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業單位工資改革是大家茶余飯后關心的話題,不僅是因為事業單位工資改革涉及千萬事業編工作人員,也是因為當前全國各省區事業單位工資標準不一,引發大家對于工資問題的廣泛討論以及思考。事業單位工資改革一直以來炒得沸沸揚揚,相關信息也非常多,高考升學網整理了以下相關內容,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中共黑龍江省委辦公廳黑龍江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黑龍江省深化事業單位機構改革實施意見》的通知
各市(地)委和人民政府(行署),省委各部委,省直各單位:
《黑龍江省深化事業單位機構改革實施意見》已經省委、省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
2018年3月9日
黨的十八大以來,全省認真貫徹落實中央關于分類推進事業單位改革有關要求,通過清理規范、科學分類、推進承擔行政職能和從事生產經營活動事業單位改革試點、創新公益類事業單位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等工作,使事業單位機構編制配置得到了明顯改善,對推動我省經濟社會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但是,一些事業單位還存在規模總體偏大、體制機制不活、人浮于事,或規模過小、業務能力受限、服務質量和效率不高,或職能交叉、重復設置、資源浪費,或公益與市場不分、事業市場“兩頭占”等問題。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關于深化事業單位改革的精神,科學配置資源,強化事業單位公益屬性,推進事業單位去市場化,按照省委、省政府關于嚴控機構編制、將事業單位整合規范作為深化機關作風整頓重要內容同部署同推進的要求,結合我省實際,現就深化全省事業單位機構改革提出如下實施意見。
一、指導思想及基本原則
(一)指導思想
以,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深入貫徹落實省第十二次黨代會和省委十二屆二次全會精神,圍繞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按照中央確定的事業單位分類改革“分步實施”方針,在全面完成事業單位分類、2017年已啟動事業單位機構改革工作基礎上,進一步深化事業單位機構改革,統籌事業機構設置和事業編制使用,壓縮規模、優化結構,純化事業單位公益職能,強化事業單位公益屬性,激發事業單位活力和創造力,推進公益服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機構編制和財政資金在公益服務領域的使用效益。
(二)基本原則
??堅持政事分開。明晰功能定位,進一步理順政府與事業單位的關系,逐步實現行政職能回歸行政機構、事業單位強化公益服務。
??堅持事企分開。推進事業單位去市場化,回歸事業單位提供公益服務的本質屬性。進一步理順政府與市場關系,應由市場配置資源的生產經營活動堅決交給市場。
??堅持精簡效能。事業機構設置必須符合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凡可通過政府購買取得的公益服務原則上不再通過設立事業單位提供。按職能整合撤并事業機構,壓縮規模,節約集約配置資源,提高使用效益。
??堅持分業推進。教科文衛等行業部門按現行領導體制和政策規定,同步推進行業領域事業單位資源整合,并按行業領域體制改革方向和要求繼續推進改革。
??堅持分級組織。省、市、縣三級同步推進事業單位機構改革。條件成熟的先改,暫不具備條件的逐步推進。嚴格控制增量,逐步消化存量。
