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述“五大發展”新理念中,創新發展居于發展新理念的首要和引領地位。因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正如《建議》指出的“必須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必須把發展基點放在創新上”。僅十八屆五中全會公報,“創新”一詞就出現27次。因此,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有創新就有希望。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五大發展”新理念,體現了十八大以來為黨中央治國理政思想,這無疑是的豐富和發展。10月出版的《談治國理政》一書,是外界尤其是世界各國觀察為黨中央領導治國理政的一個“窗口”,迄今己發行500多萬冊。《建議》提出的“五大發展”新理念在這本書中就有許多重要論述。在全書共十八章中,比如關于創新發展,第四章中就有“加快從要素驅動、投資規模驅動發展為主向以創新驅動發展為主的轉變”的論述。又比如關于綠色發展,第八章中就有“努力走向生態文明”的論述。還比如關于共享發展,第七章中就有“推動貧困地區脫貧致富、加快發展”的論述等。因此,通過結合學習《談治國理政》一書,我們就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為黨中央十八大以來形成的一系列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
新常態是我國發展的新思想
《建議》深入分析了“十三五”時期我國發展環境的基本特征,認為我國發展仍處于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也面臨諸多矛盾疊加、風險隱患增多的嚴峻挑戰。我們要準確把握戰略機遇期內涵的深刻變化,更加有效地應對各種風險和挑戰,繼續集中力量把自己的事情辦好,不斷開拓發展新境界。這段重要論述既指出了我國發展的環境、條件、任務和要求等都發生了新的變化,又指出了我們針對這些新變化提出了新常態的思想。對此,有明確的論述:“十三五”時期,我國發展面臨許多新情況新問題,最主要的就是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
新常態下,我國經濟增長速度要從高速轉向中高速,發展方式要從規模速度型轉向質量效率型,經濟結構調整要從增量擴能為主轉向調整存量、做優增量并舉,發展動力要從主要依靠資源和低成本勞動力等要素投入轉向創新驅動。新常態首先是經濟范疇,可以用速度變化、結構優化、動力轉換這三大特點加以概括。這些特點是我國當前和今后很長時間里經濟發展的趨勢。
新常態同時也是經濟社會范疇。歷史唯物主義認為,經濟發展狀況會直接影響社會并最終決定其它領域的狀況。因而還要從經濟社會范疇上來理解新常態。新常態是現階段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出現的新特征,也就是《建議》所指出的當前我國發展“面臨諸多矛盾疊加、風險隱患增多的嚴峻挑戰”,這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我們只能先承認它,才能有效地應對它。新常態說到底,是對我國發展過程中出現的新的階段性特征形象而準確的表達。正如所指出的:“既要看到基本國情沒有變,也要看到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每個階段呈現出來的新特點。”因此,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新常態,是我國發展過程中階段性特征變化的必然反映。新常態是我們認識當下、規劃未來、制定政策、推進事業的客觀基點。正是從這個意義上我們說,新常態是關于我國發展的新思想。我們要努力做到《建議》指出的適應新常態、把握新常態、引領新常態。
需要指出的是,當前認識和把握新常態要注意防止兩種傾向。一是把新常態等同于新出現的矛盾和問題。例如,有的觀點把當前我國經濟出現的內需回落、傳統企業利潤下滑、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等當作新常態,這顯然是不對的。這些矛盾和問題是在我們未完成調結構、轉方式背景下主動調低發展速度后出現的問題,也是我們在推動結構優化和動力轉換中產生的矛盾。這些正是新常態下我們推動發展所要解決的。二是把新常態當做“筐”,與此無關的內容都往里裝。這種傾向若不加以克服,也是不利于我們做到適應、把握、引領新常態的。列寧曾深刻指出:真理只要再向前跨出一步,那怕是小小一步,就會成為謬誤。
雖然我們現在還不能說已經完全解決了當前面臨的新矛盾新問題,但是我們已經看到新常態下,我國發展正朝著更加重視質量、效益、創新,更加重視生態文明建設,更加重視民生改善和社會公平的方向轉變。因此,奮力奪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勝利,必須適應新常態、把握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正如《建議》指出的:“十三五”時期我國發展,既要看速度,也要看增量,更要看質量,要著力實現有質量、有效益、沒水分、可持續的增長,著力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改善生態環境、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中實現經濟增長。繼續集中力量把自己的事情辦好,不斷開拓發展新境界。
“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是我國發展的新戰略
黨的十八大以來,為黨中央從堅持和發展全局出發,提出并形成了“四個全
預備黨員轉正決議范
時間:2024-04-23 08:0:39預備黨員轉正決議四篇
時間:2024-04-23 08:0:39最新預備黨員轉正支部會議
時間:2024-04-23 08:0:57黨支部通過預備黨員轉正決
時間:2024-04-23 08: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