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堅持四個自信學習心得體會
同志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時強調:“堅持不忘初心、繼續前進,就要堅持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不動搖,不斷把偉大事業推向前進。”
近代以降,中國人民在救國道路的選擇上百般求索:改良主義、自由主義、無政府主義,屢試屢敗;“洋務夢”“立憲夢”“變法夢”,夢夢皆空。唯有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徹底扭轉了中華民族的命運:我們黨從50多名黨員、力量微薄的小黨,發展成為擁有8800多萬名黨員、執政67年的執政黨;中國從一窮二白的貧窮國家,發展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從險些被開除球籍,到不能被忽視的世界大國。說:“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展現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發展的累累碩果,足以讓我們信心滿懷。
從十月革命的炮聲到南湖紅船上的宣誓,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開始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實踐表明,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科學把握共產黨執政規律、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用、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科學理論指導實踐,中國各項事業就會蒸蒸日上、前途廣大。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等,指導黨和人民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革命和、改革開放的偉大成就。現在,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更離不開先進理論的領航。
當西方國家遭遇經濟危機、政治衰退、民主失靈時,中國經濟發展卻在一次次“中國崩潰”的論調中逆勢而上。中國靠什么?制度。我們保證了人民當家做主,保持了幾十年的快速發展勢頭,使7億多中國人脫貧,這一切正有賴于制度。歷史證明,制度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鮮明、明顯制度優勢、強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進制度。它不僅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保障,也在為人類對更好社會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國方案。
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發展中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黨和人民偉大斗爭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先進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只有始終弘揚,弘揚以愛國主義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的時代精神,增強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精神力量,才能為民族復興提供不竭的動力。
“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水擊三千里。”不斷刷新的發展速度賦予我們自信,更加輝煌的未來等待我們奔赴。我們要始終堅持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途上,蕩開如椽巨筆、寫下新的篇章。
【2】堅持四個自信學習心得體會
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說,“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此言一出,擲地有聲,立即引起廣泛關注和熱烈討論。本文圍繞“文化自信”的五個問題,一抒淺見。
“文化自信”與“文化焦慮”
隨 著近代中國曾經的一度衰落,中國也一度丟失了文化自信,充滿了文化焦慮。別人問我們:“如果我的中國朋友們在智力上和我完全一樣,那為什么像伽利略、拓里 拆利、斯蒂文、牛頓這樣的偉大人物都是歐洲人,而不是中國人或印度人呢?為什么近代科學和科學革命只產生在歐洲呢?……為什么直到中世紀中國還比歐洲先 進,后來卻會讓歐洲人著了先鞭呢?怎么會產生這樣的轉變呢?”(李約瑟《中國科學技術史》)我們問自己:鄭和下西洋乃“有史來,最光焰之時代”,但盡管當 時參與者達12萬之眾,“而我則鄭和之后,竟無第二之鄭和”?(梁啟超《祖國大航海家鄭和傳》)
中國人找回文化自信,始于新中國成立之時,毛澤東在天安門城樓上宣布:“隨著經濟建設的高潮的到來,不可避免地將要出現一個文化建設的高潮。中國人被人認為不文明的時代已經過去了,我們將以一個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現于世界。”
中 國人增強文化自信,成于民族復興進程之中。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豐富 精神文化生活越來越成為我國人民的熱切愿望。”黨的十八大報告重申,“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 須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興起文化建設新高潮。”強調,“中華民族創造了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中華民族也一定能夠創造出中華 文化新的輝煌”。
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進一步指出,“堅持不忘初心、繼續前進,就要堅持中國 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因為,“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發展中孕育的中華優秀傳 統文化,在黨和人民偉大斗爭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先進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
“文化自信”與“厚德載物”
無論是在從“文化焦慮”到找回“文化自信”的過程中,還是今天在實現民族復興中國夢的進程中,不斷呼喚、不斷增強“文化自信”,都要立足于“厚德載物”的現實基礎。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市場經濟無德,也搞不好、搞不成,“文化自信”就會淪為空喊、空談。
舊 中國積貧積弱,備受列強欺凌,實現國家富強和人民富裕,成為近代以來中華兒女最強烈、最執著的愿望追求。致富是大家的期盼。窮病窮病,多是窮出來的病。但 富,也會富出病來。歷史上我們也曾富過。中國是文明古國,書香門第,再富也不能浮躁。沉靜、從容、大氣、平和,有其境界,是文化大國的氣質。不應該有了錢 就狂了、瘋了,不知道該怎么辦了。如果“富”得“丟掉了魂”,“窮”得“只剩下錢”,人民還談得上什么“自信”?“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社 會主義之所以能浩浩蕩蕩、生機勃發,其特色之一,就是能“以厚德載市場經濟”。
市場經濟中每一個主體都追求利潤最大化,由此導致競 爭,優勝劣汰,效率大增。市場經濟自然要“向錢看”,但也不能搞得“一切向錢看”,把精神、信仰一概物化,把誠信、道德統統拋棄,都“淹沒在利己主義打算 的冰水之中”,“把人的尊嚴變成了交換價值”。如果物欲橫流,社會亂套,市場經濟也難以為繼。
“君子以厚德載物”,豈容“財之日進而德之日損,物之日厚而德之日薄”?