二、改革目標
通過機構改革,大幅壓縮事業單位機構編制規模,節約集約配置資源,提高使用效益。其中,省直事業單位機構總數原則上至少精簡20%,事業單位內部機構總數原則上至少精簡20%,事業編制總數原則上至少精簡15%;市(地)、縣(市)事業單位機構總數原則上至少精簡10%,事業編制總數原則上至少精簡10%。
省直各部門和市(地)、縣(市)要自我加壓,加大力度提高本部門本地區事業單位機構編制精簡比例。
三、改革任務
(一)全面壓縮現有事業單位編制規模
機構編制規模與職能作用不匹配的事業單位,規模較大、公益職能有限、人浮于事現象嚴重的“虛大空”事業單位,長期大量空編的事業單位,要合理確定事業編制規模、壓縮事業編制數量。
(二)大力精簡事業單位機構數量
1.清理撤銷“空殼”事業單位。機構編制部門批準設立時間超過兩年,但長期空編無人,組織機構空殼化、職能任務空心化、單位設立有名無實的“空殼”事業單位一律清理撤銷,由主管部門負責“空殼”事業單位清理撤銷后的相關事項處置。
2.整合撤并“小散弱”事業單位。對設置過于分散、公益職能弱化、規模較小的事業單位,通過合并、撤銷、合署辦公等方式進行整合。
(1)省直編制30名及以下單位、市(地)編制5名及以下單位、縣(市)編制3名及以下單位要重點推進機構整合。
(2)省直編制5名及以下單位原則上一律撤并,職能并入相同或相近單位。
(3)通過整合撤并,省直各部門所屬事業單位中,20名及以下編制規模的事業單位最多只能保留1個。
(4)同一部門內部多個事業單位可探索實行一套后勤、財務等行政管理體系,也可探索實行合署辦公模式。
3.優化整合職能相同或相近事業單位。對同一部門內部職能相同或相近事業單位進行優化整合,按整合后單位職責任務確定合理的事業編制規模。在編人員較多,短時間無法消化到位的,可先核定編制,逐步到位。在編人員只出不進,待消化調整到合理編制規模后再落編進人。整合后,除按地域進行布局設置外,部門內部同一職能事業單位原則上只能保留1個。
4.推進跨部門跨層級跨地域事業單位整合。
(1)鼓勵各領域不同隸屬的同類單位跨部門跨層級跨地域整合,主管部門、事業單位要積極主動提出整合意見。鼓勵有條件的市(地)、縣(市)打破條塊分割,以“強強聯合”“優勢互補”等方式跨區域整合設立事業單位。
(2)按照分業推進原則,重點對科研、報刊、干部教育、培訓療養、地質勘查、工程勘察設計、檢驗檢測認證、信息服務等部門重復設置、職責交叉、資源配置不合理的行業領域事業單位進行整合。國家或我省有市場化改革要求的,要按照要求進一步推進市場化改革。要通過跨部門跨層級跨地域整合,做大做強一批,轉企改制一批,穩妥退出事業單位序列一批。
(3)社保經辦、社會經濟調查等省直垂直管理的“條條”單位,具備條件的要下放管理權限,與地方同類或職能相近的“塊塊”單位整合設置。
5.壓縮事業單位內部機構數量。按照精干高效原則合理設置內部機構,實行“大處(科)室制”。非業務性內部機構應當綜合設置,原則上不超過內部機構總數的20%。
(三)推進承擔行政職能事業單位改革
1.全面清理和剝離事業單位承擔的行政職能。按照國家統一部署,結合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和政府機構改革,將行政職能回歸行政機關。重新明確行政職能回歸后的事業單位職責類別等事項,工作任務不足的予以撤銷或并入其他事業單位。
2.整合優化行政執法資源。推進行政執法力量下沉,實行以市、縣屬地化執法為主的管理體制。省直原則上不再設置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執法隊伍,確有必要設立的,要實行綜合執法。
(四)推進從事生產經營活動事業單位改革
1.區分單位經營情況,按照《黑龍江省從事生產經營活動事業單位改革的實施意見》要求分步推進改革。經濟效益較好的,特別是已實行企業化管理的要先期轉企改制;經濟效益一般,但具有發展潛力、轉制后能激發活力并正常經營的,要創造條件推進轉企改制;人員、資產規模較小或無固定資產、轉制后難以正常運轉的,條件成熟的予以撤銷;長期虧損、資不抵債、債權債務不清晰、歷史遺留問題多的,要穩妥退出事業單位序列。
