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閱讀紀實文學《梁家河》,在梁家河的艱苦磨礪引起了我強烈的共鳴。青年在窯洞里讀書求知,在磨礪中脫胎換骨,在逆境中汲取精神力量,在實干中逐步樹立起“要為人民做實事”的堅定理想信念。那么,我們這一代青年基層黨員干部該如何淬煉自己,成為的優秀基層組工干部呢?
我們要向堅如磐石的人生信仰對標看齊,把牢思想之舵。我們要從成長歷程中汲取深厚養分,尋找力量源泉,多在艱苦復雜的環境中摸爬摔打,用苦難磨礪自己,在基層干出一片天地。要加強理想信念教育,用武裝頭腦,不斷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
我們要向博讀天下的尚學精神對標看齊,鍛造過硬本領。在“上山下鄉”那個年代,整個社會文化生活匱乏,黃土高原閉塞而荒涼,青年卻“癡迷”于讀書而廢寢忘食。“白天勞動、晚上看書”成為知青歲月的生活常態,留下了“30里借書、30里討書”的生動故事。這種勤奮好學的精神,貫穿的人生。作為的基層組工干部,我們要學孜孜以求的尚學精神,向書本學習,在實踐學習,加強工作能力的學習,補足精神之鈣。
我們要向實干攻堅的使命擔當對標看齊,堅定扛起責任。在物質和精神極度匱乏的環境中,青年帶領村民打淤地壩,挖深水井,建沼氣池,辦鐵業社,“有決心、有毅力,輕易不說出口,只要說出口的話,只要認定了的事,他就堅持到底。”作為基層一線的組工干部,我們要牢記“空談誤國、實干興邦”的教誨,以求真務實的工作作風和堅韌不拔的頑強意志,從實際出發謀劃事業和工作,著力在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人才體制機制創新、全面加強各領域黨的建設等方面積極探索突破,體現責任擔當。
02
曾說過:“梁家河是一本大書,一個有大學問的地方。”梁家河是“邁出人生的第一步”,是讀懂人生、讀懂人民、讀懂中國、讀懂中國共產黨的重要起點,也是形成的重要起點。當前,進入,《梁家河》一書的出版正當其時,既為我們深入學習貫徹提供了鮮活教材,又為我們增進對領袖的高度認同提供了生動的黨史教材。
《梁家河》一書描繪了對梁家河鄉親的綿綿情意和關心支持,又展示了與梁家河群眾一塊過、一塊苦、一塊干的生動經歷。這些服務群眾、團結群眾、植根群眾,“找機會往群眾里鉆”的工作方法,正是“以人民為中心”思想的根源,為始終堅持“初心”和“使命”奠定了堅實基礎,“立下了為祖國、為人民奉獻自己的信念和志向。”《梁家河》一書詳細記述了在梁家河讀書求知、修身勵志的學習生活經歷。他曾說過:“這是我人生的一個啟承點……我現在所形成的很多基本的觀念,形成的很多基本的特點,也是在延安形成的……”這些經歷,是積極探索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偉大嘗試,也是教育黨員干部的生動范本,為黨員干部錘煉黨性、提高修養指明了方向。《梁家河》一書生動展示了梁家河村40多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發生的翻天覆地的巨大變化,使更多的讀者通過的知青故事、梁家河村的發展變化,感知中國共產黨領導人的成長經歷、中國共產黨的發展歷程。
說過,歷史是“教科書”,是“營養劑”,是“必修課”。《梁家河》不僅是一部紀實文學,還是一部成長史,一部梁家河村的發展史,一部共產黨人的奮斗史,更是一堂黨員干部的“黨史課”。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時期,我們要把學習《梁家河》與貫徹落實緊密結合起來,堅持歷史的契合和傳承,在研讀《梁家河》的過程中,從歷史的角度深入領會的時代背景、科學體系、精神實質、實踐要求,以及這一思想的重大政治意義、理論意義、實踐意義,以此更好推動在工作中落地生根。要把學習《梁家河》與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結合起來,感受以人民為重、以黨的事業為重的崇高品質,努力樹立群眾觀點,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永葆共產黨人的先進性。要把學習《梁家河》與貫徹“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時代要求結合起來,努力學矢志不渝的理想追求、愛國為民的家國情懷、勤奮好學的進取精神、求真務實的良好作風、吃苦耐勞的優秀品質,始終踐行共產黨人的崇高使命和神圣職責,為實現“兩個一百年”目標而不懈奮斗。
03
我祖籍xx縣,1969年9月響應國家號召,到旬邑縣湫坡頭公社門家大隊插隊勞動鍛煉,1972年9月招工分配到衛計系統工作,2008年到齡退休。品讀紀實文學《梁家河》之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知青生活的點點滴滴縈繞眼前。
當年,走進延川縣梁家河與我們走進旬邑縣門家的情景一樣,純樸厚道的父老鄉親夾道歡迎,他們雖然生活窮困,但是勤勞樸實、熱情好客,對前來插隊的知青總是高看一眼、厚愛三分。在那艱苦的歲月里,知青與鄉親們同吃同住同勞動,一起住窯洞、睡熱炕,一起吃窩窩頭,一起種植莊稼,一起收割麥子,結下了深情厚誼。正像說的那樣,陜北高原是他的根。而我,站在了黃土地,站在了群眾間,用黃土地給予的巨大力量克服了人生的艱難,永遠地扎根黃土地,成為一名地地道道的旬邑人。
當時插隊的知青,往往幾個人住一個窯洞,在窯洞里做飯、學習、討論生產,聽父老鄉親講述“土故事”。如今的老區,幾乎已經看不到窯洞的影子了,父老鄉親們大多都住上了平房,有的還住上了樓房,但那“長滿”故事的窯洞依然是當年知青歲月最好的見證,承載著一代人甚至幾代人深刻的記憶。
當年,我們與父老鄉親一起搞生產,一起興修水利開墾農田的情景歷歷在目。農忙時,鄉親們主動送飯,把舍不得吃的白面留給知青;知青的衣服臟了,有鄉親們幫忙洗刷,褲子破了有鄉親們縫補。父老鄉親像父輩一樣,溫暖知青的心,讓大家堅定了扎根農村的意志。
梁家河七年知青歲月,使得在困境中實現了精神上的升華,從一個迷茫的十五六歲的中學生成長為一個飽嘗人生酸甜苦辣的青年,可以說是一路成長為我們黨和國家領袖的重要基點。
作為一名知青,品讀《梁家河》一書,也激起了我的記憶:四十多年來,我從一名插隊知青,到在旬邑成家立業,經歷了旬邑改革發展的各個時期,既經歷了艱辛,更奮斗了幸福!“老驥伏櫪、志在千里。”我將繼續秉承知青優良傳統,不忘初心,發揮余熱,繼續努力,扎根基層一線,不怕苦不怕累,以實際行動為老區人民能早日過上小康生活貢獻自己微薄的力量。
我堅信,《梁家河》一書對當前年輕同志的教育有很強的時代意義,也對我有新的教益。希望這本書能鞭策和激勵更多的年輕人學懂弄通做實,用新思想武裝頭腦,為美好的明天頑強拼搏、不懈奮斗,實現人生的脫胎換骨
大學新生開學演講稿
時間:2023-11-29 03:0:45中小學學校黨支部書
時間:2023-09-19 01:0:25初中生奮戰中考的演講稿簡
時間:2023-09-15 00:0:49初三生沖刺中考勵志的演講
時間:2023-09-14 05: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