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軌之后,真正要解決的問題是,個人繳費之后,如何保證事業單位工作人員生活水平不下降的問題。按照目前的規定,養老保險中,單位繳費20%,個人繳費8%。對于收入并不高的基層公務員來講,每月繳費8%,對生活還是有影響的。所以,有消息傳出,各地都在為公務員漲工資,也有事業單位傳出一邊繳保險、一邊調工資的消息,把個人繳費部分補回來,保證現有生活水平不下降。這也是合理的,而且增加的財政開支也很有限。
其實,養老金方面的財政壓力來自于企業退休人員的養老金足夠發放問題。企業退休人員養老金的發放并非有些人理解的那樣,是由在崗職工養退休職工。實際上,養老金來源由三部分構成。第一部分是退休職工在崗時單位繳納的養老保險以及生成的收益,第二部分是單位為在崗職工繳納的養老保險,第三部分是財政撥款部分。在這三部分當中,財政撥款是托底的,只要職工養老金池子里拿不出錢來發放養老金,財政就要補齊。1997年,我國才明確社會統籌和個人賬戶相結合的養老保險制度改革方向,時間很短。2006年末全國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人數為18766萬人,所繳費用并不多,不足部分應該是財政撥款。以2013年退休的人員為例,如果20歲參加工作,1997年開始繳費,也只繳了17年,前面23年沒有繳費。即使是繳費的17年間,所繳費也很有限,因為20年前的收入并不高,不夠現在的零頭。可以肯定,這些繳費絕對不能保證現在退休人員的養老金,只能是財政托底。現在,企業退休人員越來越多,財政撥款自然越來越多,給財政造成壓力。即使壓力再大,養老金發放也沒有出現問題,國家不可能讓退休人員領不到養老金。隨著全國統籌的推進,養老金發放應該越來越有保證,也越來越造成財政壓力,因為部分地區的養老金入不敷出,那是都由財政托底的。
事業單位有人擔心,并軌之后養老金下降。從目前的信息看,早有人想好了辦法。那就是職業年金。政府工作報告就說,“建立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完善與職工養老保險的銜接辦法,改革機關事業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