2.鼓勵具備條件的從事生產經營活動事業單位進行部門內部整合或跨部門整合。解決資源配置中存在的大量人力和社會資源配置到事業單位等非生產部門的失衡問題,將資源更多地配置到創造社會財富的領域。
3.積極推動具有資產資源事業單位、擁有大量非辦公資產事業單位,以及其他具備條件的事業單位移交國資部門監管的國有企業管理,逐步實行企業化。
4.推進“雙法人”事業單位轉企改制。以事業單位自身名義登記注冊企業法人或取得經營資格,或100%出資舉辦企業的事業企業“雙法人”事業單位要積極推進轉企改制,注銷事業單位法人資格,核銷事業編制。
(五)推進公益類事業單位去市場化
1.對公益一類事業單位開展分類回頭看。重新審定公益一類事業單位類別,以是否創收、是否有經營性收入作為區分公益一類、二類的界限,公益一類事業單位不得從事生產經營活動(包括舉辦企業),不得取得經營性收入。現從事生產經營活動(包括舉辦企業)或有經營收入的,一律不再保留公益一類類別。
2.對公益二類事業單位從事的競爭性業務及收入進行清理規范。公益二類事業單位一律不得從事面向市場的競爭性業務并取得競爭性經營收入,其按規定和標準收取的經營性事業收入原則上納入單位預算管理。以競爭性經營收入為主且無法剝離的,一律不再保留公益二類類別。對開展競爭性生產經營活動或具有較強生產經營能力的公益類事業單位推進市場化改革,將其納入從事生產經營活動事業單位改革范圍,按照《黑龍江省從事生產經營活動事業單位改革的實施意見》規定推進轉制。
上述事業單位類別調整后,經費形式等涉及的相關機構編制事項相應進行調整。科研、文化創意等國家或我省另有政策規定的,按有關政策規定執行。
四、改革步驟
事業單位機構改革自本實施意見發布之日起實施。除承擔行政職能事業單位和從事生產經營活動事業單位按國家和省確定的改革時間表推進外,2018年全面完成“空殼”單位撤銷、“小散弱”單位撤并、部門內部單位整合、內部機構數量壓縮,以及公益類事業單位去市場化等工作,全面完成事業單位機構改革工作,具體步驟如下。
(一)部門上報(2018年3?5月)。各事業單位主管部門(含黨委和政府直屬事業單位,下同)對本部門所屬事業單位(含直屬事業單位自身)進行調查摸底,研究論證,提出所屬事業單位機構改革總體方案及所屬事業單位基本情況(包括名稱、類別、編制數、實有人數、辦公地址、占地面積、建筑面積、試驗設備等資產價值、債權債務、經營收入、辦企情況等),上報同級編委(所屬事業單位機構數30個及以下的部門,3月底前上報方案;31?40個的部門,4月底前上報方案;41個及以上的部門,5月底前上報方案)。其中,機構撤銷的,要說明資產及債權債務處置、在編人員安置及離退休人員管理等意見;機構整合的,要說明整合后事業單位名稱、類別、職能等情況,重點說明能夠減少壓縮的編制數量;編制壓縮的,要說明編制減少壓縮的數量和需調整的其他機構編制事項。
行業體制改革牽頭部門研究本行業領域的事業單位資源整合與機構改革意見,3月底前提出方案上報同級編委。
(二)核準審批(2018年6?10月)。機構編制部門會同財政、審計、相關行業體制改革牽頭部門等,審核各事業單位主管部門呈報的改革方案,提出意見上報同級編委審批。廳級機構等重大改革事項報省編委審批。涉及省委及中央事權的,按要求報省委及中央審批。
(三)組織實施(2018年11月?12月)。各事業單位主管部門組織實施經批準的各部門所屬事業單位機構改革方案,行業體制改革牽頭部門配合各事業單位主管部門組織實施本行業領域涉及的事業單位機構改革方案。
以上各項工作任務,條件成熟的可提前上報推進實施。
五、有關要求
(一)加強組織領導。堅持黨對改革工作的全面領導。省委、省政府對全省深化事業單位機構改革工作負總責,各市(地)、縣(市)黨委和政府(行署)對本地區深化事業單位機構改革工作負總責。黨委要加強領導,把握改革方向;政府要強化統籌協調,認真研究部署。各市(地)、縣(市)要結合本地實際制定改革工作方案,健全工作機制,明確時間節點,細化政策措施,確保按時保質保量完成事業單位機構改革任務。
