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信息工程大學(Chengdu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簡稱“成信大”,由中國氣象局和四川省人民政府共建,入選中國首批“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2011計劃”、“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建設工程”、四川省“雙一流”建設計劃,為國際CDIO組織正式成員、全國CDIO工程教育模式試點工作組副組長單位、中國氣象人才培養聯盟成員,是以信息學科和大氣學科為重點,學科交叉為特色,工學、理學、管理學為主要學科門類的省屬重點大學,被譽為“氣象工程人才搖籃”、“統計工作者的搖籃”。
成都信息工程大學創建于1951年,前身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西南空軍氣象干部訓練大隊,原名成都氣象學院。1980年9月,學校成為首批具有學士學位授予權的高等院校。2000年,更名為成都信息工程學院;2001年2月27日,原直屬國家統計局的國家級重點中專?四川統計學校并入學校。2003年,學校獲得碩士學位授予權。2015年4月,經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批準,更名為成都信息工程大學。2016年,被四川省學位委員會和教育廳列為新增博士學位授予權建設單位。
截至2016年12月,學校有航空港、龍泉、天府三個校區,占地面積2100余畝,固定資產13億元,紙質圖書178余萬冊;下設17個二級學院,開辦53個本科專業;有8個一級學科碩士點,3個專業碩士學位;有在校本科生20000余人、研究生1700余人;有專任教師1161人,專任教師中具有碩士以上學位的教師897人,其中博士286人。
成都氣象學校
短訓時期
1951年1月,中國人民解放軍西南軍區空軍司令部氣象管理處在成都市小天竺街六合里建立氣象干部訓練大隊,主要為西南培訓氣象技術干部,并為西北、中南輸送人才,屬于軍隊編制;1月20日,氣象干部訓練第一期正式開學,招生49人,教員4人,訓期5個月。
1953年9月,氣象干部訓練大隊改為地方建制。
1954年12月9日,根據國務院第七辦公室(54)國務農字第七號批復和中央氣象局中氣辦發字第270號文:西南氣象處氣象干部訓練大隊改名為“中央氣象局成都氣象干部學校”,直屬中央氣象局領導,主要負責為西南、西北區培訓氣象技術干部。
1955年8月19日,經國務院批準,原中央氣象局長春氣象通信干部學校部分并入中央氣象局成都氣象干部學校。
中專時期
1956年6月13日,根據中央氣象局(56)中氣人發字第263號文件,經高等教育部批準,中央氣象局成都氣象干部學校正式改建為3年制中等專業學校,定名為“中央氣象局成都氣象學校”,直屬中央氣象局領導,設氣象專業,面向全國招生。
1957年5月10日,經中共成都市委批準,建立中國共產黨成都氣象學校第一屆委員會。
1958年9月,經國務院批準,學校由四川省人民委員會領導、四川省氣象局代管,更名為“成都氣象學校”,為4年制中等專業學校,增設農業氣象專業。
1959年9月11日,根據四川省人民委員會(59)川辦字通知,學校改由中央氣象局直接領導。
1959年10月21日,根據國務院國七恢字271號文件,學校改由中央氣象局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雙重領導。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學校停止招生。
1970年,根據國務院、中央軍委(69)國發文50號文件,成都氣象學校黨政工作由四川省革命委員會領導,建制和業務指導歸中央氣象局。
1970年4-8月,北京氣象專科學校和湛江氣象學校撤銷,部分師資、設備并入成都氣象學校;根據戰備需要,成都氣象學校當年恢復短期培訓教學工作,為全國培訓氣象通信報務、無線電機務和高空探測人員549名。