蘊 含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中華民族的“民族本性”,有巨大的能量,關鍵是如何在發展市場經濟的新的歷史條件下喚回它、激活它、放大它,使它成為強大的正能量。 今天,診治近利遠親、見利忘義、唯利是圖、損人利己等道德失范現象,不妨從民族優秀的文化基因中,去找回和強化道德約束和慎終追遠的定力,去增強我們民族 在現代化浪潮中強身健體的抗體,增強人們在各種物質誘惑面前的免疫機能,促使人們做到見利思義、義利并舉、先義后利。
我們這個有著“厚德載物”“重義輕利”傳統的民族,有為人類開辟“君子以厚德載市場經濟”新境界的“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與“文藝繁榮”
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源于傳統的優秀文化,基于今天的文化繁榮。文化繁榮中必有文藝繁榮,它是豐厚、博大、百花盛開的精神園地,也是文化自信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必然表現。
2014年《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 與毛澤東同志1942年《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一脈相承。新的講話,既有“雙百”、“二為”這些基本原則的繼承和堅守,更是“文化自信??文化繁榮??文藝繁榮”這一歷史邏輯的展開。
延 安文藝座談會,作為當年延安整風運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旨在解決中國無產階級文藝發展道路上遇到的理論和實踐問題。在北京召開的全國文藝工作座談會,則 是圍繞“四個全面”的戰略布局,不僅要促進文藝繁榮,而且要與時俱進,為實現民族復興中國夢吹響時代號角。
中華民族講誠 信、守誠信的傳統,正受到市場經濟中頻發和蔓延的“信用缺失癥”的沖擊和考驗。我們看到,一切向錢看,“信用缺失癥”在細胞滋生;有錢啥都干,“信用缺失 癥”向機體蔓延;權錢作交易,“信用缺失癥”使器官腐敗;為錢可逆天,“信用缺失癥”讓大家瘋狂!無數事實告訴我們,精神世界出現了問題,人的行為就必然 會破規失矩。
發展仍然是我們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但經濟發展了,精神失落了,那國家能夠稱為強大嗎?一個民族的崛起或復興,常常以民族文化的復興和民族精神的崛起為先導。一個民族的衰落或覆滅,往往以民族文化的頹廢和民族精神的萎靡為先兆。
正 是因應這樣深刻的時代背景、復雜的社會環境、鮮明的問題導向,強調,“文藝不能當市場的奴隸,不要沾滿了銅臭氣”,“不能在市場經濟大潮中迷 失方向,不能在為什么人的問題上發生偏差”。今天的時代大環境,從正反兩個方面呼喚、促成、歷練、積聚,涌現出一大批優秀的文藝作品,“用現實主義精神和 浪漫主義情懷觀照現實生活,用光明驅散黑暗,用美善戰勝丑惡,讓人們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看到夢想就在前方。”
營造環境才能夠繁榮發展文藝。說,“要號召全社會行動起來,通過教育引導、輿論宣傳、文化熏陶、實踐養成、制度保障等,使內化為人們的精神追求、外化為人們的自覺行動。”
有 一批來自社會各界、事業有成的人士,他們不是專業的文藝工作者,但他們是文藝愛好者,特別是青年時代的音樂愛好者,是“愛樂人”。這就是由民政部第一個直 接登記管理、由國家藝術基金資助的“滿天星業余交響樂團”。這個樂團利用業余時間,已到幾十所大學去舉辦了“音樂點亮人生”音樂沙龍,受到普遍歡迎。樂團 演奏的有中外經典名曲的“陽春白雪”,也有青年學生好懂好唱愛聽的“下里巴人”。樂團許多成員都有為祖國“頂天立地”奮斗在各條戰線上的經歷,現在又聚集 在一起,一個學校接一個學校、一場接一場“鋪天蓋地”地演奏著中外交響音樂經典,果然就“有正能量、有感染力,能夠溫潤心靈、啟迪心智”。上海理工大學的 學生看了演出后當場吟詩贊揚樂團:“才略文韜,琴音歌賦,齊聚星河如火。譜思源曲,歌雋永如昨。堪憶昔年往事,扶社稷,勛績良多。韶華逝,青絲華發,未敢 忘憂國”。
學習了《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滿天星業余交響樂團”倍感振奮。他們說,“全社會行動起來”,我們 也要“動起來”;為實現中國夢吹響時代號角,我們也要“吹起來”。我們每個“愛樂人”,都是傳播高雅音樂的一棵蒲公英。當這棵蒲公英成熟的時候,我們會化 成蒲公英的種子,飛到祖國各地去,長出新的蒲公英。
