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參保人員跨統籌范圍轉移或在機關事業單位與企業之間流動的,在轉接養老保險關系時,個人賬戶儲存額隨同轉移,并按規定轉移部分基金。據了解,無論哪種轉移,轉移前后的繳費年限(含視同繳費年限)都連續計算,參保人員的利益不會因轉移而受損。這就為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關系轉移接續和人員正常流動,打開了“通道”。
●職業年金咋建?
單位和個人按工資比例繳。我省改革方案還明確了,要建立機關事業單位職業年金制度。下一步,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還將會同有關部門,制定我省的機關事業單位職業年金辦法。上世紀90年代,我國就提出要建立多層次的養老保險體系。這種多層次的體系,包括基本養老保險、補充養老保險和個人儲蓄性養老保險。在實踐中,企業補充養老保險以企業年金的形式存在和發展。
這次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改革的一大特點是,為改革范圍內的所有工作人員(不包括已退休人員)建立職業年金。職業年金的資金來源由兩部分構成,單位按本單位工資總額的8%繳費,個人按本人繳費工資的4%繳費,這兩部分資金構成的職業年金基金都實行個人賬戶管理。工作人員退休時,依據其職業年金積累情況和相關約定按月領取職業年金待遇。
名詞解釋
養老保障“雙軌制”
上世紀90年代以前,我國機關事業單位與企業實行大體相同的退休制度,即退休費由單位負責,標準按退休前工資水平的一定比例確定。隨著國有企業改變統收統支體制,逐漸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市場主體,企業率先實行了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相結合的基本養老保險制度,而機關事業單位一直沿用原有退休制度,形成了養老保障的“雙軌制”。隨著的發展,逐步暴露出一些矛盾,如一些基層事業單位退休費不堪重負,無法保證及時足額支付,機關事業單位與企業之間養老保險跨地區關系轉移接續困難,機關事業單位與企業之間養老待遇差距過大等,因此要求實現養老制度公平的呼聲漸高。
【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