1971年11月27日,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71)國發87號文件,成都氣象學校仍屬中央氣象局建制,中央氣象局負責計劃教學任務、招生、分配、經費、器材等,由四川省革委會和省軍區領導以省軍區領導為主負責黨政工作、干部調配、教學工作、行政管理工作等;學校實行黨委制設校長、政委執行地專級職權;主要任務為全國氣象部門培訓氣象雷達、通信機務、高空觀測和新技術使用等技術骨干,并承擔四川省和西藏自治區氣象人員的培訓;學校定額為600-800人。
1973年4月2日,經中共四川省軍區委員會批準,成立中國共產黨成都氣象學校臨時黨委。
1973年9月,學校恢復中專招生,設氣象通信觀測專業。
1974年10月,學校調整專業設置,設氣象、高空氣象、通訊機務、氣象雷達4個專業,學制2年。
1976年,氣象、高空氣象、通訊機務、氣象雷達專業學制改為3年。
四川統計學校
1949年,中國人民解放軍西南軍政委員會工業部干部訓練班成立。
1950年11月,定名為“西南軍政委員會工業部干部學校”,由時任工業部副部長的萬里(曾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任學校第一任校長。
1953年8月,重慶市第一、二、三財經學校、江津財校、宜賓財校等部分或全部并入該校,更名為“重慶工業會計統計學校”。
1954年,改由國家統計局管理,更名為“重慶統計學校”。
1958年8月,下放給四川省人民政府管理,并將學校由重慶遷至成都光華村,更名為“成都計劃統計學校”。
1963年4月,四川省人民政府決定將學校遷至內江桐梓壩,更名為“四川省計劃統計學校”。
1978年4月14日,經國務院國發(1978)68號和教育部(78)教計字第335號批準,成都氣象學校改建為成都氣象學院,實行中央氣象局和四川省人民政府雙重領導、以中央氣象局領導為主的管理體制。設氣象通訊、氣象雷達、高空氣象、氣象等4個本科專業學制4年。
1979年,學校增設氣象、高空氣象兩個本科專業學制4年。1979年4月6日,經中共四川省委組織部川委組干(1979)302號文批準成立中國共產黨成都氣象學院臨時黨委。
1980年9月,經教育部批準,學校成為首批具有學士學位授予權的高等院校。
1981年3月16日,經中共成都市委成組發(1981)101號文批準,學校第一屆黨委、紀委成立。
1984年7月9日,學校獲得世界銀行第二期農業教育項目貸款258.2萬美元,主要用于計算中心和電子技術中心實驗室的建設。
1984年10月??12月,全國氣象系統“蘋果Ⅱ計算機師資培訓班”在學校成功舉行。
1984年,經國家氣象局同意,學校設置氣象系,下設氣象專業,氣象探測系下設氣象探測技術專業,電子技術應用系下設電子技術及應用專業,原有氣象雷達、氣象通信專業合并為電子技術及應用專業。
1985年6月28-29日,學校召開首屆教職工代表大會。討論并通過了《教職工代表大會實施細則》,選舉和成立了首屆教代會主席團。
1985年,王柏鈞、張世鈞與國家氣象局氣象科學研究院聯合招收碩士研究生。
1986年,經國家氣象局批準,學校成立氣象科學技術研究所。6月《成都氣象學院學報》創刊。
1987年4月10-15日,東亞大氣環流國際學術會議在學校召開,來自英國,美國,日本,澳大利亞等國家和地區以及中國國內的60名氣象學家參加了會議。
截至2016年12月,學校有專任教師1161名,具有博士學位的286人,在專任教師中的比例達到24.63%,具有碩士學位611人,占52.63%;教授168人,副教授331人,高級職稱在專任教師中的比例達到42.98%;有全國“百千萬人才工程”1人、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1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24人、四川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7人、四川省有突出貢獻的優秀專家13人、省級教學名師6人、四川省“”1人,聘請中國國內外院士7人,有1個國家級教學團隊、5個省級教學團隊、2個四川省社會科學高水平研究團隊
西南科技大學轉專業政策規
時間:2024-07-12 10:0:06成都大學轉專業政策規定及
時間:2024-07-12 10:0:02成都醫學院轉專業政策規定
時間:2024-07-12 10:0:01川北醫學院轉專業政策規定
時間:2024-07-12 1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