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應經濟發展方式和戰斗力生成模式轉變,以大功率發動機、大型工程裝備、特種車輛、高性能精密計算機、先進儀器儀表、智能制造、核電裝備等高端裝備制造為重點,發展戰略性軍民融合產業,對接軍品需求,加快軍工技術轉民用步伐,推動民品升級換代,實現雙向互動、協同共贏。重要基礎設施規劃建設,按照國防戰備標準,兼顧軍事和國防需求。
建立健全軍地統籌銜接的公共服務體系,不斷提高軍需供給、醫療衛生、人才培養、人員安置等保障服務社會化水平。
以古鎮口國家級軍民融合創新示范區建設為契機,探索軍民深度融合發展的模式,規劃建設一批國家級軍民融合示范企業、示范區和示范基地,努力打造國家軍民深度融合發展示范省。
(六)加強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堅持基礎性、先導性、戰略性方向,突出智能化、網絡化、現代化,建設功能完善、立體銜接、便捷高效、安全堅固的綜合支撐體系。
加快構建現代綜合交通體系。建設高速鐵路網,完善高速公路網,實現市市通快鐵、縣縣通高速,推動全省城際間快連快通;推進沿海、內河港口布局調整與整合,促進港航一體協同發展,進一步提升內河航運能力,建設現代化港口群;完善機場規劃布局,增開洲際直達航線,大力提升航空運輸服務能力。加快交通運輸大通道和樞紐建設。積極爭取國家支持,推進渤海海峽跨海通道前期工作。
加快構建現代水網體系。堅持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統籌推進引調水工程、大中型水庫建設、雨洪水資源和海水淡化綜合利用,提高水安全保障能力。
四、貫徹綠色發展理念,展現生態山東新形象
綠色是永續發展的必要條件和人民對美好生活新期待的重要體現。必須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生態立省、綠色惠民,走人民富裕、齊魯富強、山東美麗的文明發展道路,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
(一)加快建設主體功能區。發揮主體功能區作為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基礎制度的作用,形成人口、經濟、資源環境均衡協調的結構布局。
嚴格按照優化、重點、限制、禁止開發的主體功能定位推動發展,科學劃定工業、城鎮開發邊界,推動各類開發活動向存量調整、內涵提升轉變。有序有度利用自然,在農產品主產區、重點生態功能區、禁止開發區劃定嚴格的生態保護紅線,加強制度建設,強化管控措施,將各類開發活動限定在資源環境承載能力之內。
以主體功能區規劃為基礎,明確生產空間、生活空間和生態空間,統籌各類空間性規劃,推進“多規合一”。
(二)推進生產生活綠色化。堅持節約優先,樹立節約集約循環利用的資源觀。加強資源環境省情和生態價值觀教育,培養公民環境意識,推動全社會形成綠色生產、綠色消費自覺。
實行能耗和水資源消耗、建設用地等總量和強度“雙控”,完善節能、節水、節地、節材、節礦倒逼機制,推動建立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產業體系。加快重點領域節能技術產業化步伐,推廣高效節水技術和產品,建設節水型社會。強化土地用途管制,推進建設用地多功能開發、地上地下綜合利用。
推進能源革命,加快能源技術創新,建設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現代能源體系。進一步調整能源結構,優化發展高效清潔煤電,擴大清潔能源消費,安全發展核電等非化石能源,科學發展風能、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源普惠服務水平,深入實施“外電入魯”戰略,積極參與國內外能源開發。
發展生態循環經濟,推進交通運輸低碳發展,有效控制重點行業碳排放。按照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原則,推進企業循環式生產、產業循環式組合、園區循環式改造,促進生產和生活系統的循環鏈接,構建覆蓋全社會的資源循環利用體系。
推廣綠色規劃設計和綠色生產制造,壯大節能環保產業。倡導綠色生活理念,發展綠色采購、綠色交通、綠色建筑,推動形成節約低碳、綠色文明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
(三)筑牢生態安全屏障。實施山水林田湖生態保護和修復工程,增強生態產品供給能力,建設天藍、地綠、水凈、景美的美好家園。
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完善重點防護林體系。圍繞重點流域建設一批生態保護帶(區),實施地下水保護、超采漏斗區和小流域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實施重點濕地保護與修復工程,加快建設濕地自然保護區和濕地公園。
加快海洋自然保護區建設,以渤海灣、萊州灣、膠州灣為重點推進藍色海灣整治行動。
實施塌陷地整治和恢復工程,分年度減少煤炭資源采掘量,切實防止產生新塌陷。推進資源型城市轉型,加快獨立工礦區搬遷改造。積極推進黃河灘區居民搬遷,切實保護灘區環境。
健全覆蓋生態環境全要素的監測網絡,及時防控和妥善處置突發環境事件,不斷完善安全防控體系。
(四)加大環境治理力度。以提高環境質量,以防控環境風險為底線,以保障群眾健康為目標,實行最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形成政府、企業、公眾共治的環境治理體系。
深入實施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強化約束性指標管理,實行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加大源頭治理力度,健全大氣污染防治聯防聯控機制,逐年減少煤炭消費總量,加強工業廢氣、城市揚塵、機動車排氣綜合治理。加大系統治理力度,統籌推進水污染防治、水生態保護和水資源管理,加強沿海沿河環湖污染源治理。加大綜合治理力度,突出工業污染場地治理,推進土壤污染修復,加強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做好固體廢棄物處理,強化對危險化學品、危險廢物等環境風險的防范管理和應急處置。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全面控制溫室氣體排放。
(五)健全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積極開展生態文明建設試點示范,健全生態環境監管體制,探索建立綠色化發展的長效機制。
制定修訂地方法規,完善污染物排放和環境質量等方面的標準體系,規范開發行為。建立用能權、用水權、排污權、碳排放權初始分配制度,健全資源有償使用和階梯價格制度。
加大對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力度,建立地區間橫向生態補償機制。完善主體功能區相關配套政策,建立差別化的績效考核評價體系。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