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中科技大學武昌分校是一所民辦高校,該校是經國家教育部批準設立,由華中科技大學和武漢軍威文化傳播集團共同創辦,是中國首批獨立學院之一。
學校坐落于武昌南湖。現占地面積1000余畝,建筑總面積59萬平米。現代教學與生活設施體系完善。校園林秀花香、環境幽雅。在校生規模1.4萬余人。教職工近千人,其中專任教師780人,具有高級以上職稱教師343人,具有碩士以上學位教師630人。
設有信息科學與工程、機電與自動化、城市建設、外國語、經濟管理、新聞與法學、藝術設計等七個院,及基礎科學部、思想政治理論課部等。43個本科專業分布于信息、機電、土木、經管、文法、藝術等六類學科中。學校建有數控、光信息、通信、網絡、新聞傳播和模擬法庭等67個基礎及專業實驗室,7個校企共建實驗室。2008年9月,首設中國大陸臺資企業人才培養基地。圖書館中文紙本圖書144萬冊,電子圖書360萬冊。
武昌首義學院以傳承和弘揚“敢為天下先”的首義精神為已任,秉承“修德 求真 樂群 創新”的校訓,遵循“以人為本,關愛師生,保證質量,大膽創新”的辦學理念,以“核心價值觀與專業核心能力有機統一”為目標,堅持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科學定位,凝煉出“注重養成教育,堅持因材施教,強化實踐創新”的辦學特色。通過國際合作辦學、校企高效聯動、產教深度融合的育人路徑,著力培養人格完善心智健全、擁有過硬專業核心能力、適應國家產業發展需要、敢于善于實踐創新的適用型人才。2012年通過學士學位授予權評估,獲得學士學位授予權。2015年3月,獲批“應用技術型普通高校轉型”試點高校。2016年12月,晉身教育部“互聯網+中國制造2025”產教融合促進計劃試點院校。2017年12月,獲“2015—2016年度省級文明單位(校園)”榮譽稱號。
學校堅持開放辦學、國際化辦學,引進國際優秀大學的先進教育理念和教育管理模式,通過聯合辦學、聯辦課程、文化交流等多種形式,與美國、臺灣等廣泛開展教育交流與合作。
武昌首義學院實行理事會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校——院兩級管理體制、教職工全員聘任制、財務預決算制、學年度工作目標考核等制度,及適合自身特點的教學與學生管理制度。同時構建有整套的辦學經費投入機制,為推進學校建設與發展,不斷提升人才培養質量提供了制度保障。
截至6月,學校為國家和社會共輸送5.4余萬名畢業生,畢業生質量廣獲社會和用人單位認可,就業率達96.8%,部分工科專業畢業生就業率達100%。其中近千人被國家外交部、水利部和省市機關錄用為公務員。
學校每年20%以上的本科畢業生被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科技大學和香港、美、德、加、澳、日等高校錄取為碩士研究生,部分專業考研錄取率高達70%。在全國數學建模競賽、全國周培源大學生力學競賽、全國大學生英語競賽、全國大學生演講大賽、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中國機器人大賽、電子設計大賽、機械創新設計大賽等國家和省級大賽中,千余人次屢獲殊榮。在素有“中國第一考”的國家司法考試中,法學專業學生連續數年一次性通過率超越40%,逾全國高校通過率20%標準。
砥礪19載,學校率先躋身于中國教育創新改革尖兵前列。2006至2015年,連續十年蟬聯中國一流獨立學院(五星級應用型大學)排行榜首;亦屢居“中國五星級民辦大學”榜首,且疊獲“中國兩岸四地最佳私立(民辦)大學”譽稱。2015年轉設為普通民辦高校后,再居同類院校榜首。多次被新華網、新浪網等主流權威媒體評為“中國品牌知名度民辦高校”、“中國社會影響力民辦高校”。
歷史從這里走過。校區原為清末陸軍第三中學堂,同時又系武昌新軍馬隊、炮隊駐扎地。時值七百位熱血志士匯入武昌首義主力軍,故成為辛亥革命發源地之一。1913年,即民國二年,章太炎先生撰《武昌首義宣言》倡設大學,以紀念武昌首義之功烈,傳承辛亥革命之精神。抗日戰爭時期,為培養和提振國民英雄主義精神,宋慶齡先生不辭勞頓奔波募款,并請辛亥革命家和書法家集于一身的喻育之先生,題寫“武昌首義大學”校名。1946年,辛亥志士李翊東又撰長文吁請,創立一所紀念性、研究性的武昌首義大學。
華中科技大學武昌分校2019開學報到時間入學指南考試及轉專業軍訓時間說明
華中科技大學武昌分校錄取通知書什么時候到,EMS快遞查詢及發放收到時間
電子科技大學圖書館館開館
時間:2023-09-14 03:0:092020湖南高考報名人數 總人
時間:2023-09-20 12:0:17東營所有的大學名單 東
時間:2023-09-22 02:0:49都江堰所有的大學名單
時間:2023-09-15 18: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