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安徽大學 | 安徽省 | 合肥市 | 本科 | |
2 |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 中國科學院 | 合肥市 | 本科 | |
3 | 合肥工業大學 | 教育部 | 合肥市 | 本科 | |
4 | 安徽農業大學 | 安徽省 | 合肥市 | 本科 | |
5 | 安徽醫科大學 | 安徽省 | 合肥市 | 本科 | |
6 | 安徽中醫藥大學 | 安徽省 | 合肥市 | 本科 | |
7 | 巢湖學院 | 安徽省 | 合肥市 | 本科 | |
8 | 安徽建筑大學 | 安徽省 | 合肥市 | 本科 | |
9 | 安徽三聯學院 | 安徽省教育廳 | 合肥市 | 本科 | 民辦 |
10 | 合肥學院 | 安徽省 | 合肥市 | 本科 | |
11 | 安徽新華學院 | 安徽省教育廳 | 合肥市 | 本科 | 民辦 |
12 | 安徽文達信息工程學院 | 安徽省教育廳 | 合肥市 | 本科 | 民辦 |
13 | 安徽外國語學院 | 安徽省教育廳 | 合肥市 | 本科 | 民辦 |
14 | 安徽大學江淮學院 | 安徽省教育廳 | 合肥市 | 本科 | 民辦 |
15 | 安徽建筑大學城市建設學院 | 安徽省教育廳 | 合肥市 | 本科 | 民辦 |
16 | 安徽農業大學經濟技術學院 | 安徽省教育廳 | 合肥市 | 本科 | 民辦 |
17 | 安徽醫科大學臨床醫學院 | 安徽省教育廳 | 合肥市 | 本科 | 民辦 |
18 | 合肥師范學院 | 安徽省 | 合肥市 | 本科 | |
19 | 安徽藝術學院 | 安徽省 | 合肥市 | 本科 |
序號 | 學校名稱 | 主管部門 | 所在地 | 辦學層次 | 備注 |
1 | 安徽職業技術學院 | 安徽省 | 合肥市 | 專科 | |
2 | 安徽水利水電職業技術學院 | 安徽省 | 合肥市 | 專科 | |
3 | 民辦萬博科技職業學院 | 安徽省教育廳 | 合肥市 | 專科 | 民辦 |
4 | 安徽警官職業學院 | 安徽省 | 合肥市 | 專科 | |
5 | 安徽工業經濟職業技術學院 | 安徽省 | 合肥市 | 專科 | |
6 | 合肥通用職業技術學院 | 安徽省 | 合肥市 | 專科 | |
7 | 民辦合肥經濟技術職業學院 | 安徽省教育廳 | 合肥市 | 專科 | 民辦 |
8 | 安徽交通職業技術學院 | 安徽省 | 合肥市 | 專科 | |
9 | 安徽體育運動職業技術學院 | 安徽省 | 合肥市 | 專科 | |
10 | 安徽醫學高等專科學校 | 安徽省 | 合肥市 | 專科 | |
11 | 合肥職業技術學院 | 安徽省 | 合肥市 | 專科 | |
12 | 安徽廣播影視職業技術學院 | 安徽省 | 合肥市 | 專科 | |
13 | 民辦合肥濱湖職業技術學院 | 安徽省教育廳 | 合肥市 | 專科 | 民辦 |
14 | 安徽電氣工程職業技術學院 | 安徽省 | 合肥市 | 專科 | |
15 | 安徽城市管理職業學院 | 安徽省 | 合肥市 | 專科 | |
16 | 安徽工商職業學院 | 安徽省 | 合肥市 | 專科 | |
17 | 安徽中澳科技職業學院 | 安徽省 | 合肥市 | 專科 | |
18 | 安徽藝術職業學院 | 安徽省 | 合肥市 | 專科 | |
19 | 安徽財貿職業學院 | 安徽省 | 合肥市 | 專科 | |
20 | 安徽國際商務職業學院 | 安徽省 | 合肥市 | 專科 | |
21 | 安徽公安職業學院 | 安徽省 | 合肥市 | 專科 | |
22 | 安徽林業職業技術學院 | 安徽省 | 合肥市 | 專科 | |
23 | 安徽審計職業學院 | 安徽省 | 合肥市 | 專科 | |
24 | 安徽新聞出版職業技術學院 | 安徽省 | 合肥市 | 專科 | |
25 | 安徽郵電職業技術學院 | 安徽省 | 合肥市 | 專科 | |
26 | 民辦合肥財經職業學院 | 安徽省教育廳 | 合肥市 | 專科 | 民辦 |
27 | 安徽涉外經濟職業學院 | 安徽省教育廳 | 合肥市 | 專科 | 民辦 |
28 | 安徽綠海商務職業學院 | 安徽省教育廳 | 合肥市 | 專科 | 民辦 |
29 | 合肥共達職業技術學院 | 安徽省教育廳 | 合肥市 | 專科 | 民辦 |
30 | 徽商職業學院 | 安徽省 | 合肥市 | 專科 | |
31 | 合肥信息技術職業學院 | 安徽省教育廳 | 合肥市 | 專科 | 民辦 |
32 | 安徽汽車職業技術學院 | 安徽省 | 合肥市 | 專科 | |
33 | 合肥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 安徽省 | 合肥市 | 專科 | |
34 | 安徽長江職業學院 | 安徽省教育廳 | 合肥市 | 專科 | 民辦 |
35 | 安徽糧食工程職業學院 | 安徽省 | 合肥市 | 專科 | |
36 | 合肥科技職業學院 | 安徽省教育廳 | 合肥市 | 專科 | 民辦 |
安徽大學(Anhui University)是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安徽省人民政府與教育部共建高校,安徽省屬重點綜合性大學。
