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發揮青島龍頭帶動作用,加快青島西海岸新區建設,推進“四區三園”建設取得重大進展,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高端產業、海洋經濟聚集區,在創新發展上實現率先突破。
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推進臨港產業區和各類園區建設,加快未利用地開發步伐,做強高效生態經濟品牌,搶占生態文明建設制高點。
省會城市群經濟圈,支持濟南建設全國的區域性經濟、金融、物流中心和科技創新中心,強化省會輻射引領,加快區內各市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和污染治理聯防聯控,推動區內各市協同發展、一體發展。
西部經濟隆起帶,發展特色經濟,加快區域中心城市建設,形成鄰邊經濟新高地和全省重要的增長極。
主動對接“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戰略,全面融入環渤海地區合作發展,擴大與珠三角、中原經濟區等交流合作。以黃河中下游地區一體發展為重點,積極推進黃河經濟帶建設。切實做好援藏援疆援青等對口支援工作。
(二)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協同推進新型城鎮化、縣域經濟和新農村建設,實現城鄉協調發展。
遵循城鎮化發展客觀規律,加快山東半島城市群建設。堅持產城融合,強化城市產業發展、吸納就業和創新能力支撐。積極穩妥推進以人的新型城鎮化,深化戶籍、土地、財稅等制度改革,完善居住、就業、教育、文化、醫療、社保等公共服務體系。健全財政轉移支付同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掛鉤機制,建立城鎮建設用地增加規模同吸納農業轉移人口落戶數量掛鉤機制。有序推進外來務工人員市民化,城中村和城邊村原有居民市民化,以及其他農村地區人口就近就地轉移就業后的市民化。健全城市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和完善立體交通網絡、地下綜合管廊、防洪防澇、市政公用設施,建設生態城市、海綿城市。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加強保障性安居工程和配套設施建設,加大棚戶區、老舊小區和城鄉危房、城中村改造力度。深入開展國家和省級新型城鎮化試點,創建國家新型城鎮化示范區、城鎮可持續發展引領區、城鄉一體化發展先行區。
加快縣域經濟特色化發展,壯大優勢主導產業,引導產業向園區聚集、人口向城鎮集中,支持縣城和重點鎮發展為新生中小城市。加快推進撤縣設區(市),穩步推進鄉鎮合并、鎮改街道,支持符合條件的農村社區納入城鎮體系管理。維護進城落戶農民土地承包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支持引導其依法自愿有償轉讓上述權益。建立健全縣域科學發展綜合評價機制,深入推進縣域經濟科學發展試點。
推進美麗宜居鄉村建設,全面解決農村飲水、道路、照明和住房安全問題,大力實施農村改水改廁改暖,基本解決農村新型社區污水、垃圾集中處理問題,保護傳統特色村莊,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推動城鄉基礎設施共建共享、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同質。
(三)加大陸海統籌力度。增強經略海洋意識,推動科學、綠色、立體開發,探索人海和諧、海陸并進、彰顯特色的科學發展模式,加快建設海洋強省,打造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海洋經濟改革發展示范區。
優化海洋開發布局,編制實施全省海洋主體功能區規劃,科學確定海域主體功能,合理有序開發海洋空間,推動海洋可持續發展。研究制定深遠海發展戰略,打造全國深遠海開發戰略保障基地。
搶占海洋科技制高點,優化海洋科技、教育、人才資源配置,集中力量攻克海洋核心技術和關鍵共性技術,推進海洋生物醫藥、深海技術裝備研發、特種船舶研發設計等重大創新平臺建設。實施“透明海洋”工程,重點在海洋監測、深水技術、資源開發等海洋高技術領域取得突破。建設海洋智庫,組織開展海洋資源開發利用、海洋權益保護等重大戰略問題研究。
強化海洋經濟體系建設,構建低消耗、低污染、高收益的現代海洋產業體系。推進“海上糧倉”建設,加快發展遠洋捕撈、漁業深加工等現代海洋漁業。壯大海工裝備、海洋能源、海洋化工、海洋工程等優勢產業,積極發展海洋生物與醫藥、海水淡化和綜合利用、海洋新材料、深海資源開發等新興產業。大力發展沿海和遠洋運輸,建設東北亞國際航運綜合樞紐、國際物流中心。推進海洋文化、海上體育和海島海洋旅游融合發展,建成世界知名的濱海旅游目的地。
(四)推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堅持用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和系列重要講話精神武裝全黨、教育人民,用中國夢和凝聚共識、匯聚力量。
加強和改進宣傳思想文化工作,增強國家意識、法治意識、社會責任意識,倡導科學精神。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建設,深化各類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挖掘闡發齊魯豐富文化資源,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實施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創新工程。加快建設曲阜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示范區。發展積極向上的網絡文化,凈化網絡環境。
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健全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文化產業體系、文化市場體系。加強文化人才培養,繁榮發展文學藝術、新聞出版、廣播影視等文化事業,加強文物、檔案、史志等各項工作,實施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工程,建設一批高水平的新型智庫。
創新公共文化服務方式,引導文化資源向城鄉基層傾斜,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權益,推進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發展。
推動文化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發展新型文化業態,擴大和引導文化消費,形成一批具有較強競爭力的文化產業集聚區、骨干文化企業和文化品牌。鼓勵和支持骨干文化企業“走出去”,融入國際文化產業鏈,提高山東文化的國際影響力。
(五)加快軍民深度融合發展。發揮我省地處海防前沿、基礎設施完善、產業體系完備、雙擁工作扎實的綜合優勢,把國防需求充分融入經濟社會整體布局,把經濟發展實力轉化成國防實力,加快形成全要素、多領域、高效益的軍民深度融合發展格局,實現富國、強軍、惠民相統一。
健全國防動員體系和工作機制,加強軍地之間需求對接、布局統籌、戰略協調、規劃銜接和政策落實,促進各類要素雙向流動、滲透兼容、集成融合,提高平時服務、急時應急、戰時應戰的能力。
構建軍民協同創新機制,整合利用軍地科技資源,共同打造研發制造、應用服務平臺,以天空海洋、信息網絡、核能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