文化自信和文化繁榮,需要更多的人積極參與。當文藝生長于我們的生活之中,當核心價值觀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我們的文化自信就有了深厚的土壤,也擁有卓越的力量。
“文化自信”與“文化他信”
我們中華民族有優秀的傳統文化,今天又在大踏步邁向偉大的民族復興。我們最有資格講“文化自信”。
但 自己優秀不等于人家都承認你優秀,巋然獨存并不是孤芳自賞,新的輝煌也不是一枝獨秀。文化自信不僅在于自己的決心有多大,聲音有多高,歷史有多久,塊頭有 多大,還在于人家是否信服,有沒有“他信”。當今時代,面對大發展大變革的世界格局,面對各種思想文化更加頻繁的交流交融交鋒,誰占據了文化發展的制高 點,誰就能夠更好地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掌握主動權。我們現在要努力到全世界去講“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那怎樣才能在文化上贏得“他信”?
我認為,“人類命運共同體”,就是當代人類之所想、所急、所欲的好題目、大文章。中國文化在此中,有好戲可唱,有好路可走。
今天,人類文明的交匯已走到量變到質變的臨界點,人類危機呼喚人本主義在否定之否定意義上的繼承和發揚,呼喚一場新的文明復興。“人類只有一個地球,各國共處一個世界”,這一次新的文明復興,應該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這是時代的要求、人類的共同關切。
中 華民族實現民族復興的偉大進程,肩負著融入推進一場新的文明復興的時代使命。迎接這場并不遜色于歷史上的文藝復興的、的“文藝復興”,中國應該有所 作為。“緩慢地、平靜地、然而明白無誤地,中國的文藝復興正在變成一種現實。這一復興的結晶看起來似乎使人覺得帶著西方色彩。但剝開它的表層,你就可以看 出,構成這個結晶的材料,在本質上正是那個飽經風雨侵蝕而可以看得更為明白透徹的中國根底??正是那個因為接觸新世界的科學、民主、文明而復活起來的人文 主義與理智主義的中國。”胡適近百年前就曾作此判斷,現在看來是確實的。
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因應著這個時代要求,回答著這個共同 關切。湯因比說,“避免人類自殺之路,在這點上現在各民族中具有最充分準備的,是兩千年來培育了獨特思維方法的中華民族。”這種“獨特思維方法”就是天人 合一,允執厥中,仁者愛人,以和為貴,和而不同,眾緣和合。其核心是“和”,“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
這樣“斯為美”的文化,這樣推陳出新的文化,這樣促進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文化,正是今天中國文化走出去的新招牌和精氣神,是“講好中國故事”的題中應有之義,是“傳播好中國聲音”的最動聽感人的聲音。
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時代交響樂中共振、共鳴,中國文化既有自信也有他信,在他信中更有自信。
“文化自信”與“文化根基”
中華民族這一百多年來歷經磨難,現在離民族復興越來越近,距離已可以丈量。要保持持續、良性增長,整個國家必須持續保持振奮的民族精神和旺盛的創新活力,實現民族復興中國夢,一定要有文化根基和價值支撐。
中國夢不是空想,原因之一,其夢有根,有文化根基和價值支撐。
根,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歷史上與中國文化若后若先之古代文化,或已夭折,或已轉易,或失其獨立自主之民族生命。惟中國能以其自創之文化永其獨立之民族生命,至于今日巋然獨存。”(梁漱溟語)
根, 維系于民族精神。無論歷史多么遙遠、歲月如何蹉跎,無論社會怎么變革、如何轉型,都不能除了根、丟了魂,都必須把根留住。根脈切斷不得,根深才能葉茂。不 妨以土耳其的教訓為鑒。這個橫跨歐亞非三大洲的、有過奧斯曼帝國輝煌的大國,本屬于地道的伊斯蘭文明,但在現代轉型中卻以最大的決心徹底與伊斯蘭文明斷絕 關系,力圖成為西方文明的一分子。結果如何?不管土耳其如何自我變革改種,西方國家和西方人從來都沒有把土耳其看成一個西方國家。亨廷頓指出,這種不愿意 認同自己原有文明屬性,又無法被它想加入的另一文明所接受的自取其辱狀態,必然會在全民族形成一種文明上、精神上無所歸宿的極端沮喪感。