作為安徽現代高等教育的開端,學校創建于1928年當時省會安慶市。抗戰期間,學校被迫西遷,并一度流散,1946年復校,為國立安徽大學。1949年12月遷至蕪湖,幾經調整,學校于1956年遷建合肥市,1958年全面恢復招生。1958年9月16日,毛澤東同志親筆為學校題寫校名。伴隨著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偉大進程,學校進入歷史上發展最快最好的時期,尤其是進入國家“211工程”高校建設行列之后,更是實現了跨越發展。
學校現有四個校區和一個大學科技園,校園面積達3200余畝,建筑面積125萬平方米,儀器設備總值8.18億元,館藏紙質圖書350余萬冊。現有教職工2600余人,其中教學人員1600余人,副高以上專業技術職務者900余人;入選國家及省級人才項目30余名,享受國務院和安徽省政府特殊津貼的專家139名,安徽省學術技術帶頭人和后備人選120名。在校生規模約28000余人:其中研究生7000余人,全日制本、專科生21800余人。
學校有13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15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1個博士學位授權二級學科、32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2個碩士學位授權二級學科、28個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類別;設有26個院(系、部),95個本科專業;涉及理學、工學、文學、歷史學、哲學、經濟學、法學、管理學、教育學、藝術學等10個學科門類。
現有1個學科群入選國家“世界一流建設學科”,有2個國家級重點學科、25個省級重點學科;建有2個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研究中心)、1個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2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1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和1個獲得國家CMA計量認證的現代實驗技術中心,1個國家級“2011協同創新中心”分中心;有1個省技術創新中心,13個省級重點實驗室、工程實驗室,6個省級高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9個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3個省級科技創新公共服務平臺和2個國家級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設有4個國家級和9個省級實驗教學(實訓)示范中心。
建校以來,學校已為國家和地方建設輸送30余萬名優秀畢業生。學校分別與省內16個市簽訂了多層次的校市合作協議,與50多家大中型企業建立了緊密的合作關系,與600多家企業保持多種形式的產學研合作關系,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多方面的服務,已成為研究與解決安徽經濟建設、社會發展重大問題的主要基地。學校是外交部選拔錄用公務員定點高校,為外交部輸送了眾多專門人才。學校是國家公布的華文教育基地和接收政府獎學金留學生的高校之一,與美、英、德、日等國家和地區的130余所高校和科研機構建立了交流合作關系,與智利圣托馬斯大學、烏克蘭哈爾科夫大學、阿塞拜疆巴庫大學合作設立3所孔子學院,建立海外“中國中心”7個。
學校辦學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學科門類齊全、師資力量雄厚,科研特色鮮明、創新氛圍濃郁,校園環境優美、辦學條件一流,是首屆“全國文明校園”單位,是安徽省高層次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和區域創新體系的一支重要力量,在國內高校居于先進地位、在國際上具有一定影響。
在“至誠至堅,博學篤行”的校訓精神指引下,一代代安大人潛心耕耘、勵志踐行,使得學校的建設發展不斷向前推進。作為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教育科研區核心成員單位和安徽省系統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建設試點高校,學校正全面推進“雙一流”建設,努力為現代化五大發展美好安徽建設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做出更大貢獻。面向未來,安徽大學奮發圖強、開拓創新,正朝著建設國際知名國內一流高水平大學的奮斗目標大跨步前進!
電子科技大學圖書館館開館
時間:2023-09-14 03:0:092020湖南高考報名人數 總人
時間:2023-09-20 12:0:17東營所有的大學名單 東
時間:2023-09-22 02:0:49都江堰所有的大學名單
時間:2023-09-15 18: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