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質屬性是社會和諧。
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決定》指出:“社會和諧是的本質屬性”。這是我們黨總結我國長期歷史經驗得出的基本結論,是我們黨對本質的認識,也是這次全會立論的重要理論基礎。 新中國成立后,我們黨對本質的認識逐步深入、逐漸清晰、不斷深化。今天,我們更加深切地認識到,基本經濟制度、基本政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中國共產黨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根本性質和宗旨,決定了我國社會的基本矛盾是非對抗的,決定了我國最廣大人民的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決定了我們黨有責任、有信心、有能力主要通過和平的、漸進的方法,通過有領導、有步驟、有秩序的調整和改革,解決各種社會矛盾,決定了社會和諧是我國社會矛盾存在和解決過程的基本形態,也就是說,我國社會在本質上是和諧的。但是,這種和諧并不會自然而然地實現,需要進行長期不懈的艱苦努力。任何社會都不可能沒有矛盾,人類社會總是在矛盾運動中發展進步的,這就要求我們科學分析影響我國社會和諧的矛盾和問題及其產生的原因,更加積極主動地正視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諧因素,最大限度地減少不和諧因素,不斷促進社會和諧。實現社會和諧,既是自覺追求的價值目標,又是持續推進、不斷實現的歷史過程。 按照社會和諧這一的本質屬性,《決定》提出的和諧社會的戰略任務,兼顧了“大社會”和“小社會”兩個方面。作為貫穿全過程的長期歷史任務,我們所構建的是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協調發展的社會,是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整體和諧的社會,是實現社會和諧的價值目標與創造性實踐相統一的漸進的歷史過程,需要貫穿到、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整個歷史過程,體現到黨和國家的一切重大決策、改革舉措和全部工作之中。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大現實課題,我們所構建的,主要著眼于四位一體總體布局中的社會建設,旨在加強社會建設和管理,積極化解影響社會和諧的突出矛盾,努力形成各盡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局面。這就要求我們在推進建設的實踐中,既要放眼“大社會”,從“什么是,怎樣”的歷史視野和戰略高度來認識、來思考、來謀劃,始終按照有利于促進和實現社會和諧來統籌考慮我們的戰略規劃、決策措施和工作部署;又要著眼“小社會”,以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為重點,著力發展社會事業、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建設和諧文化、完善社會管理、增強社會創造活力,推動社會建設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協調發展。
基本要求是科學發展、社會和諧。
胡錦濤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指出,科學發展、社會和諧是發展的基本要求。這是實現我國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內在需要。科學發展觀是對黨的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關于發展的重要思想的繼承和發展,深化了我們黨對規律的認識。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黨立足基本國情,總結我國發展實踐,借鑒國外發展經驗,適應新的發展要求,分別提出了“發展是硬道理”、“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和“科學發展觀”的發展理念,實現了我國經濟社會的巨大發展。在新的形勢下實現我國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必須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努力實現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實現各方面事業有機統一、社會成員團結和睦的和諧發展。通過科學發展增加社會物質財富、不斷改善人民生活,又通過發展保障社會公平正義、不斷促進社會和諧。社會和諧是的本質屬性。促進社會和諧,就是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總要求,著力解決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努力形成全體人民各盡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局面,為科學發展提供良好的社會環境。科學發展與社會和諧是內在統一的。沒有科學發展就沒有社會和諧,沒有社會和諧也難以實現科學發展。它們不僅反映了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國家的內在要求,而且也體現了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是發展的基本要求。
就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立足基本國情,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建設特色、政治、先進文化、、生態文明,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強國。
的根本原則:共同富裕。
的本質屬性:促進社會和諧。
的基本要求:科學發展,社會和諧,是發展的基本要求,是實現經濟社會發展的內在需要,必須堅定不移地加以落實。
電子科技大學圖書館館開館
時間:2023-09-14 03:0:092020湖南高考報名人數 總人
時間:2023-09-20 12:0:17東營所有的大學名單 東
時間:2023-09-22 02:0:49都江堰所有的大學名單
時間:2023-09-15 18: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