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對當年一刀切的原民辦教師的補償標準一般都是教齡補貼,大概在8元到20元不等;
一位任教服務滿一年教齡補貼8元,教書20年一個月才160元,有些地區規定必須是60歲以后在領教齡補貼,所以對于生活在農村的原民辦教師生活非常艱苦;
如果在2018年參加養老保險,也沒有額外的照顧;
但是在前幾年,個別地區有政府牽頭給補繳職工養老保險;
原民辦教師為了農村中小學教育作出了重要貢獻,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可以說現在很多領導都是當年原民辦教師的學生;
我個人覺得2018年應該從新調整補償標準,因為10年前教齡補貼就10元,現在的物價水平,那些教齡補貼有些微不足道;
希望2018年能夠把任教服務滿15年以上的原民辦教師和代課教師,60歲后可以直接領取基礎養老金,然后在加上教齡補貼,這樣生活保障方面有一個提升;
民辦教師是一個時代性概念,是新中國成立后到21世紀初近60年間,在中國教育崗位上存在的一個特殊群體。
新中國成立后,我國對農村土地所有制和城市資本主義工商業的改造迅速完成,全國開始走上。公有制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全民所有制,就是國家所有制,另一種是勞動群眾集體所有制。
那時,我國的人口迅速發展,學生迅速增加,需要大量的教師,國家通過改造和學校培養的教師為正式教師,也成為公辦教師,公辦教師具有縣財政編制,除按月發放固定工資外、糧油布等都憑票證供應。但公辦教師太少,無法適應教育發展的要求,于是,便從社會上招錄一些有一定文化基礎的人才充實中小學教師隊伍,這部分人具有教師編制,但不享受國家工資待遇,除由國家每月發少許補貼外,其報酬是和其他集體勞動者一樣記“工分”,年終時由自己所在的生產隊將工分核算成現金,用這些現金交完領取全家一年的口糧的錢外,結余的錢就可以領回家。
隨著人口的發展,教育的規模越來越大,需要的教師越來越多,但公辦教師的培養力度依然不大,導致民辦教師隊伍越來越大,幾乎與公辦教師平分秋色,條件較差的農村邊遠地區,民辦教師隊伍大大超過了公辦教師隊伍。
當時的教育環境很差,很多學校都是破廟祠堂,沒有像樣的課桌黑板,教師的辦公室也是黑洞洞的房子里放上一張破舊的床和破舊的辦公桌,這些學校公辦教師不愿意去,就只好由民辦教師去充填。
這些學校大部分是復式班,就是將兩個或三個年級的學生集中到一個教室里,由一名教師上課,每節課45分鐘要分成至少兩個時間段給不同年級學生上課,給一個年級上課時,另一個年級學生做作業,動靜結合交替進行。學生一動一靜,但教師卻是一刻也不能靜下來。那時,每天上五節課,教師每節課都要到堂,沒有一節課空閑。晚上一個人或是兩個人守在清油燈下,面對的是兩三個年級的備課和一大堆作業需要批改,一般要到晚上11點左右才能休息。
那時的生活很困難,教師一樣學生也一樣,沒有一餐飯能吃飽吃好,粗糧加蔬菜,好久才能吃到一餐肉。能吃上一頓白米飯再加上一兩塊臘肉,會被好多人羨慕。那時辦公費少得可憐,老師連備課的本子和墨水,寫黑板的粉筆都要省著點用,用多了就得自己掏錢。
那時的民辦教師最能吃苦,偏遠的學校,難教的班級,多頭復式班。就是民辦教師的“專利”。民辦教師從不講價錢,總是揀重擔子挑,揀苦差事情做,教學效果卻比大部分公辦教師好。
改革開放后,我國的人口控制政策很緊,學生高峰期漸漸過去,國家加大了公辦教師的培養力度,民辦教師逐年淘退。當時,國家出臺了一些政策,一是直接從從教年齡長的民辦教師中轉正一批,二是從從教時間短的招錄一批到師范學校學習分配。但相當一部分卻是直接淘退了,帶著他們“轉正”的人生夢想回到他們的責任田中當起了農民。
達州辦理護照港澳通行證在
時間:2024-02-26 03:0:07廣安辦理護照港澳通行證在
時間:2024-02-26 03:0:10宜賓辦理護照港澳通行證在
時間:2024-02-26 03:0:57南充辦理護照港澳通行證在
時間:2024-02-26 03: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