根, 滋潤于“慎終追遠”。“慎終追遠”不是“搬出祖先來說事”,而是為了今天,以古鑒今,提醒大家在繁忙浮躁的當下,想想根,定定神,穩住腳步找到魂。如果說 金錢、利益可以洗刷和消解人倫道德,誘使民德“變薄”,那么,“慎終追遠,則民德歸厚矣”,有助于積德厚德,開創民德歸厚、厚德載物、厚德載市場經濟的新 天地。
根,深扎于敬畏之心。人不應敬畏鬼神,但不能沒有敬畏之心。信仰的支撐、科學的論證、理論的徹底都是必需的,但不夠,還要靠 敬畏。講“徹底的唯物主義者是無所畏懼的”,那是講不信鬼不信神需要的思想狀態,但不能放大為人什么都無所畏懼。“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有了 敬畏,才有自律。馬克思認為“道德的基礎是人類精神的自律”。只有道德主體將道德規范內化為自己的道德,完成他律向自律的轉化,才能成為有效的道德規范。 有了自律的基礎,相互的他律??道德規范、社會公德、法律法規,才有實施的可能。告誡干部,“畏則不敢肆而德以成,無畏則從其所欲而及于 禍。”官有所畏,業有所成。各級領導干部要敬畏人民、敬畏組織、敬畏法紀,做到公正用權、依法用權、為民用權、廉潔用權,永葆共產黨人拒腐蝕、永不沾的政 治本色。
中國夢,夢有根:中國夢基于“文化自信”,夢有根來自“文化根基”。
關于“文化自信”,要談的何止以上“五題”?人類文明史上,可能再沒有哪個國家像近代的中國一樣,經歷如此巨大的心靈沖擊與精神變革;也再沒有哪個民族像中華民族一樣,在不斷的挫折和磨礪中,鍛造屬于自己的價值理念與精神圖景。
【3】堅持四個自信學習心得體會
“當今世界,要說哪個政黨、哪個國家、哪個民族能夠自信的話,那中國共產黨、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在“七一”重要講話中如是說。金剛臺鎮黨委政府認真貫徹落實會議精神,堅持“四個自信”踐行“不忘初心”,切實用“七一”重要講話精神武裝頭腦、指導實踐,不斷把偉大事業推向前進。
一道路自信。道路問題關乎黨的命脈,關系國家前途、民族命運和人民幸福。金剛臺鎮黨委政府用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和黨的基本路線統一思想、統一行動,并且毫不動搖、堅定不移的走。全面落實黨的基本路線,全面執行黨在的基本綱領。在黨的領導下,立足實情,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堅持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等五位一體的發展道路,促進金剛臺鎮的全面發展,逐步實現全鎮人民共同富裕,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宜居鄉鎮,堅定不移地捍衛。
二理論自信。理論問題關乎黨的性質,關系國家發展、民族復興和人民安康。金剛臺鎮黨委政府高度重視,堅持,制定學習日程表,設置“周一學習日”,形成理論學習的長效機制,堅持正面教育為主,用黨章、“兩學一做”以及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等科學理論武裝頭腦,進一步堅定理想信念,提高黨性覺悟。
三制度自信。制度問題關乎黨的方向,關系國家建設、民族團結和人民發展。中國共產黨不斷探索適合中國具體國情的社會制度,在波瀾壯闊的革命、建設和改革歷程中,確立并形成了制度。金剛臺鎮黨委政府在制度確立和制度創新的基礎上,以高度的制度自覺性,不斷推進制度的完善和發展,與時俱進地發展。
四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在黨和人民偉大斗爭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先進文化是中華民族有著獨特的精神標識。為逐步培養黨員干部的文化自信,金剛臺鎮黨委政府認真組織好“七一”重要講話精神的宣傳闡釋工作,結合黨中央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的重大主題宣傳,精心組織一批重點理論、評論、綜述文章,深入闡釋講話提出的重大論斷和重要觀點,深入學、認真學、反復學、系統學。
預備黨員轉正決議范
時間:2024-04-23 08:0:39預備黨員轉正決議四篇
時間:2024-04-23 08:0:39最新預備黨員轉正支部會議
時間:2024-04-23 08:0:57黨支部通過預備黨員轉正決
時間:2024-04-23 08: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