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
一、覆蓋面大,結構合理,難度穩定
地理卷由選擇題和綜合分析題組成,其中選擇題側重于基礎型課程內容的考查,涉及“基礎型課程部分”的15個主題;綜合分析題突出對“拓展型課程部分”的考查,分別考查了“地域分異規律”“自然資源與自然災害”“區域開發”的內容。
從知識內容構成上來看,“自然地理”與“人文地理”約各占50%,學習水平層次構成中的“識記”“理解”“應用”“綜合”大致為8:20:48:24。
為減輕學生負擔,避免“過度復習”與“過重壓力”,命題中嚴格控制試題內容,著眼于對學科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考核,今年試題的難度系數力爭仍然穩定在0.75左右。
二、圍繞熱點出題,讓考點活起來
“地理熱點”指的是具有一定時效性的與地理知識有關聯的新聞素材。這些熱點考生一般在地理課本中沒有接觸過,其本身所含有的地理知識也不會像在課本中的案例那樣有詳細而清晰的解釋,故而顯得比較隱蔽。正是由于地理熱點的特殊性,故能有效測試考生的知識運用與遷移能力。運用熱點命題能較好地串聯相關的地理知識,尤其是“綜合分析題”可以將“基礎部分”與“拓展部分”的內容融會貫通、前后呼應。比如,綜合分析題中“芬蘭”一題主要考查地域分異規律,還可以聯系到“氣候”與“三大產業”的知識;“地震”一題主要考查自然災害,卻可以聯系到“地震”的基礎知識。鑒于這樣的認識,今年試卷在去年的基礎上更加關注熱點與考點的結合,從而體現了考試的效度。
1.運用熱點考查解釋地理問題的能力
不僅“綜合分析題”來自熱點的素材,大部分“選擇題”也是運用熱點命制的。比如,發射“天舟一號”的文昌衛星發射基地的選址因素、我國二十四節氣入選非遺名錄、我國沿海海平面的上升、中美領導人在美國佛羅里達州會晤、崇明島世界級生態島的建設、2016年我國城市的人口年齡構成數據、北京“風道”建設等新聞,均反映了社會生活風貌與時代發展氣息。其中,如北京建設“城市風道”一題主要考查考生能否運用季風、霧霾等知識解釋風道建設的必要性;“南下養老”一題主要運用氣候知識解釋黑龍江某市老人遷移海南的社會現象。這要求考生平時要關心時事,要能夠活學實際生活中的地理知識,而不是死記硬背課本結論。
2.運用熱點考查地理推理的能力
選擇題第11題要判讀2016年哪個城市的“后備勞動人口”的比重大,課本中只有“勞動人口”的概念與年齡段,而“后備勞動人口”的比重需要推理得出,考查了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芬蘭是我國領導人最近訪問過的一個北歐國家。對于這個課本中沒有介紹過的國家,學生是生疏的,考題的回答都需要通過對給出的圖文資料進行提取與推理才能完成,比如只有對等溫線的數據與走向進行判讀,才能推理出芬蘭地域分異的地帶性規律;芬蘭中部地區適合發展的三大產業的產業部門,也是根據該區地理環境特征的有關信息推理出來的。
3. 運用熱點考查尋找地理證據的能力
試題中有多道題目要求說明地理事物判斷的理由,這就要求考生能夠找出支持地理結論的有關證據。比如,“地震災害”一題中,要求回答“地震烈度甲村大于乙村的判斷理由是什么”。這就需要考生寫出是依據等震線或離震中的遠近來判斷的;另有一題,要求回答“丙村需要異地重建的依據”,該題要求較高,需要從三個方面去找到證據,即“丙村位于斷裂帶附近,地質構造復雜”“等高線密集,地勢陡峻”“位于迎風坡,因地形雨易引發山體滑坡或泥石流”。這道題能較好地考查學生的地理思維水平,體現一定的區分度。
4.運用熱點考查評價地理事物的能力
如對雄安新區區域開發優勢條件的概述,對青藏高原某震區開展救災的不利自然條件的分析、要求考生做出恰當的評價。答題的完整性與邏輯性均可以反映出考生對地理事物的正確認識與整體把握。思維不夠縝密的考生就可能出現漏點或表述不準確的情況。
5.運用熱點考查提出合理化建議的能力
如青藏高原某震區可以采取哪些抗震救災措施、雄安新區在解決白洋淀“干淀”問題上可以采取哪些對策,該類題目能夠反映出考生地理認知的應用與綜合水平,也能考出考生關心祖國建設的情懷與社會責任感。
上海第二工業大學轉專業政
時間:2024-07-12 11:0:49上海工程技術大學轉專業政
時間:2024-07-12 11:0:45上海工程技術大學本科招生
時間:2024-07-12 09:0:39上海第二工業大學本科招生
時間:2024-07-12 09:0:57