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震臺站概況
通化臺始建于1971年8月,臺址位于通化市東昌區柳條溝,1973年5月1日正式投入觀測,到1977年12月25日搬遷,共觀測了四年零八個月。搬遷前于1976年底破土動工,1977年11月完工,1973年1月1日正式投入觀測,臺址位于通化市東昌區銀廠村花甸溝。
2002年6月在原辦公室前又建一座歐式辦公樓,現未投入觀測。
通化臺建臺后,便擔負起本地區、本省及鄰近省的地震監測任務,1982年7月正式參加國內臺網資料交換,資料上報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九室。2000年1月1日數字化儀器獲得的數據也開始上報,2001年1月1日開始向九室上報數字化儀器與模擬儀器的綜合報告,從而為我國的防震減災工作事業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通化地震臺地處我省東南部山區,長白山腳下,位于清密斷裂和鴨綠江斷裂這兩個北東向斷裂之間,在渾江陷的東南端;臺址的南部有印支期花崗巖侵入體。由于通化地處長白山北東向一級隆起之中,所以地質構造比較復雜,中小的斷裂比較多。臺址附近出露的巖層為:新生界 坡積物
山麂堆積
河流沖積層
不整合
中生界 安山巖
紅色礫巖層
不整合
古生界 寒武奧陶紀頁巖、灰巖層
關系不清
元古界 橋頭灰巖層
南芬頁巖層
釣魚石英巖層
不整合
狀片麻花崗巖侵入
太古界 大理巖、片麻巖、片巖
千枚巖
結晶質白云巖
臺址附近露出的巖層為:
萬隆組:薄層灰巖
橋頭組:鐵質斑點石英砂巖、頁巖、粉砂巖
南芬組:黃綠色及紫色頁巖夾灰巖
臺址所在地的巖性為震旦紀灰巖(萬隆組)。
通化臺中國地震局地震基本臺網的2類臺站。臺站代號THA,編碼為22014,地理坐標為北緯41.418°,東經125.598°,高層440米。總占地面積63000平方米,現觀測面積302平方米,未交工的新樓面積460平方米。
建臺的歷史背景是在1966年邢臺地震發生后,我國的地震活動進入了一個新的活躍期,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對地震工作都給予了普遍的重視。這期間1964年12月27日通化地區光華發生4.4級有感地震,又于1968年1月7日通化市區發生了4.4級有感地震;并且在歷史上也有多次地震的記載,原沈陽地震大隊和吉林省地震辦公室,根據通化地區的地震活動情況和保衛“四大”的原則,并東北東部和吉林省東南合網布局的需要,準備在通化建立地震臺吉林省地震辦公室、通化地區和地區科技局共同研究,決定在通化建臺,受雙層領導,隸屬于省地震辦公室和通化地區科技局(后為通化市地震辦公室)管理。現歸屬吉林省地震局直接領導。
選臺定點情況,根據沈陽地震大隊和吉林省地震辦公室下達的通化選臺任務,于1971年7月臺址確定在通化市柳條溝的玉黃山上。其地理坐標為北緯41.443°,東經125.564°,高層470米,基巖巖性為中厚層灰巖夾薄層灰巖,地質年代為震旦紀。由于臺址距離“一二八”鐵路大橋較近,約2000米,每天都有多次客貨車通過,造成最大干擾震幅達4~5毫米,再加上人防工程的建設,有一地下主巷道在臺址下面通過,對臺站觀測工作的干擾日益嚴重,給分析工作帶來很多困難,另外,山洞、擺房的防潮處理的也不好,等多方面因素,影響了臺站的觀測和分析質量。1975年末,省地震辦公室召集有關人員進行了鑒定,最后決定該臺報廢,另選新臺址。此事由省地震辦上報國家局批準。
全國兩會什么時候結
時間:2023-09-17 02:0:44公司搬遷員工內部通知范文
時間:2023-09-16 02:0:47公司搬遷怎么發朋友圈通知
時間:2023-09-16 05:0:41公司搬遷告客戶通知書范文
時間:2023-09-13 11: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