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聯“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里嘆零丁”,這兩句承接前意,繼續概述自己今昔不同的處境和心情,前句為追憶,后句描述眼前之情景。惶恐灘,原名叫黃公灘,在今江西萬安縣境內贛江中,惶恐灘是贛江十八灘之一,水流湍急,令人驚恐,也叫惶恐灘。文天祥當年起兵時曾路過這里,后被元兵打敗,撤到福建。無法挽大廈于將傾,這是一個仁人志士的最大的“惶恐”了。零丁洋,在今廣東省珠江口外的崖山外面,現名伶丁洋,文天祥兵敗被俘,押送過此,這一句是寫實。這兩句今昔對比,跨越時空,高度概括,既敘事,又抒情,對仗極其工整,出語十分自然,且形象生動。若沒有親身經歷、深沉的情感積淀,以及高超的藝術才華,是寫不出如此精絕的對句來的。這一聯是在前聯概述的基礎上,選擇一生中感受最深的、最有典型意義的兩件事來表現他的戰斗經歷和忠憤之心。從寫作角度上來說,把地名和心理感受,把紀實與抒寫特有的心情結合在一起,巧妙地運用語義雙關,既表明地理形勢的險惡,又說明處境之孤危,是天造地設的巧對。
詩的前六句寫國家和個人遭遇之悲慘,末聯一筆宕開,思緒回到眼前,直抒胸臆,表白自己以何種的人生態度來面對如此的艱難因厄,進一步表露自己的愛國忠心和崇高氣節。這兩句詩直抒胸臆,表明了文天祥的愛國忠心和舍生取義的崇高氣節,出語斬截有力,壯懷激烈,英氣干云,精誠格物。至今讀來,仍為之感奮不已,它鼓舞過無數仁人志士為正義、為理想、為事業而英勇獻身。“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遂成千古傳誦不絕的名句。全詩的格調也由沉郁憂愁轉為灑脫、豪放,顯得豪情激蕩,氣貫長虹,風格剛烈。
在這首詩中,詩人把個人的遭遇和宋王朝的命運緊密結合在一起,寫自己的情懷、失敗的境遇和南宋王朝無可挽回地趨于覆滅,寫來不能不是悲涼、沉痛的;而報國忠心至死不渝的情懷又是慷慨壯烈的,二者的有機統一就構成了全詩抒情言志的沉郁悲壯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