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環境藝術的思考
從萬泉文化公園,想到了城市環境藝術。
人類從洞窟與巢居中走出來,筑土構木,為自己的生存營造了棲身之地。工業化與科技革命為人類創造了大量財富,也為此付出了慘痛的代價。人口、資源、環境等一系列問題越來越嚴重。面對嘈雜、擁擠、污染的城市,人們渴望重新回到大自然的懷抱,去呼吸大自然的新鮮空氣,享受陽光的沐浴,為自己營造融入自然的新的生活環境。
矗入云天的高層建筑,蛛網般的高速公路,川流不息的車輛,瑰麗閃爍的城市夜景以及光怪陸離的商品櫥窗,給現代社會繪制了一幅變幻萬千的現代生活圖景。今天,與其說人們生活在自然環境了,不如說生活在一個無所不包的人工世界了。
這個人工世界,雖然以自然世界為物質依托,但已使人遠離了原生自然,它啟發人們深思這樣一個問題:在工業社會的條件下、,能不能建造一個美好的生活環境,解決日益緊張的土地資源,日益擁擠的交通,日益惡化的城市環境等新問題。如何維護城市的風景線,是城市發展中面臨的新問題。
現代人工城市的環境空間,只有人工設計表現自然環境,寓自然于環境之中,才能使人類與環境和諧共處,才能建設人類美好的未來。環境藝術在創造人類現代生活的同時,也設計著人類未來的文明。
城市環境中,有許多方便人們生活、娛樂、交通而存在的硬質景觀以及植物綠化及各種水體等形態構成的軟質景觀。它們作為城市社會中功能性設施和工具的同時,構成了城市環境景觀的實體要素。
此外,許多城市或城郊環境中存在著許多天然的景觀資源,如若公共藝術的設置與這些人工的硬質景觀、軟質景觀和非人工的自然景觀相協調、相組構,就將使純精神的公共藝術作品與其周遭環境因素(人工或非人工的)共同構成更大空間范圍和心理效應的公共藝術景觀,就可以使城市建筑性環境、公共設施環境及自然生態環境的整體組構在發揮其服務功能的同時,更好地體現其藝術和文化的審美價值和人性化原則。
在環境藝術的生存與推廣中,不可避免地面對著人居環境及相關區域的生態平衡和生態維護的需求。1972年6月5日,在瑞典斯德哥爾摩召開的"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上,通過了一個旨在鼓舞和知道世界各國人民保持和改善人類環境的宣言,即《人類環境宣言》。宣言中強調指出,"……人的定居和城市化工作必須加以規劃,以避免對環境的不良影響".它從一個側面提示我們,對于大地環境經管規劃和較大型的公共藝術的推廣活動方面應當做到:
1、樹立社會文化和經濟開發活動中生態環境的保護意識。
2、珍惜和合理使用土地及景觀資源。
3、反省和避免藝術規劃和創作活動中有礙于人類極其社會健康、
大學生單位實習證明格式模
時間:2023-09-16 03:0:16大學生暑假實習證明通用模
時間:2023-09-19 16:0:03大學畢業生實習證明模板(
時間:2023-09-20 00:0:40大學生畢業實習證明通用模
時間:2023-09-14 21: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