張家界國際旅游目的地為重點,建設張吉懷精品生態文化旅游經濟帶。依托國家級新區、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高新技術開發區和各類特色園區,形成多個基礎扎實、實力雄厚、特色明顯、產城融合的新增長點。建立健全與主體功能區制度相適應的投資、財政、產業、土地、環境等發展政策,實施差別化區域績效考核評價體系。推進縣域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城鄉規劃、土地利用規劃、基礎設施專項規劃、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的“多規合一”。培育縣域特色產業,深入推進特色縣域經濟強縣建設。
13.加快推進新型城鎮化,促進城鄉協調發展。
堅持以人的城鎮化,進一步增強產業和基礎設施支撐能力,尊重自然生態格局與民族文化傳統,提高城市規劃、建設、管理水平,構筑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相適應的城鎮化空間格局,走出一條具有時代特征和湖南特點的新型城鎮化道路。按照“一核三極四帶多點”的區域發展格局,著力優化城鎮化布局和形態,做大做強區域性中心城市,做特做精縣級市和縣城,積極發展小城鎮,推動大中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構建結構合理、布局協調、功能互補的新型城鎮體系。深入開展長沙市、株洲市、資興市、津市市澧縣、芷江縣國家新型城鎮化試點。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加快戶籍制度改革,促進有能力在城鎮穩定就業和生活的農業轉移人口舉家進城落戶,并與城鎮居民有同等權利和義務。實施居住證制度,努力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建立健全政府、企業、個人共同參與的成本分擔機制。探索建立財政轉移支付同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掛鉤機制、城鎮建設用地增加規模同吸納農業轉移人口落戶數量掛鉤機制,完善公共服務均等化機制,著力解決社會保障、住房、教育等問題。加快推進“兩房兩棚”建設,增強住房保障能力和水平。
探索建立城鄉發展一體化機制,推進城鄉公共資源均衡配置,建立健全農村基礎設施投入長效機制,把社會事業發展重點放在農村和接納農業轉移人口較多的城鎮,推動城鎮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推進快遞下鄉工程,實施“百城千鎮萬村”工程,加強農村建房規范管理,提升新農村建設水平。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加大傳統村落民居和歷史文化名村名鎮保護力度,發展農村中心社區,建設美麗宜居鄉村。
14.加快建設文化強省,促進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協調發展。
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堅持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加快文化改革發展,建設文化強省。
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堅持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和系列重要講話精神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用中國夢和激發活力、凝聚共識、匯聚力量。把貫穿國民教育全過程,使之成為全省人民的共同價值追求。大力弘揚民族精神、科學精神、時代精神和湖南精神。加強思想理論研究,推出一批在全國具有重大影響的標志性成果。以正面、鼓勁、鮮活、生動和富民、強省為主基調、主旋律,加強和改進基層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深化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支持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加強公民思想道德建設和社會誠信建設,進一步提升全民文明素質。
大力發展文化事業。實施重大文化工程,扶持優秀文化產品創作生產,繁榮發展文學藝術、新聞出版、廣播影視事業。實施文化惠民工程,創新公共文化服務方式,加強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促進基本公共服務標準化、均等化,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權益。完善文化基礎設施,推進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設,推動文化資源向基層和農村傾斜。加強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建設,加大文物保護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力度。加強文化人才培養。倡導全民閱讀,建設書香社會。發展體育事業,推廣全民健身,增強人民體質。
加快發展文化產業。以進一步做強做優做大支柱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