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高峰論壇心得體會(1)
習主席出訪中亞和東南亞國家期間,先后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大倡議。去年底,第71屆聯合國大會決議首次寫入這一倡議并獲得193個會員國的一致贊同。今年5月,在北京召開的“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獲得圓滿成功。4年來,全球100多個國家和組織積極支持和參與“一帶一路”建設,逐漸從理念轉化為行動,從愿景轉變為現實,建設成果豐碩,習主席創導的“一帶一路”之所以“一石激起千層浪”,對當今世界潮流的影響如此深遠,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習主席以深邃的歷史眼光,秉持和平發展的理念,展現開放包容的東方智慧。感悟頗深。
一、源于深邃的歷史眼光
絲綢之路是西漢時期張騫出使西域開辟的以長安(今西安)為起點經關中平原、河西走廊、塔里木盆地到錫爾河與烏滸河之間的中亞河中地區、大伊朗并連接地中海的陸上通道。在這條具有歷史意義的國際通道上,五彩絲綢、中國瓷皿和香料絡繹于途,為古代東西方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貢獻。作為經濟全球化的早期版本。這條貿易通道被譽為全球重要的商貿大動脈,19世紀末法國地質地理學家李希霍芬在《中國》一書中,把從公元114年至公元127年間,從中國與中亞,中國與印度間以絲綢貿易為媒介的西域交通道路命名為“絲綢之路”,這一命名很快被學術界和大眾所接受,并正式采用。其后,法國歷史家都爾曼在20世紀初出版的《中國與敘利亞之間的古代絲綢之路》一書中,根據新發現的文物考古資料,進一步把絲綢之路延伸到地中海兩岸和小亞細亞。直到1913年法國東方學家沙畹經過多年的研究和探討,對中國的絲綢之路的劃分大概歸為兩條比較重要的線路;一條是東方航線,也叫“東方海上線路”,是春秋時期的齊國在膠東半島開辟的循海岸水行直通遼東半島、朝鮮半島、日本列島直至東南亞的黃金通道。另一條是南海航線,也稱“南海線路”是兩漢時期始于廣東徐聞到東南亞各國后延續到西亞直至歐洲的海上黃金通道。
歲月長河有大氣磅礴,也有蜿蜒曲折。絲綢之路見證熙熙攘攘,也曾塵封荒弛。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習主席以深邃的歷史眼光,擺出“一帶一路”的戰略構想,可謂“當驚出界殊”。
二、秉持和平發展理念
習主席在博鰲亞洲論壇2017年年會上,呼吁各國積極參運“一帶一路”建設。隨后,中國政府發布《推動共建絲綢指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明確了“一帶一路”的共建原則、框架思路、合作重點、合作機制等。3年來,藍圖由革創到一步步展開,一筆筆繪就。目前,已有10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參與到“一帶一路”建設中來。我國同30多個沿線國家簽署了共建合作協議,同20多個國家開展了國際產能合作,聯合國等國際組織也表態積極以亞投行、線路基金為代表的金融合作不斷深入,一批有影響力的標志性項目逐步落地。主席說:“‘一帶一路’建設秉持的是共商、共建、共享原則。不是封閉的,而是開放包容的;不是中國一家的獨奏,而是沿線國家的合唱。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就必須樹立全球視野,更要自覺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全面謀劃、全方位對外開放大戰略,以更加積極主動的姿態走向世界。”
回首以往,人類經歷了血腥的戰爭,冷戰的對峙,也取得了驚人的發展,巨大的進步。進入20世紀,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和平與發展取代叢林法則,成為世界潮流。與此同時“逆全球化”的思潮抬頭,局部沖突此起彼伏,非傳統安全和全球性挑戰不斷增多。世界經濟持續低迷,不穩定、不確定成為常態。主席從歷史和哲學的高度為世界釋疑解惑。在今年五月北京召開的“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的主旨演講中,把“一帶一路”建成“和平之路、繁榮之路、開放之路、創新之路、文明之路。”秉持和平發展的理念,繪制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宏偉藍圖。
三、展現開放包容的東方智慧
當今世界經濟仍未走出國際金融危機的深層次影響,復蘇脆弱乏力,增長基礎不穩,保護主義上升,“逆全球化”思潮抬頭。開放與保守變革,與守舊,經濟一體化與“碎片化”的矛盾凸出、但另一方面,在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和可持續發展等領域,雙邊和多邊,區域和全球的合作勢頭漸起,各國更加重視發展實體經濟、重視發展制造業,推進工業化,經濟多元化。
鑒古知今。習主席從歷史中尋找解決問題的智慧,2000多年前,絲綢之路上駝鈴聲聲舟楫相望,各國打破?籬互通有無,友好交往,書寫了人類歷史的輝煌篇章。歷史和現實都證明,搞封閉、排他的安排沒有前途。只有開門搞合作,大家都受益,才是光明正道。正如習主席指出的:“讓世界經濟的大海退回到一個一個孤立的湖泊、小河流、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符合歷史潮流,“一帶一路”倡議植根于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利共贏是其最鮮明的特色。也是強大生命力所在。