各事業單位主管部門要承擔本部門事業單位機構改革的主體責任,切實做好前期梳理、方案制定、組織實施、人員分流安置、資產及債權債務等事項處置、風險防范、信訪維穩等工作,主要負責同志要親自掛帥,確保事業單位機構改革平穩有序進行和社會穩定。
(二)明確改革分工。各部門要各司其職、各盡其責,做好事業單位機構改革工作。機構編制部門負責深化事業單位機構改革的牽頭工作,做好綜合協調及相關機構編制事項調整工作。財政部門負責確認公益一類事業單位各項收入特別是經營收入、公益二類事業單位競爭性經營收入情況,做好事業單位整合調整后的經費形式認定及國有資產管理和處置工作。工商部門負責事業單位登記注冊企業法人或取得經營資格、或100%出資辦企情況的認定。審計部門負責對公益一類、二類事業單位經費收入情況進行審計。組織、人社部門負責機構改革中涉及的干部人事和分配社保等配套政策制定及執行指導工作。機關事務管理部門負責機構改革中涉及的辦公用房調整工作。國資部門負責轉企改制有關單位國有資產接收和監管工作。
行業體制改革牽頭部門負責行業體制改革涉及的事業單位資源整合與機構改革工作,研究提出相關行業領域事業單位整合優化、合理布局的總體意見,配合事業單位主管部門研究制定行業領域事業單位改革方案。其中,科技部門負責科研事業單位資源整合與機構改革,宣傳及新聞出版廣電部門負責報刊社資源整合與機構改革,組織、人社部門負責干部教育單位資源整合與機構改革,人社部門負責社保經辦單位資源整合與機構改革,財政部門負責培訓療養單位資源整合與機構改革,發改部門負責信息服務單位資源整合與機構改革,國土資源部門負責地質勘查單位資源整合與機構改革,住建部門負責工程勘察設計單位資源整合與機構改革,質監部門負責檢驗檢測認證單位資源整合與機構改革,教育部門負責本科高校、大中專院校(含高職院校)資源整合與機構改革,衛生計生部門負責醫療衛生服務單位資源整合與機構改革,統計部門負責社會經濟調查單位資源整合與機構改革。
(三)落實相關政策。各地各部門要按照改革精神,對涉改事業單位在改革期間實行機構編制凍結和干部人事凍結。改革涉及的人員安置問題,原則上“人隨職能走”,按照國家和我省現行事業單位改革人員安置政策意見執行。事業單位專業技術人員離崗創業按照國家支持鼓勵事業單位專業技術人員創新創業和我省專業技術人員離崗創業的有關政策規定執行。改革涉及的國有資產管理問題,繼續按照《黑龍江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黑龍江省分類推進事業單位改革有關配套文件的通知》《黑龍江省財政廳關于印發〈黑龍江省省直從事生產經營活動事業單位改革中國有資產管理的若干規定〉的通知》等有關政策規定執行。
(四)做好宣傳引導。各地各部門要以多種方式開展有針對性的宣傳活動,加大對事業單位機構改革實施意見和配套政策的宣傳解讀力度,大力宣傳改革的政策舉措和成功經驗,做好思想引領,回應職工關切,解疑釋惑、凝聚共識,合理引導改革預期,為事業單位機構改革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和社會環境。
(五)嚴明工作紀律。嚴肅機構編制和組織人事紀律,嚴禁突擊進人、突擊提拔干部,嚴禁超職數、超規格配備干部。上級業務部門不得以劃撥經費、項目審批、評比達標等為條件,要求下級部門設立與其業務對口的機構或提高機構規格、為其業務對口的機構配備或增加編制。嚴肅財經紀律,國有資產變更等事項要按照規定程序報批,嚴格財務管理,嚴禁突擊花錢,嚴禁轉移、侵吞、擠占國有資產,嚴禁隨意處置國有資產。對違反有關法律法規和政策規定的,要嚴肅追究相關單位和責任人責任。各級機構編制部門要結合各級機關作風整頓工作,定期向同級黨委和政府報告機構改革進展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