美國推行的“兩洋戰略”區域均沒有把中國大多數亞洲國家及俄羅斯等歐洲國家包括在內。更不用說非洲國家了。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除亞洲國家外,還有近鄰亞洲的非洲國家和歐洲國家,甚至歐盟國家,相鄰的這么多國家通過互利合作,共謀和平發展。“一帶一路”包容性強,歡迎包括美國在內的任何國家參與。這樣做其目的就在于促進各個經濟要素有序自由流動,實現資源高效配置,深化市場合作,促進世界和平發展,形成政治經互信、經濟融合、文化互容的利益共同體,責任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無疑,這將是一項造福各國人民的偉業。
唐代詩人杜甫的詩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唯有中國領導人站在世界潮流的源頭,展現出如此宏偉的境界,喊出中國音,全球震撼。
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高峰論壇心得體會(2)
絲路綿延連山海,與時偕行聚人心。孟夏五月,“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在北京召開。兩天來,來自100多個國家的賓客為推動“一帶一路”建設獻計獻策,人們期待這一中國倡議更好地造福世界和人民。
“‘一帶一路’建設是偉大的事業,需要偉大的實踐。”‘一帶一路’建設將由大家共同商量,‘一帶一路’建設成果將由大家共同分享。”主席在論壇開幕式上的演講,深刻闡釋了古絲綢之路沉淀下的絲路精神,系統總結了“一帶一路”建設4年來的豐碩成果,擘畫了建設和平、繁榮、開放、創新、文明的“一帶一路”的美好前景。這一重要演講,既有高瞻遠矚的構想,又有求真務實的舉措,為“一帶一路”建設指明了方向和路徑,回答了當今國際社會面臨的許多重大問題,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提供了堅實的支點,彰顯了一個東方大國的思想力與行動力,展現了一個發展中大國促進全球和平發展的責任與擔當。
古老的大陸,遼闊的大洋,張騫策馬西去、鄭和揚帆南下,跨越地域、跨越民族、跨越文化、跨越宗教……我們的祖先挽起人類友好交往的紐帶,寫下文明交流的歷史篇章。千古常新的絲路精神,成為人類文明的寶貴遺產。主席在演講中進一步闡釋“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絲路精神,正是以歷史和現實告訴我們,無論相隔多遠,只要我們勇敢邁出第一步,堅持相向而行,就能走出一條相遇相知、共同發展之路,走向幸福安寧和諧美好的遠方。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則、開放包容的特征、互利共贏的理念,“一帶一路”建設賡續絲路精神,展現出強大吸引力和感召力。4年來,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積極支持和參與“一帶一路”建設,聯合國的重要決議也納入“一帶一路”建設內容。主席從“政策溝通不斷深化、設施聯通不斷加強、貿易暢通不斷提升、資金融通不斷擴大、民心相通不斷促進”五個方面,梳理了“一帶一路”建設從理念轉化為行動、從愿景轉化為現實的豐碩成果。這充分說明,“一帶一路”倡議順應時代潮流,適應發展規律,符合各國人民利益,具有廣闊前景。
當今世界,一方面是和平發展的大勢不可阻擋、變革創新的步伐持續向前,一方面是和平赤字、發展赤字、治理赤字成為擺在全人類面前的嚴峻挑戰。發展是解決一切問題的總鑰匙。沒有發展,就沒有和平安寧,就沒有應對全球共同挑戰的基礎。“一帶一路”建設正是要聚焦發展這個根本性問題,打造發展這把金鑰匙,為全球治理提供解決方案,實現經濟大融合、發展大聯動、成果大共享。主席深入詮釋的“一帶一路”建設,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世紀工程,它回應了各國互聯互通的強烈愿望,回應了世界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必將助力和平發展的薪火代代相傳。
“一帶一路”建設已經邁出堅實步伐,接下來的是乘勢而上、順勢而為,推動它行穩致遠、繼往開來。主席強調,要將“一帶一路”建成和平之路、繁榮之路、開放之路、創新之路、文明之路。從發展友好合作,到達成務實協定;從加大建設資金支持,到加強創新合作,主席提出的一系列務實舉措向世界宣示,中國是共建“一帶一路”的倡議者,更是負責任、有擔當的實踐者。秉承絲路精神,“一帶一路”建設將為世界發展帶來新機遇。
舊邦新命,古道新程。古絲綢之路上的駝鈴槳聲跨越時空,在新世紀奏響“一帶一路”的交響曲。以此次論壇為契機,“一帶一路”建設將在新起點上再出發。沿著這條命運休戚與共、夢想相連相通的大道攜手前行,我們就一定能共同建設一個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新世界。
預備黨員轉正決議范
時間:2024-04-23 08:0:39預備黨員轉正決議四篇
時間:2024-04-23 08:0:39最新預備黨員轉正支部會議
時間:2024-04-23 08:0:57黨支部通過預備黨員轉正決
時間:2024-04-23 08: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